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謝宣城集》版本校對及差異整理

2017-01-17 21:10:16蘇葦濃
東方教育 2016年7期

蘇葦濃

摘要:現(xiàn)存謝朓作品集有幾個不同版本,根據(jù)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所收的《謝宣城集》與嚴可均先生編寫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所收錄的謝朓的文和賦、逯欽立先生所編的《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所收的謝朓詩歌進行了比較,并標出其中差異。此項工作有助于研究者有選擇地使用材料,同時有利于提高學術研究的準確性。

關鍵詞:謝朓;校對;版本探究

謝氏家族是南朝望族,不僅在政治上成就顯著,其在文學上的貢獻也不可小覷,其中數(shù)大謝(謝靈運)、小謝(謝朓)的成就引人注目。而謝朓的詩文在繼承了謝靈運細致、清新的特點的同時,也融入了一種清新流麗的風格,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風,對后世文人的創(chuàng)作影響深遠,從李白的《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的詩句中可見一斑。由此可見,對謝朓詩文的整理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工作,對謝朓作品研究有所幫助。

謝朓作品集最早見于《隋書·經(jīng)籍志》①,據(jù)記載“齊史部郎謝朓集十二卷,謝朓逸集一卷(梁又有王巾集十一卷之)”?!杜f唐書·經(jīng)籍志》②記載謝朓集十卷,《新唐書·藝文志》③記載謝朓集十卷。遺憾的是,其作品集有部分佚失,現(xiàn)今傳世的《謝宣城集》僅有五卷?,F(xiàn)存的《謝宣城集》為五卷或六卷版本,根據(jù)《中國古籍善本總目》記載,現(xiàn)存謝朓文集有7個版本,《謝宣城詩集》五卷,明末毛氏汲古閣影宋朝本,《謝宣城詩集》五卷,清影宋抄本,《謝宣城集》五卷首一卷,明萬歷七年史元熙覽翠婷刻本,《謝宣城詩集》五卷,清嘉慶元年吳氏拜經(jīng)樓刻本,《謝宣城詩集》五卷,清康熙四十九年蔣杲抄本,《謝宣城集》五卷,明正德六年劉紹刻本,《謝宣城集》六卷首一卷,清康熙四十六年郭威釗甓軒刻本。其中,《謝宣城詩集》五卷,清嘉慶元年吳氏拜經(jīng)樓刻本,多次被使用,嚴可均先生編寫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就選用此本,現(xiàn)行最廣泛的《謝宣城集校注》中的賦、詩取的也是明刻本吳騫刻本。但現(xiàn)在可見的最早的版本是《四庫全書·謝宣城集》,其選用的是“宋紹興二十八年樓照所刻本” ④。因此,選用《四庫全書》和《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作謝朓賦的文本比較。

一、賦的對校整理

文淵閣《四庫全書》和《全齊文》都收錄了謝朓的9篇賦,但其編排順序有所不同,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這兩種版本的排序體例不同,但由于現(xiàn)存資料有限無法找到兩種版本所選用的原本,暫時無法考證這其中的出入是后人在編寫時做出的調(diào)整,還是兩個版本在原本上的出入,或是其他原因,因此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考證。

在對兩種版本的對校過程中,發(fā)現(xiàn)兩種版本在個別字、句上也有所不同,以下是對這九篇賦中的差異做的標示進行羅列。(依照《全齊文》編排順序,并以《全齊文》為底本,《四庫》為校對本,找出兩個版本間的差異)。

1.《七夕賦奉護軍命作》

(1)朱光既斂[《藝文類聚》作“夕”](《四庫》本作“夕”)

(2)盈夕(《四庫》本作“多”)露[《藝文類聚》作“多靈”]之藹藹

(3)升夜(《四庫》本作“明”)月之悠悠

(4)步廣庭(《四庫》本作“階”)而延睞[《藝文類聚》作“膝”]

(5)靨(《四庫》本作“厭”)白玉而為飾

(6)菱(《四庫》本作“玦”)

(7)忻(《四庫》本作“欣”)

(8)嗟闌(《四庫》本作“蘭”)夜之難永

(9)撫鳴琴而修恍(《四庫》本作“況”)

(10)月殿清(《四庫》本作“清絃愴”)兮桂觴酬

(11)卷(《四庫》本作“睠”)星河兮不可留

3.《臨楚江賦》

(1)爾乃雲(yún)沉西(《四庫》本作“山”)岫

(2)列(《四庫》本作“冽”)攅笳兮極浦

(3)奉王(《四庫》本作“玉”)樽之未暮

(4)飡勝賞(《四庫》本作“飡缺勝”)之芳音

4.《思歸賦》

(1)身□(《四庫》本作“每”)防方思□□(《四庫》本作“之”)俄然萬里

(2)晚而自?。ā端膸臁繁咀鳌巴碜詢?nèi)省”)

(3)(《四庫》本作“何則歸難必而思不禁也。爰作斯賦,辭曰:”《全齊文》無此句)

(4)受靈恩(《四庫》本作“恩靈”)而不訾

(5)施銀(《四庫》本作“鐘”)黃之沃若

(6)逢知己之隆盼(《四庫》本作“眄”)

(7)踐重崗(《四庫》本作“岡”)而不眩

(8)吹萬忻(《四庫》本作“欣”)而同悅

(9)眷崇岡[《藝文類聚》作“芒”]而引領

(10)爾乃眷言興(《四庫》本作“薄”)慕

(11)檐(《四庫》本作“園”)桃春發(fā)

(12)窗(《四庫》本作“”)竹夏涼

(13)痛(《四庫》本作“庸”)銷落而徒傷

(14)茍外物以能感(《四庫》本作“惑”)

5.《酬徳賦》

(1)曾陰默以淒(《四庫》本作“悽”)惻

(2)散忿(《四庫》本作“奮”)懣於胸臆

(3)雖黼藻之何置?惟風雅之未變,(《四庫》本作“雖黼藻之未變”)

(4)嗟員首其焉托(《四庫》本作“託”)

(5)予窘跡以多悔(《四庫》本作“媤”)

(6)將汨(《四庫》本作“洎”)徂於南夏

(7)何瑰(《四庫》本作“瓌”)才之博侈

(8)迫紛埃之東鶩(《四庫》本作“騖”)

(9)連篇章之莫酬(《四庫》本作“訓”)

(10)意搔搔以杼柚(《四庫》本作“軸”)

(11)魂營營而馳鶩(《四庫》本作“騖”)

(12)曆星術之熠耀(《四庫》本作“曆星術之燿燿”)

6.《遊後園賦》

(1)《遊後園賦》(《四庫》本有“奉隋王教作”)

(2)對玉堂之泬(《四庫》本作“沉”)寥

(3)時寤(《四庫》本作“晤”)語而逍遙

(4)紛蘭籍(《四庫》本作“藉”)兮咀桂漿

7.《高松賦奉竟陵王教作》

(1)《高松賦奉竟陵王教作》(《四庫》本作“奉司徒竟陵王教作”)

(2)巡汜(《四庫》本作“氾”)林之彌望

(3)爾乃青春爰(《四庫》本作“受”)謝

(4)陵翠山其(《四庫》本作“而”)如翦

(5)施懸羅(《四庫》本作“蘿”)而共輕

(6)卷風飆之歘吸(《四庫》本作“吸歘”)

8.《杜若賦奉隋王教于獻》

(1)《杜若賦奉隋王教于獻》(《四庫》本作“奉隋王敬時年二十六於生獻”)

二、文的對校整理

現(xiàn)存的謝朓文章共有19篇,有表、章、箋、啟、教、哀策文、謚冊文、墓志銘、祭文等類型的文章。曹融南先生編寫的《謝宣城集校注》是以嚴可均先生編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為底本,這一底本是嚴可均先生根據(jù)《藝文類聚》、《初學記》、《文苑英華》、《文選》、《梁書》中所收的謝朓的文編定的。這一版本是現(xiàn)存收集作品數(shù)量最多、文章類型較全面的謝朓文的匯編,因此我們選用《全齊文》為底本,《四庫全書》為對照本進行對校?!端膸烊珪分械摹吨x宣城集》并未收錄謝朓的文,但謝朓文章在《四庫全書》中也有部分記載,謝朓的文收在子部的《御定淵鑒類函》和集部的《南齊文紀》中。通過對兩個版本中謝朓文的對校,發(fā)現(xiàn)有七篇文章是在文淵閣《四庫全書》中沒有收錄的,《全齊文》中卻有收錄。以下文章是《四庫全書》中未收錄的:《臨東海餉諸葛璩谷教》、《為齊明帝讓封宣城公表》、《拜中軍室辭隨王箋》、《為王敬則謝會稽太守啟》、《新安長公主墓志銘》、《齊郁林王墓志銘》、《齊海陵王墓銘》、《為諸娣祭阮夫人文》。此外還存在兩個版本都收錄的,而具體的字句還存在一些差異的篇目,共十二篇。以下是文章中具體差異的列舉,以便研究者參考查看。

1.《為明帝拜録尚書表》

(1)未階六(《四庫》本作“大”)正

2.《為百官勸進齊明帝表》

(1)昭假(《四庫》本作“格”)四海

4.《謝隨王賜左傳啓》

(1)朓未覩山笥(《四庫》本作“未覩山笥”)

3.《謝隨王賜紫梨啓》

(1)旨珍玉津之莖(《四庫》本作“澨”)

(2)獨甘仙席(《四庫》本作“籍”)

4.《齊明皇帝諡冊文》

(1)則影響庶同[《藝文類聚》作“圖”](《四庫》本作“圖”)其功

(2)通機神[《藝文類聚》作“神機”](《四庫》本作“神機”)于受命

(3)重維國綱[《藝文類聚》作“紐”](《四庫》本作“紐”)

(4)風作草化(《四庫》本作“偃”)

(5)輯(《四庫》本作“緝”)五材以教民

(6)用能盛(《四庫》本作“盡”)德殷薦

(7)累德彌(《四庫》本作“稱”)睿

5.《齊敬皇后哀文》

(1)《齊敬皇后哀文》(《四庫》本中有“明帝后劉氏名惠端彭城人帝崩遷祔山靈朓撰哀冊文齊世莫有及者”)

(2)玄(《四庫》本無此字)堂啓扉

(3)想鹥(《四庫》本作“鸞”)輅而撫心

(4)曾沙膺(《四庫》本作“應”)慶

(5)顧史弘(《四庫》本無此字)式

(6)宸居(《四庫》本作“駕”)長往

(7)背神京之弘(《四庫》本無此字)敞

(8)映輿嵕(《四庫》本作“鋄”)于松楸(四庫本缺字)

(9)終配祇(《四庫》本作“祀”)而表命

8.《臨海公主墓志銘》

(1)玄(《四庫》本無此字)鳥歸飛

9.《新安長公主墓志銘》

(1)如何冥(《四庫》本無此字)黙

10.《祭大雷周何二神文》

(1)龜(《四庫》本無此字)鼎忽焉

三、詩的對校整理

逯欽立先生在《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凡例》中說“以馮惟訥古詩紀為基礎”⑤,并參考清人馮舒的《詩紀糾謬》,然而“詩紀各集……舊集殘存者。僅蔡邕、謝朓、蕭統(tǒng)、何遜、陰鏗、庾信等六家……然則多數(shù)詩集已難規(guī)復原貌”。⑥于是他選取眾家之學,注明謝朓詩所參考的文本有《謝宣城集》(四部叢刊本)、《樂府詩集》(影宋刊本)、《詩紀》、《類聚》(影印宋本 馮己蒼校本)、太平御覽(影印日本宋本)、《草堂詩箋》(古逸叢書本)、《玉臺新詠》(寒山趙氏仿宋本)、《三謝詩》(影印日本刊本)、《昭明文選》(胡刻本 四部叢刊本)、《文章正宗》(明刊本)、《南齊書》(百衲本)、《文選》、《初學記》(陳大科刊本)《文選補遺》(清乾隆刊本)、《太平寰宇記》(樂氏刊本)、《廣文選》(明刻本)、《文鏡秘府論》、《古文苑》(守山閣本 四部叢刊本)、《合璧事類別集》(《古今合璧事類備要》明嘉靖刊本)等。他不僅參考多個古本,對謝朓的詩進行校對核誤,出處詳明,還注明自己的判斷如何。對于不同版本異文以及前人??彼?,只要是值得參考的,他都一一注明,為后世學者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完善的資料。

逯欽立搜輯全備、考訂精詳,所以我們以逯書為底本,與文淵閣《四庫全書·謝宣城集》進行校對,《四庫全書·謝宣城集》選用的是“宋紹興二十八年樓照所刻本”,并注明謝朓詩與逯書的異處,以期對后來的研究者有所裨益。“今之編纂。自以仍從詩紀體例為宜。……又嵇康集、謝宣城集等。每附他人歌詩……今于附詩。一律從刪。以求畫一……各詩注明出于何書何卷。文字異同僅夾注某書作某。”⑦所以我們的順序也按逯欽立先生的《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以下簡稱逯書),即按照《詩紀》的順序?qū)χx朓的詩進行編纂。

通過比對,我們發(fā)現(xiàn)逯書比四庫本多了兩首五言詩和兩句五言詩,都出處詳明。仔細查閱后,我們發(fā)現(xiàn)上海古籍出版社在1991年出版的曹融南先生注解的《謝宣城集校注》中也沒有這幾句詩,這可能是由宋刻本在傳抄過程中佚失或是其他原因造成,這一發(fā)現(xiàn)對謝朓詩文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以下是逯書多輯的幾首詩篇:

《別王丞僧孺詩》

首夏實清和。餘春滿郊甸?;潆s為錦。月池皎如練。如何當此時。別離言與宴。留鬱已鬱紆。行舟亦遙衍。非君不見思。所悲思不見。

逯書在其下標注出自《古文苑》九不署作者?!对娂o》五十九。

《蒲生行》

蒲生廣湖邊。托身洪波側(cè)。春露惠我澤。秋霜縟我色。根葉從風浪。??植挥乐病z生各有命。豈雲(yún)智與力。安得遊雲(yún)上。與爾同羽翼。

逯書在其下標注出自○樂府詩集三十五?!对娂o》五十八。

《至尋陽詩》

過客無留軫。馳暉有奔箭。

逯書在其下標注出自○《文選》二十六暫使下都夜發(fā)新林至京邑詩注。

夜條風淅淅。晚葉露淒淒。

逯書在其下標注出自○合璧事類別集五十四。

此外,在對兩種版本的對校過程中。發(fā)現(xiàn)兩種版本在個別句、字上也有所不同。以下是對不同之處所做標示進行的羅列。(依照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編排順序,并以其為底本,《四庫》為校對本,找出兩個版本間的差異。)

1.《校獵曲》

(1)殺盛涼飆衷。(《四庫》本作衰)[本集作開?!段倪x》補遺、廣《文選》同。樂府雲(yún)。一作開。]

2.《從戎曲》

(1)弭節(jié)赴(《四庫》本作趨)[本集作趨?!额惥邸吠?。樂府雲(yún)。一作趨。]河[本集作何。]源。

3.《登山曲》

(1)蕙草正(《四庫》本作芳)[本集作芳。]

4.《芳樹》

(1)復影(《四庫》本作鼓)[本集作鼓?!对娂o》雲(yún)。一作鼓。]滄洲枻。

(2)葳蕤紛可結(jié)。(《四庫》本作繼)[本集作繼。]

(3)誰憐終委絕。(《四庫》本作細)[本集作細。]

5.《臨高臺》(朓時為隨王文學)

(1)纔(《四庫》本作裁)[本集作裁。]見孤鳥還。

(2)誰識(《四庫》本雲(yún)。一作急)[本集作識。注雲(yún)。一作念。]倦遊者。

6.《永明樂王融同賦》第九

(1)身與嘉(《四庫》本作佳)[本集作佳。]惠隆。

7.《銅雀悲》

(1)銅雀(《四庫》本作爵)悲

8.金谷聚

(1)渠盌(《四庫》本作椀)[本集作璖椀。]送佳人。

9.《侍宴華光殿曲水奉敕為皇太子作詩》[九章○以下四言。]

(1)朱祶[《文選》補遺作綈。]葉祉。

(2)非(《四庫》本作飛)[本集作飛。注雲(yún)。一作非。]泳非[本集作登。注雲(yún)。一作非。]陟。[《文 選》 補遺作飛流登陟。]

(3)麟趾方(《四庫》本作方。一作公)[本集雲(yún)。一作公。《文選》補遺同。]定。

(4)歡飫有終(《四庫》本作終日)。[本集作終日。《初學記》、歲時雜詠、《文選》補遺同。本集、《文選》補遺又注。一作有終。]

(5)永愧(《四庫》本作媿)元良。

10.《三日侍華光殿曲水宴代人應詔詩》十章

(1)萬箱惟重。百鍰載卹。(《四庫》本作萬箱惟百。重鍰載卹。)

11.《三日侍宴曲水代人應詔詩》九章

(1)初鸎(《四庫》本作鸚)命曉。

(2)曲阻亭(《四庫》本作簃)[本集作謻。]榭。

(3)穆穆(《四庫》本作是)[本集、《類聚》並作是。]天儀。

12.《遊敬亭山詩》

(1)合沓(《四庫》本作遝)與雲(yún)齊。

(2)隱淪既已託。(《四庫》本作托)

13.《暫使下者夜發(fā)新林至京邑山西府同僚詩》

(1)馳暉不可接。(《四庫》本作按)

14.《酬王晉安德元詩》(《四庫》本作酬王晉安詩)

(1)稍稍(《四庫》本作梢梢)[《文選》作梢梢。本集同。]枝早勁。

15.《郡內(nèi)高齋閑望答呂法曹詩》

(1)見就玉(《四庫》本作此)[本集作此。注雲(yún)。一作玉。六臣本《文選》注雲(yún)。五臣作此。三謝詩作此。]山岑。

16.《在郡臥病呈沈尚書詩》

(1)弦(《四庫》本作絃)歌終莫取。

(2)撫機(《四庫》本作枕)[本集作枕。注雲(yún)。一作機。《文選》作機。六臣本注雲(yún)。五臣作枕。三謝詩作枕。]令[本集作金。]自嗤。

17.《同羈夜集詩》

(1)已對濁尊(《四庫》本作樽)酒。

18.《京路夜發(fā)》

(1)復泱(《四庫》本作瀁)[《詩紀》作瀁。]漭。

19.《始出尚書省詩》

(1)邑裏[《四庫》本作裡]向疎蕪。寒流自清泚。

(2)衰柳尚沈沈。(《四庫》本作沉沉)

20.《賽敬亭山廟喜雨詩》

(1)福被延民(《四庫》本作氓)[本集作氓。]澤。

21.《賦貧民田詩》

(1)曾(《四庫》本作會)[本集作會。注雲(yún)。一作曾。]是共治[本集雲(yún)。一作怡。]情。

(2)察壤(《四庫》本作壞)見泉脈。

22.《詠落梅詩》

(1)初蕋新霏霏(《四庫》本作菲菲)。[《詩紀》作菲菲。]

23.《和何議曹郊遊詩二首》

(1)未嘗遠離別(《四庫》本作別離)。[本集作別離。]

24.《和宋記室省中詩》

(1)竹(《四庫》本作行)樹澄遠陰。

(2)無歎阻琴尊(《四庫》本作樽)。

25.《和王著作融八公山詩》

(1)連(《四庫》本作聯(lián))[《詩紀》雲(yún)。集作聯(lián)。]翩戒征軸。

26.《和伏武昌登孫權故城詩》

(1)鵲起登吳臺(《四庫》本作山)。[各本作山。今從《顏氏家訓》。]

(2)積(《四庫》本作績)[本集、廣《文選》作績。]羽餘既裳。

27.《和王主簿季哲怨情詩》

(1)坐惜[三謝詩作惜。]紅粧(《四庫》本作顏)[本集作顏。玉臺同。三謝詩作裝。]變.

(2)平生(《四庫》本作生平)[本集作生平?!段倪x》同。]一顧重。

28.《和劉中書繪入琵琶峽望積布磯詩》(《四庫》本題目作《和》)。

(1)石菌(《四庫》本作箘)蕪修幹。

29.《和王長史臥病詩》

(1)燮[本集作慶。]贊動甿歌。

(2)歸恨積(《四庫》本雲(yún)。一作限稍)[本集雲(yún)。一作根稍。《詩紀》雲(yún)。一作稍。]蹉跎。

(3)願緝吳山杜。(《四庫》本作社)[本集作社。]

(4)幸留清尊(《四庫》本作樽)味。

30.《奉和隨王殿下詩十六首》

(1)神居肅且深(《四庫》本作清)。

(2)幹(《四庫》本作遷)[本集作遷。]直愧蓬心。

(3)幽人多感(《四庫》本作載)[本集作載。]懷。

(4)一飡(《四庫》本作飧)繫靈表。

(5)明月流皎(《四庫》本作明流皎如)[本集作明流皎如。]鏡。

(6)幸是方(《四庫》本作芳)[本集作芳。]春來。

(7)宗霸拯(《四庫》本作振)時淪。

31.《和紀參軍服散得益詩》

(1)練(《四庫》本作鍊)質(zhì)乃排雲(yún)。

32.《離夜詩》

(1)翻潮[本集作浪。]尚知恨。(《四庫》本作限)[本集作限。]客思眇難裁。

(2)山川不可盡。(《四庫》本作夢)[本集作夢。《類聚》.草堂詩箋同。]

(3)況乃(《四庫》本作及)故人杯。

33.《將發(fā)石頭上烽火樓詩》

(1)踟躕躧曾(《四庫》本作魯)阿。

(1)陵高遲(《四庫》本作墀)[本集作墀。]闕[《類聚》作墀闕。]近。

34.《落日同何儀曹煦詩》(《四庫》本詩名作《落日同儀曹》)

(1)一賞桂尊(《四庫》本作樽)前。

35.《詠兔絲詩》

(1)爛熳(《四庫》本作瀾漫)[《類聚》作瀾漫。]已萬條。

36.《席》

(1)本[本集誤作木。]池。[《初學記》作地。萬花谷同。]

37.《詠竹火籠》

(1)井冰(《四庫》本作水)粲成玉。因炎入貂[《御覽》作豹。]袖。

(2)懷溫奉(《四庫》本作籍)芳褥。[《類聚》作蓐。《御覽》同。]

(3)本自江南墟(《四庫》本作來)。

(4)?(《四庫》本作便)娟脩且綠。暫承君玉[《類聚》作王。]指。

38.《阻雪連句遙贈和》(《四庫》本詩名作阻雪)

(1)飲春雖(《四庫》本作離)以燠。

(2)<王丞融>飛雲(yún)(《四庫》本作雪)亂無緒。

(3)<劉中書繪>(《四庫》本作謝郎中緩)

39.《紀功曹中園》

(1)蘭亭(《四庫》本作庭)仰(《四庫》本作迎)[本集作迎]遠風。

(2)<吳郎>丹纓(《四庫》本作櫻)[本集作櫻。]猶照樹。

40.《閒坐》

(1)葳(《四庫》本作萎)蕤蕙草密。

41.《侍筵西堂落日望鄉(xiāng)》

(3)泉渟(《四庫》本作停)知潦收。

(4)幸遇(《四庫》本作預)慶筵(《四庫》本作延)[本集作延。]渥。

42.《往敬亭路中》

(1)鷖鴟(《四庫》本作鷗)[《詩紀》作隝。]沒而遊。

小結(jié):

通過對謝朓集的幾個佳本進行的整理與對校,將版本中的差異整理羅列,把其中不同版本中的異體字、古今字、通假字進行篩選并刪除,這些字只是不同版本書寫不同,對文意理解不產(chǎn)生影響,文中所出現(xiàn)的為字義有差異,對文章、詩歌內(nèi)容有影響的差異點。在對比整理過程中發(fā)現(xiàn)以下這些情況:一是《四庫》版本未收錄,嚴可均、逯欽立先生從其它書中輯佚;二是選用原本不同,在抄寫或刻板過程中造成的字形傳抄錯誤和衍文、脫文等現(xiàn)象;三是書的編排體例的差異。以上都是我們在閱讀整理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幾個版本不一之處。

筆者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用他們的研究成果做更進一步的基礎工作,扎扎實實地對古書的體例、版本進行研讀和整理比較。但是由于筆者現(xiàn)有資料有限以及學術水平的制約,沒能找到更為原始的版本,無法對成果中的差異做出辨別,有待其他學者進一步研究指正。

參考文獻:

[1]紀曉嵐、陸錫熊、孫士毅、陸費墀、姚鼐、朱筠等.四庫全書(文淵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長孫無忌等撰. 隋書·經(jīng)籍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5.

[3]劉昫等. 舊唐書·經(jīng)籍志[M]. 北京:中華書局,1985.

[4]歐陽修等. 新唐書·藝文志[M]. 北京:中華書局,1985.

[5]脫脫等. 宋史·藝文志[M]. 北京:中華書局,1985.

[6]歐陽詢等. 藝文類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7]翁連溪.中國古籍善本總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M].商務印刷出版社 1999.

[9]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0]曹融南.謝宣城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注釋:

①《隋書·經(jīng)籍志》,唐長孫無忌等撰,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16頁。

②《舊唐書·經(jīng)籍志》,晉劉昫等撰,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06頁。

③《新唐書·藝文志》,宋歐陽修等撰,中華書局,1985年版 第76頁。

④文淵閣《四庫全書》,清紀曉嵐、陸錫熊、孫士毅、陸費墀、姚鼐、朱筠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611頁。

⑤《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逯欽立,北京:中華書局,1983,第1頁。

⑥《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逯欽立,北京:中華書局,1983,第3頁。

⑦《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逯欽立,北京:中華書局,1983,第6頁。

宜宾县| 华坪县| 当涂县| 聊城市| 赣榆县| 阳原县| 岚皋县| 麻城市| 珲春市| 翁牛特旗| 天祝| 上高县| 景洪市| 博野县| 无为县| 泰宁县| 莒南县| 阿勒泰市| 安庆市| 泰和县| 高唐县| 信阳市| 磐安县| 天长市| 平乡县| 雷波县| 蓬莱市| 岢岚县| 武山县| 区。| 沂水县| 涞水县| 康定县| 辛集市| 丰城市| 那曲县| 大丰市| 肥城市| 开化县| 瑞安市| 铁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