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勁松
【摘要】《宋代登科總錄》是目前收錄最全、規(guī)模最大的宋代登科人名錄,共輯錄兩宋320年118榜的4萬多登科人的傳記資料,填補了科舉史研究的空白。全書為1080萬字,共排7896碼,493.5個印張,采用大16開圓背精裝,分14冊出版,是近年宋史、科舉史研究領(lǐng)域出版的一部極有分量的著作。文章分析和總結(jié)了這本書出版的經(jīng)驗,對出版同行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關(guān)鍵詞】《宋代登科總錄》;編輯出版;書稿質(zhì)量
《宋代登科總錄》是近年宋史、科舉史研究領(lǐng)域出版的一部極有分量的著作,是筆者責編的第一部千萬字級的書稿。作為編輯,筆者在職業(yè)生涯中碰到千萬字級書稿的機會不多,有必要總結(jié)和分享一下編輯這本書的體驗。
《宋代登科總錄》是目前收錄最全、規(guī)模最大的宋代登科人名錄,共輯錄兩宋320年118榜的4萬多登科人的傳記資料,填補了科舉史研究的空白。全書總版面字數(shù)1080萬,共排7896碼,493.5個印張,采用大16開圓背精裝,分14冊出版。《宋代登科總錄》為國家社科基金滾動資助項目、全國高校古委會規(guī)劃重點項目《中國歷代登科總錄》五大卷之一。《中國歷代登科總錄》被學者稱為“21世紀科舉研究第一大工程”,另四大卷為《隋唐五代登科總錄》《遼西夏金元登科總錄》《明代登科總錄》《清代登科總錄》。《宋代登科總錄》是《中國歷代登科總錄》率先完成出版的一卷。
一、申請資助,后顧無憂
作為千萬字級的書稿,《宋代登科總錄》的原稿是作者提供的一大箱五六十斤重的A4紙打印的書稿,外加一張存電子稿的U盤。責編收到書稿不久,趕上2013年度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申報,社領(lǐng)導認為《宋代登科總錄》符合申報條件,指示進行申報。于是責編趕緊熟悉書稿,學習相關(guān)知識,撰擬申報材料,聯(lián)系推薦專家,以“整個申報材料不能有一個差錯”為標準,逐漸完善、定稿。最終,《宋代登科總錄》獲得國家出版基金資助,減輕了出版社做這樣大部頭書稿在經(jīng)濟效益上的后顧之憂。出版大部頭書稿,人力、財力和物力投入大,周期長,圖書出版后出版社也未必能通過市場銷售獲取利潤,甚至收回成本,若沒有相關(guān)經(jīng)費的資助,出版社的壓力會比較大。因而啟動實施大項目,責編或項目負責人必須重視各類項目的申報,盡量爭取經(jīng)濟上的支持,開源節(jié)流。
二、整體設(shè)計,質(zhì)量第一
在《宋代登科總錄》的編輯出版過程中,出版社制定和遵循兩個原則:一是整體設(shè)計實施,二是書稿質(zhì)量第一。整體設(shè)計實施主要為兩方面:(1)編校上的整體觀?!端未强瓶備洝肥且粋€整體,編校團隊也是一個整體,編校團隊的編校標準要保持一致。大部頭書稿編校時尤其需要注意體例、術(shù)語和編校尺度的規(guī)范統(tǒng)一。因而,編輯組在編輯之初就整理了《〈宋代登科總錄〉編校樣例及說明》文檔,分發(fā)給各編校成員,同時根據(jù)編校實際不斷增補和完善。至項目完成,《〈宋代登科總錄〉編校樣例及說明》共積累30余頁、200余條、3萬余字,既保障了編校質(zhì)量,也成為一份厚實的編校實例。(2)裝幀設(shè)計上的整體觀?!端未强瓶備洝返难b幀設(shè)計不只從它本身考慮,而且要從整體考慮。一是出版社要把它作為《中國歷代登科總錄》之第一種來考慮,如封底加“中國歷代登科總錄”圖標壓凹;二是《宋代登科總錄》要與本社已有文史工具書系列的裝幀風格保持一致,這樣可以借助文史工具書系列板塊的品牌效應(yīng)增強自身的影響力。書稿質(zhì)量第一原則體現(xiàn)為,《宋代登科總錄》規(guī)模較大,引文書證是全書主體,原稿在體例統(tǒng)一與引文核對方面尚存在一定問題,故在引文查核、索引編制、異體字處理、職官及歷史地理知識等方面,對編校都有較高要求。為確保書稿質(zhì)量,編校團隊不懼困難,廣泛核查,增加校次,向作者請教,并另請專家審校,雖然延長了出版周期,增加了成本,但這保證了書稿的質(zhì)量。
三、編稿之樂,資料積累
編輯在編輯大部頭書稿時,難免感覺枯燥、煩悶和痛苦,很難獨自一人承擔這樣的工作,也很難讓書稿周轉(zhuǎn)自如。編輯在編輯大部頭書稿時需要更專注,更高效,更有耐心。
編校書稿時,編輯的負面心緒不應(yīng)成為主流?!端未强瓶備洝纷鳛榇蟛款^書稿,編輯在編輯這部書稿時,只要善于發(fā)現(xiàn),就能感知到編稿之樂。
書稿在羅列登科者的書證時,往往會提到登科者的家庭情況,因而經(jīng)常會羅列某人的多個兄弟的名字。如慶歷元年“韓繹”條引王稱《東都事略》卷五八:“韓億字宗魏,其先真定靈壽人也……八子:綱、綜、絳、繹、維、縝、緯、緬?!卑俗影诵值苊侄既в小版鼻乙饬x美好的字作名,列在一起,讓人從內(nèi)心覺得好,似乎僅此一句就能讓人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光輝,更有一些登科人的名字直接且具有沖擊力,讓人一見精神即會為之一振,如“康師服”“史癸”“高清”“吳總”“李安”“聞人大雅”“趙癰”“胡整”等。書稿中的其他有趣點也比比皆是,完全可以當作“段子”看。
書稿中有的內(nèi)容似乎能讓人看見古人的真性情。例如,仁宗朝“丁諷”條引丁傳靖《宋人軼事匯編》卷九:“丁諷以館職病風廢于家。一旦,有妄傳諷死者,京師諸公競致奠,紙酒塞門,諷曰:‘酒且留之,紙錢一任別作使用。諷本乏資,由是獲美酒盈室焉。”
書稿中有的內(nèi)容令人稱奇,能激起人的好奇心。例如,皇祐五年“黃中庸”條引李俊甫《莆陽比事》卷三:“興化縣溪仙人巖上有野橘,其實無時,得者以為瑞。慶歷間,陳方、黃中庸,元祐間方亞夫、薛審皆以九日游巖,人得一橘,登第?!?/p>
書稿中有的內(nèi)容非常勵志,不自覺間能讓人獲得正能量。例如,仁宗朝“張舉”條引《宋史》卷四五八:“張舉字子厚,常州人。登進士甲科。以無他兄弟,獨養(yǎng)其親,不忍斯須去左右。親友強之仕,乃調(diào)青溪主簿,亦不之官。閉戶讀書四十年,手校數(shù)萬卷,無一字舛。窮經(jīng)著書,至夜分不寐。元豐中,近臣薦其高行?!?/p>
另外,編輯還會在這部書稿中碰到具有警醒作用的史例, 這些史例要求編輯必須重視語言文字,馬虎不得。例如,嘉祐八年“李昭遠”條引黃仲昭《八閩通志》卷五三:“李昭遠,莆田人。御試《夤畏以饗福賦》,本中第三人及第,以誤寫御題,降第三甲第一人……”
也許有人會問,上面列舉書稿中的一些實例是信手拈來的嗎?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涉及編輯的一項基本技能,即編輯在編輯書稿的過程中必須做好書稿資料的積累。所謂“書稿資料”,就是編輯接觸書稿后,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寫下的和收集的有關(guān)書稿的一切內(nèi)容。例如,編輯在編校書稿時看到的精彩語句,觀看電視時看到的與書稿沾邊的一條報道,睡夢中對書稿內(nèi)容的一句精彩概括,如此等等。當然,積累這些書稿資料,要著眼于它的實用性,如這些資料是否有助于書稿審讀編校,是否有助于宣傳營銷,是否有助于提升自己。小的書稿如此,大部頭書稿更要如此。《宋代登科總錄》出版前期,編輯在撰寫書稿初審意見、填報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申請表時下了一番功夫,有了積累,因而后期在提煉書稿宣傳文案,整理結(jié)項驗收材料,參評第二屆全國優(yōu)秀審讀報告時,就比較輕松。在書稿編校之初,責編就發(fā)現(xiàn)書稿中的有些資料很有趣,今后可能用得著,于是編校時就注意積累。積累有不同的方法,責編采用的是簡單的方法,即在認為有價值的地方加批注,批注為一嘆號“!”,或為一兩個字加嘆號,如“哈!”“牛!”“勵志!”“神異!”“好名!”等。這樣的積累既不費時力,又便于今后查檢使用或進一步整理。前文引用的一些“段子”,就是這樣“拈”來的。
四、溝通交流,借力解難
書稿的編校出版不是責編一方就可以包攬的,大部頭書稿尤其如此。在《宋代登科總錄》的編校出版中,責編投入大量精力與作者、審讀專家、領(lǐng)導、照排人員、校對人員、美編、營銷人員、發(fā)行人員和讀者等溝通交流,借助各方力量推進書稿的編校出版。經(jīng)粗略統(tǒng)計,責編與作者往來電郵為256封,與審讀專家、領(lǐng)導和同事等的往來電郵為142封,共398封。這些郵件主要溝通交流書稿審讀編校、裝幀設(shè)計、宣傳營銷和項目實施等方面的問題,有效解決了責編各階段面臨的問題,保障了書稿的順利出版。當前,電話、短信、QQ和微信等通信方式非常方便,有些年輕編輯對是否還需要通過郵件溝通交流存有疑問,認為郵件溝通不夠便捷,效率不高。在入職之初,筆者所在的出版社資深編輯趙明節(jié)老師就教導我們,與作者、讀者、領(lǐng)導和同事等的交流在重要事項方面最好用電子郵件,雖然寫郵件要稍費時,但郵件比電話、短信和QQ等更正式,更便于集中說清楚問題,也便于保存查閱,同時便于群發(fā)抄送;多寫郵件還能漸漸鍛煉編輯的書面表達能力,而書面表達能力對一個編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而,編輯對使用郵件進行溝通不用存疑,應(yīng)更多考慮怎樣用好郵件來溝通。
五、編制索引,高峰體驗
什么樣的編輯才算優(yōu)秀的編輯,這個問題見仁見智,有不同的考量標準。在書稿編校方面,筆者一個不太成熟的想法是,真正的高峰體驗是編制索引,一個編輯沒有為較復雜的大部頭書稿編制過索引,不能說有過真正的專屬于責任編輯的高峰體驗。
編制索引主要不是指前期的條目提取,因為這個工作現(xiàn)在主要由排版人員通過操作電腦完成,但電腦提取也會碰到問題。《宋代登科總錄》在初次提取人名條目的時候,出現(xiàn)了一個問題,就是電腦導出的人名條目所帶頁碼不準確,其規(guī)律是正文最前面的人名條目導出的頁碼是準確的,幾十頁后,開始出現(xiàn)頁碼不準確的情況,越往后,頁碼出入越大。責編本來對排版軟件和索引標注不熟悉,但為解決問題,與排版人員一起研究排版軟件,反復試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原來是排版人員采用了老版本的索引標記命令,未考慮到書版軟件的升級應(yīng)采用新的索引標記命令。問題最終得到解決,保證了全部人名條目導出的頁碼準確。編制索引真正考驗編輯功力的是在提取條目之后,電腦導出的條目需要責編處理。例如,在頁碼前加上冊數(shù)問題(即如何從“朱熹/2837”變?yōu)椤爸祆?⑥2837”,“⑥”表示第6冊,這樣更便于使用者查找)、筆畫排序問題(4萬多條超出word自動排序范圍,且有500多個生造字無法參加自動排序)、重現(xiàn)合并問題(同名同姓者)等,都需要編輯有方法、有效率地進行細致處理?!端未强瓶備洝芬粫饕娜嗣麠l目有幾萬條,三欄9磅字排了312碼,為此,責編接受專家建議,為索引做了索引,即《姓氏音序檢字表》。做這個索引對編輯來講,可能是吃力不討好的事(要花更多時間,且因姓氏多音,排序可能有不準的地方),但編輯想到此索引對一部分使用者會有用,故還是克服困難做了。
六、宣傳推廣,力求雙效
出版社應(yīng)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xiàn)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相統(tǒng)一。在《宋代登科總錄》的編輯出版過程中,編輯團隊貫徹“全員營銷、全程營銷”的理念,重視宣傳推廣,擴大社會效益,爭取經(jīng)濟效益。一是編輯團隊與社內(nèi)宣傳營銷部門一起,通過出版社微博、微信等自媒體進行宣傳;二是編輯團隊與作者一起向業(yè)界專家和媒體寄送該書資料,《光明日報》《中華讀書報》等大報先后發(fā)表該書的專業(yè)報道和書評5篇,使該書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三是編輯團隊在多場圖書館配會上重點推介該書,爭取采購商及出版同行的關(guān)注,擴大銷售,增強該書的影響力;四是編輯團隊積極為該書申報相關(guān)獎項,如參評第十八屆廣西優(yōu)秀出版物獎。
作為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宋代登科總錄》出版后,編輯團隊要準備材料申請結(jié)項驗收,其中一項工作就是準備該書宣傳推廣及雙效情況的材料。編輯團隊對所做的推廣工作進行整理、結(jié)項驗收時,驗收組經(jīng)過評審,認為該書成果與社會反響體現(xiàn)了國家出版基金資助的價值,最終該書順利通過結(jié)項驗收。
七、彌補遺憾,有待將來
出版工作總是難免有遺憾?!端未强瓶備洝芬膊焕猓湓诰幮3霭娣矫娴倪z憾,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立體開發(fā)的遺憾。做書應(yīng)力求效益最大化,大部頭書稿尤應(yīng)如此?!端未强瓶備洝芬?guī)模龐大、資料豐富,很適合做深度開發(fā)、立體開發(fā)。這在出版社編輯這本書之初就有所考慮。一是出版社考慮在出版常規(guī)版本后出版縮排本。常規(guī)版本14冊,縮排本則采用小字號、字典紙,將14冊內(nèi)容匯為1冊,定價較常規(guī)版本低,以適合更多個人讀者購買。二是出版社考慮重新編排書稿,按同年、區(qū)域或姓氏等出版一些單行本。著名宋史學者王瑞來先生在《中華讀書報》所發(fā)的書評《宋代科舉人物的淵藪——評龔延明主編〈宋代登科總錄〉》中指出,“有了這部《宋代登科總錄》,研究地域社會文化的盛衰和人才的消長,研究宋代政治史、社會史中的重要人物與同年現(xiàn)象,便有了基本的數(shù)據(jù),獲得了極大的便利”。若能出版出版社所設(shè)想的單行本,將更有利于王先生指出的相關(guān)研究?,F(xiàn)實中也存在這樣的需求。廣西師范大學一位退休教授花時間翻檢了該書的14冊,對宋代廣西籍登科人做了統(tǒng)計,整理了相關(guān)資料以供研究。廣西梧州一位陳姓族長來電,說他正在修族譜,發(fā)現(xiàn)《宋代登科總錄》上有他們宋代祖先登科的記錄,希望出版社能幫他找到所需的詳細資料。三是出版社考慮紙質(zhì)本與數(shù)據(jù)庫同時推出。對于這些立體開發(fā)的設(shè)想,出版社因種種原因未能趁熱打鐵,一鼓作氣去實現(xiàn),只能有待將來。
2. 索引編制的遺憾。編輯對該書索引編制雖然花了很大的精力,但可提升的空間還很大。首先,因篇幅原因,書后只附了“姓名筆畫索引”,有的讀者可能更習慣“姓名音序索引”“姓名四角號碼索引”,《宋代登科總錄》一書都未提供這些。其次,編輯們只做了“姓名”的索引,未做異名、“姓+字”和別號等的索引。例如,乾德四年進士“畢士安”,小傳中有“本名士元,字仁叟”的信息,但編輯們只對“畢士安”做了索引,未對“畢士元”“畢仁叟”做索引,只有期待正在編制的“宋代登科人物數(shù)據(jù)庫”來實現(xiàn)這件事情。
3. 編校差錯的遺憾。《宋代登科總錄》規(guī)模大,文言書證是全書主體,通過摘抄文獻制作卡片重新錄排,出錯概率大,故編校難度大。雖然編輯們與作者方在該書的編校上下了很大功夫,但通過成書質(zhì)檢,仍發(fā)現(xiàn)該書存有差錯。這些差錯因為已經(jīng)印制成書,只有待加印再版時改正。
編校出版書稿的過程同時也是編輯們學習的過程,責編通過編校出版書稿增長知識,開闊眼界,提升能力,體現(xiàn)了編輯這一職業(yè)的樂處和益處。
編輯一部千萬字的書稿,其體驗具體而微,表達體驗也應(yīng)具體而微。既然稱“體驗”,真正的貯存之所是心和腦,是時空之軸,訴諸口舌、紙筆,終究隔了一層。若言不達意,文不對題,讀者諸君,幸勿見罪。王安石有文:“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币源俗詣畈⑴c編輯同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