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淡如
村上春樹的小說《海邊的卡夫卡》,跟他大部分的作品一樣,一出版就是所向披靡,獲選為日本年度最有影響力的小說。
他一向躲避媒體的追蹤,為了新小說的出版,勉強接受記者訪問,談了他寫這本書的過程。以為作家依靠靈感或才氣就能創(chuàng)作作品的讀者,聽了他的說法,十分意外。因為他說這本書足足寫了半年,一天也沒放假,每天早上四點起床,寫到九點,至少會寫五個小時,還得寫滿十張四百字的稿紙才停筆。為了有堅強的意志力和健康的身體可以進行寫作,他每天慢跑幾個小時。
你一定會想:這簡直是在行軍嘛。
其實,村上春樹并不是特殊的案例。
不久前,有位屢屢得到國際藝術大獎的法國繪本藝術家裴德里克·柯雷孟前往中國臺灣,接受訪問時也說,他每天早上五點起來畫圖,十點上床睡覺,像是在做苦工,完全沒有法國人的浪漫社交生活。自開始寫與畫以來,幾十年從未間斷。
著名的希臘作曲家柯羅斯,是世界一千公里馬拉松紀錄的保持人。他說挑戰(zhàn)馬拉松的意志就是他創(chuàng)作音樂的原動力。跑步時,創(chuàng)作新曲子的靈感就會跑進心里來。他在學習音樂創(chuàng)作的七年時間里,每天早上先去路跑五小時,訓練自己的意志力。
當然,創(chuàng)作并不是只需懸梁刺股的努力,還要有才華做基底。但在看過許多藝術家或作家傳記、訪問稿后,我大略可以完成一個有趣的歸納:成功且長命的藝術創(chuàng)作者,多半過著規(guī)律而自制的生活;不成功或短命的藝術家,則多半活得酒色無度、荒誕不羈。
才氣和靈感都像一頂漂亮的轎子,沒有引擎,也沒有輪子,不管有多絢麗,總要有些苦力來抬轎,才能走遠路。
摘自《知識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