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動物福利思想的起源及其發(fā)展研究

2017-01-16 14:18顧憲紅
中國畜牧獸醫(yī)文摘 2017年6期
關鍵詞:福利痛苦權利

李 淦 顧憲紅

動物福利思想的起源及其發(fā)展研究

李 淦 顧憲紅

“動物福利”譯自英文“animalwelfare”?!案@币辉~意為“幸福和利益”或“社會成員在生活上得到利益”。而“welfare”的英文意思為“acontentedstateofbeinghappyandhealthya ndprosperous”,是“一種愉快、健康與精力旺盛的滿足狀態(tài)”。可見“動物福利”的中英文含義有相同之處,但又不完全相同。對動物福利的定義有多種,如“動物與其環(huán)境協(xié)調(diào)一致的精神和生理完全健康的狀態(tài)”,“動物健康、感覺舒適、營養(yǎng)充足、安全、自由表達天性且不受痛苦、恐懼和應激脅迫”等。盡管表述有別,核心內(nèi)容可歸納為“人類承認并尊重動物的生命價值,不能隨心所欲處置動物,而應當善待動物,使其在生理和心理上舒適”。

首部動物福利法誕生于19世紀初的英國,基于當時普遍殘酷對待動物的社會現(xiàn)實。經(jīng)過兩個多世紀的發(fā)展,動物福利在哲學、倫理、法律、科學等方面均有了長足發(fā)展,形成了完善的理論和實踐體系。

目前,動物福利已發(fā)展到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其中,以西歐、北歐國家為代表的西方社會的動物福利體系最為完善。在動物產(chǎn)品生產(chǎn)、動物實驗、與動物有關的國際貿(mào)易中,動物福利是不可回避的倫理和操作問題。20世紀末,我國引入了動物福利的概念,但在推廣與實踐過程中,進展緩慢,進入瓶頸階段。公眾對動物福利的概念至今不夠了解,同樣國內(nèi)至今也沒有一部專門關于動物福利的法律。2003年,歐盟理事會決定將動物福利作為進口動物和動物產(chǎn)品的考慮因素。一些學術研究把動物福利看作是發(fā)達國家打擊發(fā)展中國家的貿(mào)易工具,即動物福利壁壘。

我國動物福利的發(fā)展瓶頸與文化差異有關。表現(xiàn)為,在對待動物的倫理方面,動物福利與現(xiàn)有價值觀有差異。公眾不理解動物福利的發(fā)展過程,不了解其內(nèi)在邏輯。本文試圖回顧動物福利思想的演變過程,解釋動物福利的內(nèi)在邏輯。通過比較中國與歐盟看待和處理動物的方式,尋找二者的主要區(qū)別。

1 中國歐盟對待動物的態(tài)度和關注點

在動物的法律地位方面,中國大陸《野生動物保護法》定義動物為“資源”,屬物。德國民法典第90a條規(guī)定“動物不是物”。德國《動物福利法》規(guī)定“基于對伙伴動物的責任心”。奧地利《聯(lián)邦動物保護法》規(guī)定“人類對作為伙伴的動物負有特殊的責任”。

動物是肉、蛋、奶、皮毛的來源,是生產(chǎn)資料,按照生產(chǎn)效益最大化的原則,應當在保證產(chǎn)品質(zhì)量的原則下,追求生產(chǎn)成本最小化。然而,歐盟的一些動物福利規(guī)定,有反效益傾向。歐盟取締母豬限位欄,這一做法使單位土地可存欄母豬數(shù)量下降。此外,引用自動化母豬飼喂系統(tǒng)也需要增加設備投入。歐盟規(guī)定蛋雞的飼養(yǎng)密度不超過9只/m2,每只雞的開放活動區(qū)域至少應達到35cm高,40cm寬;每只雞的墊草至少為250cm2,籠子底面積保證每只雞550cm2。這些規(guī)定使飼養(yǎng)密度下降,規(guī)模效益降低。研究表明,盡管動物福利能帶來生產(chǎn)性能的提升,但總體效益并不一定增加,提高動物福利有可能會引起生產(chǎn)成本提升。調(diào)查表明歐洲生產(chǎn)者不愿意最大化動物福利,因擔憂帶來生產(chǎn)成本的提升。

在歐盟動物產(chǎn)品市場,有動物福利標識的動物產(chǎn)品要比沒有標識的產(chǎn)品賣得貴。由于帶來成本提升,歐洲動物福利常被視為一種對公眾有益而在經(jīng)濟上失敗的做法:需要巨額的政府補貼來平抑物價,2012~2015年歐盟每年投入7億英鎊支持動物福利,其中71%直接補貼給農(nóng)民。

歐盟規(guī)定,大于4周齡雄性仔豬的閹割,必須由有資格的人在麻醉下進行;不得對仔豬進行剪牙、斷尾操作;4周齡內(nèi),仔豬不得斷奶。在驅趕、運輸、屠宰方面,歐盟有一套嚴格、細致的操作規(guī)范,以避免動物興奮、恐懼、勞累、身體損傷以及疼痛。在屠宰動物前,應先進行無知覺判定,之后才能進行放血。

以屠宰為例,《關于屠宰或宰殺時保護動物的理事會指令》規(guī)定,避免動物遭受不必要的痛苦,建立痛苦最小的屠宰福利標準。歐盟此舉的重要目的是消除動物的痛苦。而我國的屠宰立法主要關注動物產(chǎn)品質(zhì)量以及對人生命健康的影響??梢姡覈鴮游锏膽B(tài)度和關注點與歐盟不同。

2 動物福利基于不尊重動物生命價值的現(xiàn)象而產(chǎn)生

在19世紀以前,動物福利思想的發(fā)源地英國普遍存在殘酷對待動物的現(xiàn)象,如毆打、活體解剖、誘逗動物等。當時的傳統(tǒng)價值觀并不承認和尊重動物的生命價值。1800年和1802年,蘇格蘭議會兩次討論廢除斗牛的問題,均告失敗。1809年和1810年,托馬斯·厄金斯兩次提交反對惡意和隨意對待動物的提案。提案在上議院被通過,而在下議院的哄笑聲中被否決。1821年,馬丁的提案再度被否決。1822年,馬丁的法案終于通過。盡管法案通過了,社會上仍是反對如潮。直到二十多年后,反虐待動物的觀念終于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可。這一漫長的斗爭過程表明動物福利思想是對傳統(tǒng)價值觀的革新,其過程是曲折的。

馬丁法案的成功建立在英國兩個世紀的社會思想變革基礎之上。其中,基督教改革、動物機械論批判以及英國哲學家邊沁的功利主義哲學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3 基督教對動物福利的推動作用

動物福利產(chǎn)生于19世紀初的英國。當時的英國是基督教國家?;浇探塘x對民眾的思想有支配作用?!妒ソ?jīng)》對人與動物關系有相對的兩種描述。

第一種描述認為動物是受人類支配的物。此說法見于成書較早的《舊約·創(chuàng)世紀》,“人要生養(yǎng)眾多,遍滿大地,治理大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和在大地上活動的各種生物”。第二種描述認為動物非物,有痛苦,人類應當同情動物。此說法見于成書較晚的《新約·啟示錄》,“有時動物也會承受痛苦……如果不是由于人類的罪惡,那么處于人類掌控的動物就不會遭受如此的痛苦……人類應該敬畏我這個至高無上的上帝,并更加友善地對待我創(chuàng)造的一切生命包括動物,由于我的存在而對動物仁慈”。

13世紀英國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對第一種描述進行了闡釋,“無理性生物不能主宰自己的行為,因而沒有自由,應該受奴役;在宇宙的整體中,它們是次要的組成部分,它們的存在是為了理性生物的利益”,“動物是為了人而存在的,與人不是同類,因此人類取用動物是合法的,博愛不涉及動物”。這種倡導人類不應關懷動物的觀點,在16世紀英國宗教改革之前,影響力頗大。16世紀的宗教改革重新解釋了經(jīng)文?!肮芾怼北恢匦陆忉尀橐环N非暴力的行為,可理解為“合理照顧”。第二種描述,即人類應關懷動物的觀點,被充分闡釋。英國牧師托馬斯·楊認為,上帝對動物是仁慈的,人類關心動物是上帝的要求。漢弗瑞·普瑞瑪特認為,人類對比其低等動物的照顧是一種責任與義務。威廉·沃拉斯頓指出,動物能夠感受痛苦,我們就應仁慈對待它們,避免引起動物不必要的痛苦。

18世紀初,英國牧師約翰·衛(wèi)斯理推動福音主義運動,重新解讀《圣經(jīng)》,推廣道德教育。福音主義主張善待動物。衛(wèi)斯理認為,動物的殘忍與人類的殘忍是不同的。猛獸的殘忍是生存必需,而人類對動物的殘忍并非生存必需,是毫無必要的。18世紀末,英國社會的道德改良運動繼承了福音主義看待動物的觀點,即認為對動物殘忍是一種惡習,違背仁慈原則,對動物殘忍的人缺乏憐憫和同情,因此殘忍對待動物應當被禁止。長達兩個世紀的宗教改革取得了巨大的進展,極大影響了英國社會對待動物的看法,為后來英國動物福利法的制定打下了深厚的思想基礎。除了仁慈博愛之外,基督教中的“天賦權利”概念,后來也被引入到動物“權利”中。

4 動物機械論批判

近代科學興起之后,產(chǎn)生了機械自然觀,并得以發(fā)展。根據(jù)機械自然觀,動物的生命活動也是一種機械運動。依照動物機械論,動物是沒有感覺沒有理性的機器,沒有意識,就像機械鐘表一樣。那么,人們?nèi)我馐褂脛游镆膊粯嫵蓚?,人類對動物亦無道德義務可言。動物機械論的代表人物是笛卡爾。盡管笛卡爾的觀點違背常識,但影響力頗大。在18世紀,有多位學者對動物機械論進行了批判。伏爾泰認為,動物與人一樣有感覺器官,否認動物沒有感覺是荒謬的。約翰·洛克認為,動物和人類一樣有理性,有感覺。約翰·柏林布魯克認為,動物擁有與人類相似的智能是顯而易見的。大衛(wèi)·哈特利認為,動物體驗痛苦和快樂的原理與人類一樣。隨著科學的發(fā)展,認識的進步,“動物有意識,能夠感知痛苦”的觀點被逐漸承認。

5 邊沁的功利主義哲學

對于“人類為什么要對動物有道德關懷”的問題,需要哲學上證明,不僅僅基于一種同情心或宗教信仰。18世紀英國哲學家杰里米·邊沁創(chuàng)立了功利主義哲學,并運用功利主義探討了人與動物的關系。邊沁重新定義了“權利”和“義務”的概念。邊沁認為,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應當基于“服務”。所謂“服務”是指有助于增加他人快樂、消除或減少他人痛苦的行為。每個人所能直接感受到的是自己的快樂和痛苦,所追求的是自己的幸福,所關心的是自己的利益,故苦樂適合作為評價“服務”的標準。“權利”的主體,應當能感知痛苦與快樂。那么“權利”的主體就不只是人類。因動物有感知痛苦的能力,自然而然擁有了“權利”。按照功利主義原則,人為制造出痛苦,便是不道德的,即侵犯了“權利”。邊沁認為,“總有一天,人們會認識到,腿的數(shù)量、皮膚絨毛的形態(tài)、骶骨終端的形狀都不足以作為讓一個有感知能力的生命遭受類似厄運的理由……問題不在于‘它們能推理嗎?’,也不在于‘它們能說話嗎?’,而在于‘它們會感受到痛苦嗎?’”。20世紀中葉以后,功利主義成為動物“權利”的理論基礎。

6 20世紀以來動物福利思想的發(fā)展

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中葉,歐洲國家紛紛效法英國建立了本國的動物福利法。這些法律主要是以反對人類殘酷和隨意對待動物為主題。經(jīng)過一百多年的發(fā)展,法律體系趨于完善。然而,二戰(zhàn)以后,工廠化畜牧業(yè)興起。工廠化畜牧生產(chǎn)模式下,出現(xiàn)了以前沒有的福利問題,如環(huán)境骯臟、極度擁擠、活動自由的完全喪失等。隨著生命科學的突飛猛進發(fā)展,科學研究對試驗動物的需求量激增,試驗動物的福利問題凸顯。1964年魯斯·哈里森的著作《動物機器》深刻反映了當時的狀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原有的動物福利思想和法律都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20世紀中葉以后,動物福利進入了“賦予動物權利”的新時代。期間,有一批哲學家豐富和發(fā)展了動物福利的理論,其中代表人物有彼得·辛格、湯姆·雷根、瑪麗·沃倫、馬克·羅蘭茲等。此外,生命中心主義倫理也對動物福利有促進作用。

彼得·辛格承繼和發(fā)展了邊沁功利主義哲學。辛格認為,人類對動物有根深蒂固的“物種歧視”。導致動物與人的地位不同的原因是根植于人頭腦內(nèi)的偏見。辛格認為,既然動物和人一樣具有感知能力,我們就沒有理由在道德考慮上拒絕它們的基本利益,任何基于先天的性別、種族甚至智力的區(qū)別對待都是不道德的。破除人類對動物的“物種歧視”的方法是給予動物“平等”的道德關懷。在辛格眼中,平等只是一種道德理念,而不是一個簡單的事實斷定。邏輯上,不能因為兩個人之間基于能力上的事實差異而對他們的需要和權益差別對待,是為“平等”?!皠游锝夥拧敝鲝埲祟悜攺氐资∷?,要求揚棄現(xiàn)行社會文化脈絡下的任何動物應用模式,或是力主人類應“平等”對待同樣具有感知能力的非人類動物、避免動物承受不必要痛苦的思想或行動。辛格認為,“黑人解放”、“婦女解放”了,動物也應當解放。

他反對按照人類劃定的物種界限來劃定生命權利界限。辛格的理論為“動物權利運動”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影響力甚大?,F(xiàn)實中人類給予動物平等的道德關懷是十分困難的,因為動物是人類重要的生產(chǎn)資料。盡管如此,辛格的理論激起了人類過度使用動物的省思,推動了動物福利的發(fā)展。

湯姆·雷根應用康德道義論的觀點,論證了動物的“天賦道德權利”。道義論認為一個行為本身的性質(zhì)和行為者的動機是判斷該行為道德價值的根據(jù)?!皺嗬笔敲總€主體擁有的、沒有程度區(qū)分的“自然價值”。這一點與功利主義截然不同。功利主義主張“謀求大眾福祉,犧牲小部分主體的利益”的效益原則,故遵循“效益原則”,可以為多數(shù)主體的利益犧牲少數(shù)主體的利益。例如,用黑猩猩做艾滋病試驗,可拯救數(shù)千萬人的生命,那么犧牲幾只黑猩猩也是理所應當?shù)?。道義論認為,動物有“天賦價值”,不能任意對待,即使對多數(shù)主體有益。雷根認為,某些動物(至少是某些哺乳動物)也具有生活主體所具有的那些特征和能力,因而這些動物至少也是道德共同體的成員,具有內(nèi)在價值,并且擁有被尊重對待的道德權利。在雷根看來,把動物視同資源是錯誤的,而且人類對于動物的分類與利用原本就是一種暴力,“陪伴”、“經(jīng)濟”、“表演”、“實驗”、“野生”等動物分類本身不符合動物的“天賦價值”,只是在強調(diào)動物相對于人類所具有的某部分特定的“功能”,忽略了動物的主體地位。為了徹底解決人類傷害動物的行為,雷根認為,人類應當承認動物的“權利”,應完全廢除把動物應用于科學研究、完全取消商業(yè)性的動物飼養(yǎng)業(yè)、完全禁止商業(yè)性的和娛樂性的打獵和捕獵行為,簡稱“三個主張”。與辛格的理論類似,雷根的理論在現(xiàn)實中也不具操作性。

瑪麗·沃倫提出了弱勢的“動物權利”論。與雷根的觀點相似,沃倫認為大自然賦予了動物免受沒必要痛苦的權利。不同的是,動物擁有權利的基礎不是它們擁有“天賦價值”,而是它們的利益。人的權利和動物的權利是有差別的。人類的權利比動物的權利范圍更廣。如人具有言論、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等種種自由權利,而這些對動物來說毫無意義,這也是造成人與動物諸多事實不平等的原因。動物雖然擁有權利,但相對人的權利要弱一些。

馬克·羅蘭茲運用約翰·羅爾斯的正義論哲學,闡釋了“動物權利”的概念。正義論中所定義的正義,是指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應受到無差別對待。

正義論運用了“無知之幕”的概念。當人們做決策時,最公正的方法是把大家聚集到一塊“無知之幕”下,所有參與者都不知道自己走出幕布后處于何種位置。在這種決策方式下,人們會自發(fā)選擇保護弱勢角色,以降低自身利益受損的概率。人類工廠化養(yǎng)殖和宰殺動物的道德合理性取決于人類與動物同在無知之幕的遮蔽下所做出的理性選擇。有鑒于工廠化養(yǎng)殖、屠宰中的動物受到嚴重的痛苦和恐懼,那么人類會理智地決定將善待動物定為一種人類的道德義務。

保羅·泰勒從地球生態(tài)角度出發(fā),闡釋了“生命中心主義”。他認為,人需要與其他自然萬物合作,而不是持有一種頤指氣使的姿態(tài)。人類是較晚出現(xiàn)在地球上的物種,人類誕生以前,生命的秩序已經(jīng)存在了數(shù)億年;而人類需要依靠其他動物,而動物卻可以不依靠人類。在地球的漫長演變歷史中,人類的歷史與地球大歷史相比,不過是滄海一粟。人類與其他生物不應有什么物種優(yōu)劣之分,更不該有物種歧視,應當尊重其他動物的生命價值。

盡管各位哲學家運用的論證方法不同,但殊途同歸,即都認為動物有不受侵犯的生命價值,人類有善待動物的義務,動物有所謂“權利”。這些哲學思想對歐盟影響甚大。歐盟一些成員國將人類義務和動物權利的概念納入了動物福利法中。20世紀末,德國與奧地利動物福利法將動物定義為“伙伴”,而瑞典《牲畜權利法》則直接使用了“權利”的表述。

7 中國與歐盟在動物福利問題的主要分歧

18、19世紀的動物福利思想以“反虐待”為主題,承認動物有痛苦,呼吁人類同情動物的痛苦,并避免使動物遭受痛苦。20世紀,以哲學理論為基礎,動物福利引入了動物“權利”和人類義務的概念。

重視動物的痛苦,給予動物人道關懷,是動物福利法的根本出發(fā)點。1849年英國《防止殘忍對待動物法令》規(guī)定,“不可采用會造成動物不必要疼痛或痛苦的方式運送或運輸動物”。1998年德國《動物福利法》第1條規(guī)定:“基于人類對其伙伴動物的責任,本法的目的是保護動物的生命和福利。無合理的理由,任何人不得使動物感到痛苦、不得折磨或者傷害動物”。

我國的法律沒有定義動物的生命價值,動物在社會價值取向中屬“物”,可以是資源,也可以是個人財產(chǎn)。這與19世紀初英國的社會價值觀類似:《泰晤士報》對《馬丁法案》曾有這樣的評價,“只要法律干涉了人們對于自己的時間和財產(chǎn)的處置權利,那這個法律就是一種暴政”。從這個角度看,我國社會對動物福利的認識階段,相當于英國19世紀初。只有承認動物不是“物”,而有獨特的生命價值,才能“反虐待動物”和“有責任善待動物”??梢?,對動物生命價值的理解偏差,是中國不能產(chǎn)生和發(fā)展類似歐盟的動物福利法的主要原因。

倡導仁慈、反對殘忍,無論在東方社會還是西方社會,都是應當積極倡導的社會價值取向。動物福利的價值觀,本質(zhì)上并不與我國的價值觀沖突。佛教與道教的主張“萬物平等”,反對惡意對待動物,與現(xiàn)代動物“權利”思想一致。儒學中也有同情和憐憫動物的觀念,孟子說,“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迸c中國大陸文化同源的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和臺灣,均仿照歐盟出臺了動物福利法。這些東亞國家和地區(qū)的經(jīng)驗值得借鑒。

在科學研究和畜牧生產(chǎn)方面,疼痛和恐懼是造成應激的主要原因,而應激會影響動物的采食量、免疫力、身體損傷,以及造成畜產(chǎn)品的品質(zhì)損害。動物福利科學旨在消除動物的痛苦,減少應激。通過降低應激提升動物個體的產(chǎn)品數(shù)量和品質(zhì),是中國與西方國家共同的目的,不存在沖突。

8 小結

回顧動物福利思想的起源和發(fā)展過程,不難發(fā)現(xiàn),過程是漫長的、曲折的。只有社會承認了動物的生命價值,認為動物不是“物”,才能建立起保護動物的法律,用強制力反對殘酷對待動物,要求公民善待動物。19世紀的動物福利思想,蘊含著倡導仁慈、憐憫弱小的宗教情懷,20世紀的動物福利思想,進一步提升了動物的生命價值,將人類善待動物視為責任。中國社會與西方社會在動物福利問題上的主要分歧,在于對動物生命價值的理解。中國社會對動物的理解還停留在“物”的階段。因動物福利問題而產(chǎn)生的貿(mào)易爭端,主要因為中國動物福利發(fā)展緩慢,而非西方國家蓄意打擊。無論是倡導仁慈、反對殘忍的價值取向,還是減少動物應激、提升動物產(chǎn)品品質(zhì)的經(jīng)濟目的,都是中國社會與西方社會的共同需要,因此,在中國發(fā)展動物福利是必要的。推廣動物福利的關鍵,是推動道德教育,促使社會承認動物的生命價值。

摘自《家畜生態(tài)學報》2017年第5期

猜你喜歡
福利痛苦權利
“旅友視界”征稿啦!福利多多
誰痛苦,誰改變
我們的權利
股東權利知多少(一)
分擔痛苦
痛苦力
Take Away Pizza ?
權利套裝
愛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