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
我不相信有哪一個真正的搖滾樂迷沒有玩過空氣吉他,正如一個古典樂迷不可能沒試過在家里裝作是指揮,隨著音樂舞動雙手一樣。只不過我們大部分人都只是躲起來玩,覺得這是件很私人的事,就像淋浴的時候唱歌,公開示范肯定要被人笑掉大牙。
后來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不只有人會當眾“演奏”空氣吉他,還有人把它當成一門表演藝術,辦起了世界大賽,要從全球蕓蕓空氣吉他好手中挑出佼佼者。他們覺得表演空氣吉他比彈真吉他更有搖滾精神。
芬蘭的奧盧是每年“空氣吉他世界錦標賽”的主辦地,從1996年至今,已經產生了21位世界冠軍??催@些冠軍的表演,你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他們的表演并不準確。也就是說,他們的動作并不像真的在彈吉他,那些指法、那些撥弦,實在太過夸張。難道這個比賽比的不是“像真”,比的不是誰能把空氣吉他舞弄到像在彈真吉他嗎?根據(jù)這個比賽的官方網(wǎng)站所列出的比賽規(guī)則,原來,準確只是其中最基礎的標準,只有不懂行情的初學者才會汲汲于準確,空氣吉他的最高境界講究的是“空氣感”。
什么叫“空氣感”?這就很難解釋了,它主要是說一種難以形容的舞臺魅力。表演者的動作、姿態(tài)和表情不一定要配合現(xiàn)場播放的音樂,但要能夠點燃臺下觀眾的熱情,百分之百地讓他們感受到這把看不見的空氣吉他帶出的那首歌的真實感情。空氣吉他的愛好者認為,上乘的空氣吉他表演甚至要比真實的吉他更能表現(xiàn)出搖滾的內在力量。換句話說,“比真實還真實”。難怪美國空氣吉他大賽的網(wǎng)站會在法國后現(xiàn)代哲學家鮑德里亞去世的時候特別出一篇訃聞了,因為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正是鮑德里亞發(fā)掘了虛擬的“美德”,指出虛擬在后現(xiàn)代世界已經徹底吞噬了所謂的真實。
這也讓我想起20世紀初俄羅斯戲劇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論。他有一套訓練演技的方法,直到今日還是演員的必修課,叫作“無實物動作練習”。舉個例子,一個學員可以假想自己正在數(shù)鈔票,盡管手中沒有真鈔,但還是得按邏輯,從看見鈔票開始,一個動作接一個動作地做,盡量達到“手中無鈔,心中有鈔”的地步。這種練習的好處在于,拿掉了真正的鈔票之后,我們反而會更加注意數(shù)錢這個日常行為里的每一個細節(jié)。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認為:“假想物(那疊虛擬的鈔票)使我們真正意識到了那些在實際生活中是無意識、機械化地做出來的動作?!?/p>
這種“無實物動作練習”的目的本來是讓演員觀察日常生活,做什么像什么。但是人們發(fā)現(xiàn),它能以動作喚起真正的信念,用外在的姿態(tài)引發(fā)內在的感受。很多默劇演員的表演會令觀眾發(fā)現(xiàn),他雖然開的是扇不存在的門,但他的動作比真實的開門動作更有說服力??諝饧蛟S也該作如是觀,原來是樂迷受到音樂鼓動而生出的模仿,最后卻比真實樂器更能配合內心的激情。沒有了吉他,手與心之間的聯(lián)系反而更不會受到阻礙。
(欲何依摘自花城出版社《噪音太多》一書,123RF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