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軍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第一人民醫(yī)院高級診療區(qū),廣東佛山 528300
早期康復鍛煉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質量和疾病再發(fā)率的臨床觀察
李 軍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第一人民醫(yī)院高級診療區(qū),廣東佛山 528300
目的觀察早期康復鍛煉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質量和疾病再發(fā)率的影響。方法選擇院內(nèi)收治的共計120例受心血管疾病困擾的老年人作為觀察對象,依據(jù)康復鍛煉方案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給予院內(nèi)常規(guī)康復鍛煉模式進行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應用早期康復鍛煉模式進行干預,對兩組患者鍛煉模式實施前后生活質量及疾病再發(fā)率情況進行比較研究。結果觀察組生活質量中的各指標情感指數(shù)、健康指數(shù)及生活滿意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4.63、12.28、17.44,P<0.05);觀察組院后6個月疾病再發(fā)率16.67%,顯著低于對照組35.00%,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2.023,P<0.05)。結論對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而言,早期應用康復鍛煉模式進行干預,不僅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還能對疾病的再發(fā)進行提前預防,減少老年患者住院次數(shù),故值得在臨床中進一步推廣應用。
心血管疾??;老年患者;早期康復鍛煉;生活質量;疾病再發(fā)率
臨床中心血管疾病是指發(fā)生于腦及心臟血管疾病的總稱,最常見的疾病類型主要是由于高血壓、高脂血癥、動脈粥樣硬化等所致的大腦、心臟及全身組織發(fā)生的出血性和缺血性疾病[1-2]。此類疾病的發(fā)病年齡以50歲中老年人最多見,臨床具有發(fā)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的“三高”表現(xiàn),一旦發(fā)病將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極大程度的降低患者生活水平和質量[3]。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對此類疾病的診療有了很大進步,但對于疾病自身的防護工作現(xiàn)狀仍不容樂觀。疾病發(fā)生后尤其是伴有致殘情況時如何更加有效的提升患者生活質量,仍是目前臨床中所面臨的一個難題。為進一步探討康復鍛煉模式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筆者對院內(nèi)收治的12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采用不同鍛煉模式進行干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于2015年3月~2016年1月間我院心內(nèi)科收治的12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心電圖、動脈造影及相關影像學檢查以完善臨床癥狀,診斷標準符合國家2010年所頒布的關于心血管疾病的診斷標準[4]。依據(jù)鍛煉模式的不同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其中對照組患者在分組后給予院內(nèi)常規(guī)鍛煉模式,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分組后給予早期康復鍛煉模式。其中觀察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65~81歲,平均(75.3±4.2)歲,病程3~10年,平均病程(6.3±1.1)年,疾病類型:31例為冠心病,20例為高心病,1例為風濕性心臟病,8例為肺心病;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者20例,初中者15例,小學及以下者25例。對照組男31例,女29例,年齡63~79歲,平均(74.9±3.7)歲,病程2~9.5年,平均病程(5.9±0.7)年,疾病類型:28例為冠心病,23例為高血壓性心臟病,2例為風濕性心臟病,7例為肺心?。晃幕潭龋焊咧屑耙陨险?3例,初中者13例,小學及以下者24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疾病類型及文化程度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心血管疾病相關診斷標準者;(2)患者不存在意識障礙,能進行正常溝通;(3)均滿足冠狀動脈造影的金標準;(4)簽署知情同意書,能積極配合醫(yī)護工作者開展相關診療活動。排除標準:(1)伴有嚴重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性疾病者;(2)精神存在問題,不能配合醫(yī)護開展診療工作者;(3)伴有心身殘疾或有過敏史者。
1.3 方法
在患者入院后,參與此次觀察的醫(yī)護工作者均需同患者進行有效溝通,積極解決患者平日所遇到的問題,建立良好的信任基礎。在上述基礎上,給予對照組院內(nèi)常規(guī)護理和治療措施基礎上聯(lián)合康復鍛煉措施,其中主要包括入院健康教育、維持住院環(huán)境教育、加強巡視病房、飲食、用藥指導及康復鍛煉等。其中(1)入院健康教育:在患者入院后,首先由此次觀察護理人員的對其平素生活習慣進行大體了解,并針對生活過程中存在的疾病危險因素進行告知,同時對此次疾病治療方法及大體過程進行告知,以使其在入院之初即了解疾病的治療,提前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以及時消除患者的緊張情緒。(2)維持住院環(huán)境教育:針對患者個人生活習慣,及時發(fā)現(xiàn)不講衛(wèi)生的個人習慣,并積極向其告知,使其自覺維持自身的住院環(huán)境的整潔,同時科室組織每天對病房環(huán)境進行巡視、打掃,并及時提醒患者通風,保持室內(nèi)空氣的清新。(3)加強巡視病房:根據(jù)患者個人習慣制定病房巡視章程,對喜清凈的患者適當減少巡視次數(shù),但保證每日最少3次的巡視量,對喜歡交流的患者適當增多巡視次數(shù),在巡視過程中,密切注意患者生命指征的變化情況。(4)飲食護理:知道患者養(yǎng)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及時發(fā)現(xiàn)并糾正不健康的生活行為。在保證每日必須氨基酸、蛋白質等營養(yǎng)物質前提下,鼓勵患者適量運動以促進胃腸道蠕動及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5)用藥指導:心血管疾病患者或多或少的均會給予口服藥物治療,故合理的用藥指導教育對患者尤其是老年人而言尤為重要,因部分老年人往往容易忘記定時服藥,故每日在需要服用藥物的時間段護士均會對患者提醒,以使其漸漸養(yǎng)成按時服藥的習慣。同時咨詢主治醫(yī)師后指導患者正確應用藥物[5]。(6)康復鍛煉:對患者進行定期的最簡單的康復指導訓練,主要叮囑和督促患者進行正確的、合適的康復運動行為,使其養(yǎng)成主動進行康復訓練的習慣。
在對照組基礎上,觀察組聯(lián)合應用早期康復鍛煉的干預措施,其中主要包括康復運動指導、音樂療法指導、健康教育及危險致病因素的預防等方面。其中(1)康復運動指導[6-7]:對觀察組患者應用運動平板試驗進行評定,并依據(jù)評定結果制定個性化運動方案,方案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患者自覺運動和自覺會運動的能力,提高機體抵抗力,改善患者病情。方案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元素:a運動類型;b運動強度;c運動時間;d運動頻率;e運動速度及進展等,所有運動均為有氧運動,其中運動類型的選擇主要包括步行、慢走、太極拳、慢跑、五禽戲、簡單的體操運動等;運動強度主要以中低強度為主,以患者自身運動后舒適為宜;運動時間根據(jù)患者自身制定個性化運動時間,以患者能耐受的時間的2/3為宜;運動頻率為每日1次、每日2次、每日3次及兩日1次等;運動速度亦需依據(jù)個體情況而定。在每位患者行康復運動療法前,均需對其運動安全性進行評估,對中高危患者應格外注意、格外觀察。(2)音樂療法指導[8-9]:依據(jù)患者實際病情及患者心態(tài)選擇不同聲調(diào)的音樂進行治療,如患者近日感到焦躁不安,則組織患者聽一些舒緩的音樂以放松心身,同時指導患者自行選擇音樂進行試聽,以分散患者注意力,改善其不良情緒,提高生存質量。(3)健康教育[10-11]:對每位患者定身制定個性化健康教育費方案,主要依據(jù)患者的實際接受能力,對患者每日運動、飲食、用藥及生活進行健康教育。(4)危險致病因素的預防[12]:住院期間對疾病的致病因素一一講解給每位患者,并使其牢牢記住,指導其對此些危險致病因素進行防控,如控制體重、養(yǎng)成健康的飲食習慣、戒煙限酒等,盡量使疾病的危險因素將至最小。兩組干預時間均為6個月。
1.4 評價指標
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及疾病再發(fā)率進行對比分析,其中生活質量的評定通過SF-36量表進行[13],在患者干預后6個月的時間內(nèi)進行統(tǒng)計,主要包括情感指數(shù)、健康指數(shù)及生活滿意度等三個方面。同時對患者此段時間內(nèi)疾病再發(fā)情況進行統(tǒng)計。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用SPSS19.0軟件進行分析,其中多組實驗數(shù)據(jù)兩兩相比較,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生活質量情況比較
兩組干預前情感指數(shù)、健康指數(shù)及生活滿意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生活質量中的各指標情感指數(shù)、健康指數(shù)及生活滿意度評分均較干預前提高(t=14.54、12.11、17.90,P<0.05),且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顯著(t=14.63、12.28、17.44,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生活質量情況比較(,分)
表1 兩組生活質量情況比較(,分)
組別 時間點 情感指數(shù) 健康指數(shù) 生活滿意度觀察組 干預前 7.11±1.81 7.31±2.21 4.49±1.08干預后 12.37±2.14* 13.51±3.29* 9.42±1.84*t14.54 12.11 17.90P<0.05 <0.05 <0.05對照組 干預前 7.09±1.69 7.31±2.09 4.49±1.09干預后 7.16±1.74 7.29±2.14 4.51±1.17t兩組干預后 14.63 12.28 17.44P<0.05 <0.05 <0.05
2.2 兩組疾病再發(fā)率情況比較
兩組再發(fā)率在院后隨時間增加而遞增,觀察組院后6個月疾病再發(fā)率為16.67%,顯著低于對照組35.00%,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2.023,P<0.05),見表2。
表2 兩組兩組疾病再發(fā)率比較情況[n(%)]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越來越受到家庭的關注,對于老年人而言,心血管疾病是老年階段發(fā)生率及致病率最高的疾病類型之一,且每年的醫(yī)療耗費巨大,依然成為現(xiàn)今影響老年人的最主要的問題之一[14]。
目前醫(y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們患病之后的生活質量,但仍不能滿足人們對病后生活質量的高要求,故目前臨床中如何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是治療過程中所面臨的一個難題。有相關報道稱早期康復護理指導對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有較為顯著的作用,在一定程度范圍內(nèi)增加患者生活信心,減少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心理影響,進而提高治療效果[15]。為進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我院應用早期康復鍛煉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進行干預,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生活質量中的各指標情感指數(shù)、健康指數(shù)及生活滿意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可能與觀察組在干預過程中對患者日常生活、飲食、用藥等進行全方面的干預有關,同時在實行康復護理過程中,通過有目的的對患者的運動方式進行指導,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較為合適的運動方式,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機體免疫力,而且還能通過音樂療法等運動治療手段轉移患者不良情緒,及時有效的對不良情緒進行疏導;與此同時在康復過程中對患者的情感進行疏導,充分排出不良情緒的影響,使得患者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保持身心愉悅,建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這對于患者的康復亦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通過上述手段的干預,能在最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病情;在本研究中發(fā)現(xiàn),觀察組院后疾病再發(fā)率在院后6個月共計16.67%,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5.00%,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經(jīng)過醫(yī)院指導之后,患者出院之時大都可以養(yǎng)成較為良好的生活習慣,養(yǎng)成較為有效的對疾病危險因素進行提前防控的思維,故院后日常生活中能有效防止疾病的再發(fā),這可以顯著降低患者的疾病再發(fā)率,不僅可進一步降低患者痛苦,而且還能降低醫(yī)療就醫(yī)成本。
綜上所述,對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而言,早期應用康復鍛煉模式進行干預,不僅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還能對疾病的再發(fā)進行提前預防,減少老年患者住院次數(shù),故值得在臨床中進一步推廣應用。
[1] 劉艷.早期康復鍛煉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21):347-348.
[2] 王琪娜,崔玲,阮海玲,等.早期康復鍛煉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6,19(1):140-144.
[3] 李穎,宋祥紅,王紅,等.早期康復鍛煉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6,10(10):209-210.
[4] 范春燕.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診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的早期康復鍛煉[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14,12(11):979-982.
[5] 李廷明,曾德利.早期康復鍛煉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和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22(6):1365-1367.
[6] 李仲娟.早期康復鍛煉在老年心血管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3(22):86,88.
[7] 楊艷清.早期康復鍛煉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5,25(8):164.
[8] 王躍萍,劉彩玲.個性化音樂療法對心血管疾病患者康復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9,28(7):884-886.
[9] 鄭璇,徐建紅,龔孝淑,等.音樂療法的進展和應用現(xiàn)狀[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3,20(7):42-43.
[10] 田震靜,呂燁輝,付愛麗,等.健康教育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臨床護理中的作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3):502-504.
[11] 周書明,尹秋生,曹少軍,等.1281例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綜合干預的效果[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7,9(10):671-673
[12] 楊天倫,鐘巧青,鄧煦,等.職場健康篩查的重要性—《美國心臟協(xié)會的政策聲明》[J].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14,31(2):9-16.
[13] 潘雁,葉穎,朱珺,等.應用SF-36量表分析高血壓患者生命質量(QOL)的影響因素[J].復旦學報(醫(yī)學版),2014,41(2):205-209,273.
[14] 陳小玲.早期康復鍛煉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療效觀察[J].健康前沿,2016,23(2):47.
[15] 桑翠萍.早期康復鍛煉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療前沿,2013,8(24):81,104.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recurrence rate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LI Jun
Advanced Medical Treatment Area,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Shunde District,Foshan 528300,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n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recurrence rate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MethodsA total of 120 cases of old people afflicted by cardiovascular disease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object.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different rehabilitation exercise.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hospital routine rehabilitation exercise,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early rehabilitation exercise.Quality of life and disease recurrent rate were studie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quality of life including effective indicators index,health index and life satisfaction scor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ere significant (t=14.63,12.28,17.44,P< 0.05).The disease recurrence rate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16.67%,i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35.00%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χ2=12.023,P<0.05).ConclusionFor the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elderly,the early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model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elderly patients in a certain extent,provide disease recurrence of early prevention,and reduce the number of hospitalization of elderly patients.Therefore,it is worth of further application in clin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Elderly patients;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Quality of life;Recurrence rate of disease
R473.5
B
2095-0616(2016)19-198-04
2016-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