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九林
(扶溝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河南 扶溝 461300)
小麥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宋九林
(扶溝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河南 扶溝 461300)
從小麥產量連續(xù)高位運行存在的風險、對病蟲害的抵御防控能力等方面進行分析,提出小麥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制定出高標準麥播、田間管理等高產措施。
小麥;高產;栽培技術
1.1 小麥產量連續(xù)高位運行存在的風險
1.1.1 播種數(shù)量大扶溝縣部分地區(qū)的小麥播種量少則224.9 kg/hm2,多則299.9kg/hm2,造成苗期群體大,個體發(fā)育弱,后期病蟲害嚴重,制約小麥高產。1.1.2 整地質量低連年旋耕或小拖拉機耕,耕層變淺,土壤容重偏高,耕層緊實,形成堅硬的犁底層,影響根系下扎,不利于吸收深層養(yǎng)分和水分;耕翻后沒有耙細,旋耕后沒有壓實麥田,表層土壤過于懸松,透風跑墑,易旱易凍,且造成深播弱苗。加上近年來秸稈還田面積逐年加大,農機具配套跟不上,不能及時把玉米秸稈粉碎還田,秸稈腐熟不到位,嚴重影響小麥出苗,甚至出現(xiàn)死苗、黃苗現(xiàn)象。
1.1.3 施肥不合理隨著化肥的廣泛應用及用量的增加,出現(xiàn)了氮磷肥應用比例失調、微量元素缺失,而又不重視施用農家肥、有機肥的現(xiàn)象。追肥偏早及一次性追肥的老習慣,使氮肥施用與小麥吸收高峰期錯位;過量施用氮肥,造成前期旺長、莖稈細弱、病害加重,后期倒伏或貪青晚熟,氮肥利用率降低和環(huán)境污染。
1.2 對病蟲害的抵御防控能力差
2014年扶溝縣小麥揚花初期和末期的陰雨天氣,導致小麥赤霉病發(fā)生偏重,盡管農業(yè)部門指導到位,但分散的經(jīng)營生產方式、新興的打工經(jīng)濟、傳統(tǒng)的管理習慣、落后的統(tǒng)防功能,造成病蟲害防御能力降低。
2.1 高標準麥播
2.1.1 選用耐病、抗蟲良種因地制宜,選擇經(jīng)國家或省級審定,經(jīng)過試驗、示范并表現(xiàn)較好的良種進行高質量播種,足墑下種,這是實現(xiàn)苗全、苗勻、苗壯的基礎。
2.1.2 培肥地力,配方施肥小麥要高產,養(yǎng)分是關鍵。要施足底肥,有機肥3.75萬kg/hm2必不可少,氮肥240~300kg/hm2、鉀肥105~150kg/hm2、過磷酸鈣675~975 kg/hm2及微量元素(微肥)肥料15~45 kg/hm2,或者是在施用有機肥的基礎上,施用氮、磷、鉀復混肥600~750 kg/hm2,再施用微肥30kg/hm2。
2.1.3 精細整地,足墑播種麥田提倡機械深耕,做到深耕深翻,加深耕層(25 cm);耕透耙透,至少機耙三遍,地面平整,不漏耕漏耙;土壤細碎,無明暗坷垃;地面平整,上虛下實,底墑充足。
2.1.4 嚴控播量,適期或遲播最近幾年連續(xù)暖冬天氣,小麥出現(xiàn)旺長現(xiàn)象,群體偏大,個體偏弱,易遭受冬季凍害和“倒春寒”的危害,為小麥后期病蟲害的發(fā)生及群體倒伏埋下隱患。
半冬性品種(早中茬)在10月7-18日播種為宜,弱春性品種(晚茬)在10月18-25日播種為佳。
氣溫高、墑情足、高標準肥水良田,一般半冬性品種的播量為150kg/hm2左右為宜;反之,若氣溫較低、墑情又不滿的地塊,播種量應適時加大30~45 kg/hm2為宜。
2.1.5 種子處理和土壤處理
種子處理和土壤處理主要防治紋枯病、根腐病、螻蛄、金針蟲等病蟲害。種子處理一是選用包衣種子,二是選用2.5%適樂時10 mL+40%甲基異硫磷10mL+水1kg,拌種10 kg;土壤處理可選用3%辛硫磷或3%甲基異硫磷顆粒劑30~45 kg/hm2,耕地前或耙地前撒施。
2.2 田間管理
小麥生長發(fā)育過程中,田間管理的任務一是滿足小麥對肥水條件的要求,保證植株良好發(fā)育;二是防治病蟲草害和自然災害,保證小麥正常生長;三是使個體與群體協(xié)調生長,實現(xiàn)栽培目標。根據(jù)小麥生長發(fā)育過程,麥田管理可分為苗期、中期和后期三個階段。
2.2.1 苗期管理
俗話說“有錢買籽沒錢買苗”,沒有苗何談高產,苗期管理是小麥增產高產的關鍵之一。
一是查苗補種,疏苗補缺。小麥出苗后,應及早檢查,有缺苗、斷壟現(xiàn)象的要及時補種或栽苗,還要雨后松土破除板結。
二是耙壓保墑,防凍防寒。在小麥入冬停止生長前及時進行壓實,有利于麥田保墑和小麥安全越冬;對于干旱有裂縫的麥田應適時鋤地或耙壓。
三是因地制宜,適時冬灌。當土壤水分降低到影響小麥正常生長時應及時灌水,特別是在冬季干冷年份要進行冬灌,宜在日平均氣溫穩(wěn)定在3~4℃,氣溫降到夜凍晝消時進行冬灌。
四是科學施肥,補施追肥。對底肥充足、地力肥沃、保墑能力強、墑情充足的麥田,應推遲到拔節(jié)期施肥;對底肥一般、地力中等、墑情適中,群體較小的麥田可適當早管,在起身期末拔節(jié)期前施肥;對底肥不足、肥水較弱、失墑較快、冬前群體較小的麥田,在返青期末起身期初施肥。
五是冬季化學除草。小麥田冬季除草能省時省工省藥減少成本投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土壤含水量在40%~60%時最有利于除草劑藥效的發(fā)揮,應結合澆水后(或降雨后)的有利時機及時用藥。
2.2.2 中期管理
小麥生長中期是籽粒形成和決定產量的關鍵時期,抓好中后期管理,對增粒、增重、奪取小麥豐收具有重要意義。
對于群體總莖數(shù)過多的麥田,無論個體生長壯還是旺都要控制肥水,采取蹲苗措施;如果群體總莖數(shù)適宜或明顯不足的麥田,一般不宜蹲苗。
壯苗的麥田春季第一次肥水應在拔節(jié)期實施,旺苗的麥田需推遲拔節(jié)水肥;起身期追肥澆水的麥田,在拔節(jié)期要控制肥水;旱地小麥要及時防治紅蜘蛛,做好吸漿蟲等病蟲害的監(jiān)測和預防工作。
小麥孕穗期是生育旺盛時期,需水需肥量加大,病蟲草隨著溫度的回升也進入活躍生長階段,麥田管理進入關鍵時期。此階段的管理一是加強肥水管理,對個體弱、底肥不足出現(xiàn)脫肥現(xiàn)象以及發(fā)生輕微凍害的麥田要結合澆孕穗水或近期下雨,趁墑對麥田進行全面葉面施肥,如噴磷酸二氫鉀、小麥噴施寶等高效多功能葉面肥;二是搞好一噴三防的病蟲害防治工作。要密切關注病蟲害發(fā)生情況,對有紋枯病發(fā)生的田塊,可用5%井岡霉素2.2~3.0L/hm2+20%三唑酮1.5~2.2 L/hm2,對水1.1~1.5 t/hm2噴麥莖基部進行防治,隔10~15 d再噴一次,兼治葉斑、葉枯、白粉病。對麥蜘蛛可用0.9% 阿維菌素3 000倍液噴霧防治,對于蚜蟲、銹病等病蟲害要嚴密監(jiān)控,及時科學防治,防止蔓延,減輕危害。
2.2.3 后期管理
后期指從抽穗開花到灌漿成熟的階段,這個時期以籽粒形成為中心,以開花受精、養(yǎng)分運輸、籽粒灌漿、產量形成為過程。該階段的調控目標是:保持根系活力,延長葉片功能期,抗災防病蟲,防止早衰與貪青晚熟,促進光合產物向籽粒運轉,爭取粒重和后期產量。
在開花后15 d左右即灌漿高峰前應及時澆好灌漿水,同時注意防倒伏。
[1] 曹杰.種子包衣對小麥病蟲防控及產量的影響[J].種業(yè)導刊,2017(4):29-30.
[2] 趙莉.免耕播種與常規(guī)播種的小麥田間試驗初探[J].種業(yè)導刊,2017(4):17-18.
S512
B
1003-4749(2017)06-0025-02
2017-04-13
宋九林(1978-),男,河南扶溝人,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yè)技術推廣及土肥檢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