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把自己交付給能看到的現(xiàn)實

2017-01-11 18:23顧文豪
三聯(lián)生活周刊 2017年1期
關(guān)鍵詞:林西巴特古琴

顧文豪

1972年,因為周恩來總理的邀請,封閉的中國給意大利導(dǎo)演安東尼奧尼開了一扇小門,讓他朝里頭張望了207分鐘。這207分鐘的中國,籠罩在藍、灰、黑三色之中,一片沉寂。但沉寂并不是這次張望的主題,相反它構(gòu)成了那些一閃而過的人性靈光的巨大暗影:長安街上一位邊打太極拳邊騎自行車的老大爺,婉約如畫的蘇州園林,人頭攢動的上海百貨大樓,南京街頭的素顏美人,一頭被高音喇叭里的樣板戲攪了酣然好夢而嚇到渾身哆嗦直搖頭的豬,還有那數(shù)百張被特寫的人臉,天真的、緊張的、麻木的抑或害羞的。

安東尼奧尼說:“我沒有堅持去尋找一個想象中的中國,而是把自己交付給能看到的現(xiàn)實,我覺得是做對了?!币簿褪钦f,重要的或許不是急于去批判那個前現(xiàn)代中國嚴酷的現(xiàn)實禁忌,而是去發(fā)現(xiàn)作為政治結(jié)構(gòu)的抽象中國背后具體的生活經(jīng)驗,是在一個充滿羅蘭·巴特所說的“磚塊”的話語體系中牢牢把握住那稍縱即逝的人性閃光,是在刻意熨平“褶皺”的生活規(guī)訓(xùn)中仍舊能看見那一張張普通人的臉。

“把自己交付給能看到的現(xiàn)實?!边@是一種觀察方式,更是一種文化立場——相信眼睛,不隨意屈從大腦;相信現(xiàn)實,不迷信大人物與大事件。就像瑞典知名漢學(xué)家林西莉在她的中國日記《另一個世界——中國記憶1961~1962》中所描述的那樣,讓那些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大事件和現(xiàn)象退居次席,而將一個青澀的西方青年人對中國的最初印象完整地保留下來:保留下她對這個國度最初的恐懼與厭惡,也保留下她曲折的理解與認同,以及經(jīng)由文字、音樂、各種有趣的人物疊加生成的對中國的愛。

瑞典漢學(xué)家林西莉與她的著作《另一個世界——中國記憶1961~1962》

是的,對時年29歲的瑞典姑娘林西莉來說,1961年的中國完全是“另一個世界”,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最初躍入林西莉眼簾的正是一個乏味單調(diào)的中國:清一色的服飾,清一色的發(fā)型,沒有廣告,沒有娛樂,隨處可見各種政治標語,今天人潮如涌的故宮那時卻寂靜荒涼,而聞名亞洲的上海俱樂部也只剩一個孤零零的專售紀念品的小柜臺,不復(fù)當年英名了。更顯著的感覺則是人們的狀態(tài)。到處都能聽到人們對食物和日用品的期待,“總算又開始賣東西了”。此外,更多的時刻是讓林西莉這樣的外國人感受到自己永遠被注視著,人們靜靜地站著,仔細看著她,但又“裝作沒事兒一樣,或者干脆朝別處看”。對1961年的中國人來說,金頭發(fā)、藍眼睛、白皮膚的林西莉不折不扣是一個天外來客,同樣,對后者來說,1961年的中國也未嘗不是一個需要細細盯著看的難以理解的神奇國度。

這讓我憶起羅蘭·巴特1974年春對中國的造訪。動身之前,他說自己“前往中國,腦子里裝著成百上千個迫切,而看起來又那么自然的問題:那邊的性、女性、家庭、道德怎么樣?其人文科學(xué)、語言學(xué)、精神病學(xué)又如何?”但帶著一大堆好奇而來的巴特,出于可想而知的原因,最終卻只帶回了“空無”,“什么也沒有落下來”。

在《中國行日記》中,巴特記述了這種“空無”,和林西莉最初的感覺一樣:零度的衣飾,整齊劃一的生活方式,轉(zhuǎn)瞬即逝的“性格”顯露,兒童化的成人,成人化的兒童——一言以蔽之,前現(xiàn)代的中國是一處“權(quán)力地帶”,一個沒有偶遇、沒有褶皺的地方,一個話語中充斥著大量“俗套”“磚塊”的國度。

換句話說,很長一段時間之內(nèi),外國人眼里的中國大抵都是一個“停滯的帝國”——停滯的社會經(jīng)濟狀態(tài),停滯的文化,停滯的國際交流,以及停滯的普通人的生活。因此,當林西莉與前現(xiàn)代中國相遇,與其說這是兩個世界的相遇,不如說這是兩種歷史時差的相遇——在不同的歷史狀態(tài)下,對話和理解變得如此艱難而珍貴,雙方都需要以最大的努力去縮短這種差距,這種努力既是政治的,更是文化的。

而對林西莉這個北京大學(xué)外國留學(xué)生而言,恰恰是她學(xué)習的那些課程——中國文學(xué)、音樂和中國藝術(shù)——幫助她擺脫了對中國最初的不解和厭惡,最終形成了對中國的深切認同。這似乎提醒我們,在那個看似密布著無數(shù)“磚塊”和“俗套”的時代,在冰封的時代表層之下,其實仍舊涌動著文化的汩汩活水。

例如1952年成立的古琴研究會。這家旨在調(diào)查、收集和重新編輯出版流落四地的古琴典籍的文化機構(gòu),坐落在北京護國寺街的一個靜雅的四合院里。簡樸靜謐的宅院里,絲竹之聲隱約可聞,溥雪齋、管平湖平日都在此研究、工作。迥異于院子外巨大的政治聲浪,古琴研究會就像是一處與世隔絕的文化桃源,“沒有一句時下政治狀況的廢話,從來不講政治空話和口號”,而不論林西莉提出什么問題,這里的學(xué)者都能回答,“不管是詩詞歌賦、瓷器、哲學(xué)、建筑學(xué)、音樂,還是養(yǎng)蘭花的技巧”。

事實上,正是古琴研究會那些迥脫流俗、博雅溫藹的前輩學(xué)者,使此前一直處于暈眩中的林西莉感覺自己找到了真正的中國。悠然平遠的古琴之音,“更像是兩位親密的朋友在交談或者在互訴衷腸”,“絲弦醉人的顫音直入我的內(nèi)心”。這個帶有小花圃,賢人輩出的四合院,為林西莉打開了一扇通往中國文化的小門,成為她一生最偉大的經(jīng)歷之一。

我忽然明白了。書名“另一個世界”其實暗藏著“兩個世界”:一個是千篇一律的乏味、無處不在的俗套共同堆砌而成的世界,這個世界無限制地浪費抑或壓抑人性的資源與夢想;另一個則如同茨威格筆下的“昨日的世界”,一個因為時代的動蕩多變而不斷遭到吞噬的世界,一個在最惡劣的環(huán)境下仍設(shè)法護守住文化的一絲微光的世界。林西莉真正想要記錄的并不是那個充斥“磚塊”,毫無“褶皺”,讓她在第一時間感到害怕的世界,相反,她期待在這個被權(quán)力全盤占據(jù)的空洞世界中發(fā)現(xiàn)“文化中國”氣若游絲的珍貴履跡。

于是,我們看到每天晚上,年輕學(xué)生會在北大鮑勃·溫斯爾教授的灰色小房子里聚會,聆聽巴赫的音樂,分享莎士比亞、狄更斯的故事,饑餓的年代,這棟小房子里卻整日舉行著文學(xué)、思想與中國問題的精神饗宴;而盡管整個上海散發(fā)著一股“霉氣”,卻仍舊不時有人在大街上忽然用英語或法語與林西莉交談起來;一個居停在舊時法租界洋房里的老人,“心滿意足地抽著一支古巴雪茄”,桌上放著紙筆,“我每天早晨都要寫一小時的字”;一個蘇州小女孩歡喜地拉著林西莉在自己的筆記本上題詩留念。而中蒙邊界的一個海關(guān)人員僅僅憑著不知誰落在火車上的一冊《三個火槍手》,借用辭典,自學(xué)了法語,他對林西莉說:“我很少有機會聽別人講法語,能遇到你非常開心!”

“能遇到你非常開心!”多么平常的一句感喟,卻揭示出多么不平常的事實:每個人都被部分限制乃至徹底剝奪了想象另一個世界的權(quán)利與可能。換言之,如果說林西莉透過白描的文字與黑白的照片記錄下來的是“另一個世界”,那構(gòu)成這個世界的最大特點,恰恰在于這是一個不可能有“另一個世界”的世界——它只允許有“一個世界”。這時,那些倏忽而來倏忽而去的文化人事,就像吉光片羽般無比珍罕了。

讓我們回到對中國之旅失望透頂?shù)陌吞?。在《中國行日記》中,他指出西方人觀察中國通常有兩種眼光:一種是被中國生活規(guī)訓(xùn)了的,所謂“來自內(nèi)部的目光”,“一個勁兒地以中國的觀點來談中國”;另一種則仍然以西方人的視角看待中國。巴特認為這兩種眼光都是錯誤的,好的目光是一種“斜視目光”——讓眼睛說話,讓表面說話。

卡爾維諾說,深度是隱藏的,藏在哪里?藏在表面。年輕的林西莉未必有巴特這般的觀察自覺,但正是她誠懇記錄下來的瑣碎印象,日常流水,為我們帶來一次關(guān)于“乏味”的現(xiàn)象學(xué)考察,一次安東尼奧尼式的對日常中國的追索與喚醒——就像米爾斯那樣,透過看清時代與個人的整體聯(lián)系,最終重建起“社會學(xué)的想象力”,恢復(fù)我們久已失落的心智品質(zhì)。

(《另一個世界——中國記憶1961~1962》,林西莉著,中華書局)

猜你喜歡
林西巴特古琴
手機裝裱師,年入300萬
尋琴記:古琴的前世今生
張俊波 情寄古琴,樂以忘憂
尋訪千年古琴
夜闌聽雨
古琴的收藏價值在何處
葉尼塞碑銘威巴特第九碑淺釋
巴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