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娟
(新疆金達鑫工程建設有限公司,新疆 庫爾勒 841000)
干旱區(qū)河川徑流變化及歸因分析
王娟娟
(新疆金達鑫工程建設有限公司,新疆 庫爾勒 841000)
河川徑流變化是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作用的結果,也是流域水資源開發(fā)利用及治理保護的重要依據?;诟珊祬^(qū)某河流徑流量(1954~2010年)資料,采用MK-P法和Pettitt法進行突變年識別及歸因分析;并借助SCRAQ法估算降水、潛在蒸發(fā)和人類活動對徑流的影響。結果表明:研究區(qū)徑流量呈顯著減小趨勢,且在1979年和1996年發(fā)生兩次顯著突變。與基準期相比,人類活動強度較低期(1980~1996年)降水、潛在蒸發(fā)、人類活動對徑流的影響比例分別為29.2%、-3.6%,74.4%;人類活動強度較高期(1997~2010年)所占比例分別為20.6%,-1.5%和80.9%。水土保持和水利工程建設對河川徑流突變具有重要影響。
徑流變化;MK-P法;SCRAQ法;干旱區(qū)
DO I:10.3969/j.issn.1672-2469.2016.08.013
河川徑流受氣候、土壤、植被等自然條件以及人類活動的耦合作用,其演變過程既表現(xiàn)出確定性的規(guī)律,也有強烈的隨機性[1,2]。20世紀 70年代以來,在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共同作用下,干旱區(qū)河流域徑流序列形成的物理背景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徑流演變的平穩(wěn)性遭到破壞,而呈現(xiàn)趨勢性或跳躍性。變化環(huán)境中,強化徑流變異分析、加強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對水循環(huán)要素變異的驅動機理研究,量化驅動因子的相對作用,對流域水資源管理、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及促進流域經濟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3]。
目前國內外主要采用一種或多種參數(shù)、非參數(shù)檢驗方法,對徑流序列進行趨勢性或突變性檢驗,找到水文序列前后變化不一致的突變點,其中Mann-Kendall法、Pettitt檢驗等非參數(shù)檢驗方法,因其對總體分布所加的條件較少,較簡單、實用,應用相對較廣[4,5]。但MK和Pettitt均在一定顯著水平或置信區(qū)間內,通過統(tǒng)計量的計算,判斷趨勢或跳躍變化,當序列長度超過一定范圍,其顯著性受到影響。鑒于此,Charles Rouge提出通過Mann-Kendall法和Pettitt法的耦合,判定水文序列的趨勢或跳躍變化。因此,本文以新疆某河流1954—2010年月徑流資料為例,在趨勢變化分析基礎上,首先采用MK-P法和Pettitt法進行突變分析,確定突變年份;其次進行不同人類活動強度時期徑流突變歸因研究;最后利用SCRAQ法進行降水、潛在蒸發(fā)和人類活動對徑流量變化影響分解,以期為研究區(qū)水資源合理開發(fā)利用和優(yōu)化配置提供科學依據。
1.1 數(shù)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某河流位于新疆南疆地區(qū),控制流域面積9655km2,采用其徑流變化基本可以反映整個流域徑流變化的實際。1954~2010年月徑流資料來源于當?shù)厮木终庂Y料。流域面降雨采用當?shù)貧庀笳军c1954~2010年逐日降水資料,通過Kriging空間差值后,經面積加權平均求得;潛在蒸發(fā)數(shù)據是根據當?shù)貧庀笳军c日蒸發(fā)資料,結合研究區(qū)實際,潛在蒸發(fā)量和蒸發(fā)皿蒸發(fā)量的比值取0.5求得。
1.2 數(shù)據處理方法
1.2.1 MK-P檢驗方法
MK-P法是由Charles Rouge[6]在Mann-Kendall法和Pettitt檢驗方法耦合的基礎上,通過定義A(n ×n)矩陣,主要通過對比 s(1,τ)和 k(τ)變化,識別時間序列發(fā)生趨勢變化和跳躍變化的確切時間。
1.2.2 Pettitt檢驗法
Pettitt法[7]是一種非參數(shù)檢驗方法,前提是序列存在趨勢性變化,其核心是計算統(tǒng)計量k的變化及P值顯著性水平,來確定序列躍變時間,若P (τ)<0.5,則認為τ點為顯著變異點。
1.2.3 累計斜率法(SCRAQ)
SCRAQ[8]是在變異點識別的基礎上,分離基準期和不同人類活動時期;并以時間為自變量,徑流、降水或潛在蒸發(fā)的累計量為因變量,根據不同時期徑流、降水、潛在蒸發(fā)量累計斜率差值,計算降水、潛在蒸發(fā)和人類活動對徑流的影響。采用時間這一客觀變量為自變量,徑流累計為因變量,與降水、徑流雙累計曲線相比,有效避免了變化率一致帶來的誤差。其計算步驟如下:①根據變異點劃分,通過回歸分析得出不同時期累計徑流量、累計降水量、累計潛在蒸發(fā)量的斜率值,變點前后的徑流量、降水量和潛在蒸發(fā)量累計斜率分別記為: KRb、KRa、KPb、KPa、KEb、KEa,則降水、潛在蒸發(fā)和人類活動對徑流量的影響分別記為CP、CE和CH。②不同時期的斜率變化值為:RKR=100%× (KRa-KRb)/|KRb|,PKP=100%×(KPa-KPb)/| KPb|;EKE=-100%×(KEa-KEb)/|KEb|;③CP=100%×PKP/|RKR|,CE=-100%×EKE/|RKR|,CH=1-CP-CE。
2.1 年徑流變化趨勢
該河流1954~2010年徑流總體呈現(xiàn)遞減趨勢,線性遞減率約為1.26億m3/10a;在1979年以前年徑流量均值為7.4億m3,比多年均值高37.69%;1979~1996年徑流量在均值上下波動,比多年平均值低4.6%;1997~2010年徑流量均值為1.93億m3,比多年平均值低64.4%,說明該序列可能在1979和1996年趨勢或跳躍變化,如圖1所示。借助Mann-Kendall相關檢驗法進一步檢驗其顯著性,統(tǒng)計量Z為-3.73,通過a=0.05的顯著性檢驗,且 Z為負值,表明1954~2010年徑流量序列呈顯著減少趨勢。
圖1 1954~2010年徑流變化趨勢線
2.2 徑流突變檢測
采用MK-P法檢測,根據研究區(qū)實際,選取D/n=0.45,則一級突變年份為1980年點,二級突變年為1994年。為驗證徑流的突變特征,進一步采用Pettitt法進行突變檢驗,如圖2所示。由圖2可知,k值曲線在1979和1996年發(fā)生了明顯變化。統(tǒng)計量k分別為543和589,則 P(τ)分別為0.00011和0.00024均遠小于0.5。因此,1954~ 2010年徑流序列的突變年份為1979和1996年?;贛K-P、Pettitt檢驗分析結果,結合流域內水土保持實際,確定1979年和1996年為徑流量的突變點,并將徑流序列劃分為三個時期:基準期(1956~1979年),人類活動強度較低期(1980~1996年)和人類活動強度較高期(1997~2012年)。
圖2 Pettitt法k值曲線圖
2.3 突變歸因識別
影響徑流突變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聯(lián)系的,主要分為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兩方面。降水是地表產流的動力條件,直接影響徑流的時空演化規(guī)律;流域內潛在蒸散發(fā)雖不能代表流域內的實際蒸散發(fā),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流域內氣象要素的變化,對流域水循環(huán)有重要的影響,而水土保持、水利工程建設等人類活動改變了流域下墊面條件,也使產匯流機制發(fā)生了變化。因此,選用降水和蒸發(fā)作為氣候變化因子,以水土保持、水利工程建設及生態(tài)環(huán)境等作為人類活動評價因子,分析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徑流突變的影響。
2.3.1 氣候變化
對1954~2010年逐月降水和徑流量采用相關系數(shù)法計算可知:降水量的變化與河川徑流演化相關關系十分密切,1954~2010年 兩者的相關系數(shù)為0.64。其中1954~ 1979年相關系數(shù)為0.74,而1980~1996年降為0.67,1997~2010年進一步降低為0.049,降水和徑流演變規(guī)律并不完全同步,1979年之后,特別是自1996年以后,流域降水和徑流量的相關關系明顯減弱,初步推測徑流突變主要是人類活動介入所致。1957~2010年潛在蒸散發(fā)有緩慢增加趨勢,而降水量呈減少趨勢。在其它條件不變的前提下,流域水分消耗量增大,對徑流量的減少產生影響。
2.3.2 人類活動
水土保持對徑流突變的影響。流域內各項水保和退耕還林措施,通過對下滲、蒸發(fā)等水循環(huán)要素的影響,使地表徑流易于向地下徑流轉化,促使徑流發(fā)生趨勢或跳躍變化。1970年以前,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規(guī)模較小;20世紀70年代后期,尤其是1979年以后水土保持面積顯著增加。林草覆蓋率大幅度提高,可降低雨滴動能,增大地表滲透率,增強生態(tài)蓄水能力和蒸發(fā)量,具有明顯減少河川徑流量的作用。因此,推斷大規(guī)模水土保持措施是造成徑流量在1996年發(fā)生突變的不可忽略的一項重要因素。
綜上所述:研究區(qū)徑流量的變化是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降水與徑流變化密不可分,蒸發(fā)量增加趨勢不顯著,對徑流變化有一定影響。人類活動的介入進一步加劇了徑流演變趨勢,且人類活動的類型和強度直接決定了徑流的演變程度。70年代開始的大規(guī)模水土保持,可能是1979年徑流量突變重要原因之一;而1996年徑流量突變主要與大規(guī)模水土保持,同時水利工程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等也對徑流突變造成了一定影響。
(1)通過對研究區(qū)1954~2010年河川徑流量序列的趨勢和顯著性檢驗,表明徑流量序列具有顯著減少趨勢;采用MK-P和Pettitt非參數(shù)檢驗,確定1954~2010年徑流量序列突變年份為1979和1996年,并以突變年為界,將徑流序列劃分為基準期、人類活動強度較低期和人類活動強度較高期。
(2)研究區(qū)徑流量變化是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降水與徑流量變化密不可分,蒸發(fā)對徑流有一定影響,但是徑流流量的減少與氣候變化并不一致。人類活動的介入使徑流量變化受人為因素影響進一步增強。1979年徑流量突變,可能與20世紀70年代以來水土保持大面積增加有關;水土保持是導致1996年徑流量突變的重要原因;水利工程的建成、運行直接改變了徑流的時間分配過程,導致水文監(jiān)測斷面徑流量的變化;近年來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導致蒸發(fā)量增加的同時,對徑流量突變也造成一定影響。
(3)與基準期相比,人類活動強度較低期徑流變化量為-2.11×108m3/a,變化率為-29.0%,降水、潛在蒸發(fā)、人類活動及潛在蒸發(fā)和人類活動之和對徑流的影響比例分別為29.2%,-3.6%,74.4%,70.8%;人類活動強度較期徑流變化量-5.5×108m3/ a,變化率為-75.6%,降水、潛在蒸發(fā)、人類活動及潛在蒸發(fā)和人類活動之和對徑流的影響比例分別為20.6%,-1.5%,80.9%,79.4%。
[1]常丹東,王禮先.水土保持對黃河年徑流量影響研究[J].水利規(guī)劃與設計,2005(S1):37-42.
[2]任東.祖厲河流域徑流變化規(guī)律研究[J].水利規(guī)劃與設計,2010(01):29-31.
[3]白劍威.平涼市紙坊溝流域地表徑流特性及其變化成因分析[J].水利規(guī)劃與設計,2012(04):23-25.
[4]李金晶,任小鳳.若爾蓋濕地年徑流序列趨勢識別研究[J].水利規(guī)劃與設計,2014(07):50-52.
[5]唐繼業(yè),劉革.遼、渾、太不同河段徑流特性分析[J].水利規(guī)劃與設計,2004(03):35-36.
[6]Charles Roug,Yan Ge a,Ximing Cai.Detecting gradual and abrupt changes in hydrological records[J].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2013(03):33-44.
[7]Pettitt A N.A non-parametric approach to the change-point problem[J].App lied Statistics,1979,28(02):126-135.
[8]趙曉坤,王隨繼,范小黎.1954~1993年間窟野河徑流量變化趨勢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水資源與水工程學,2010,21 (05):29-34.
TV121+.4
A
1672-2469(2016)08-0038-02
2015-02-18
王娟娟(1981年—),女,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