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炳峰
毛澤東
毛澤東是新中國“對外開放”事業(yè)的開拓者與奠基人。由于受各種客觀和主觀條件限制,他的“對外開放”思想并沒有完全變成現(xiàn)實。但是,他的一系列有關“對外開放”的思想理論是極為豐富的,并為踐行其“對外開放”思想進行過不懈的實際追求。
毛澤東對外開放思想是逐步完善起來的,這些思想為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從本質上講,毛澤東思想是一個開放的體系。一方面它集中了黨和人民群眾的經(jīng)驗和智慧,汲取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另一方面它又把馬列主義同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吸收了大量來自西歐和俄國的人類最先進的優(yōu)秀科學成果,本身就是“對外開放”的產物。
早在抗日戰(zhàn)爭即將勝利的1944年8月,毛澤東便開始籌劃“戰(zhàn)后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問題了。那時,他對美國駐華外交官謝偉思說:“中國戰(zhàn)后最急需的是發(fā)展經(jīng)濟。但缺乏獨立發(fā)展經(jīng)濟所必要的資本主義基礎。她自己的生活水平是如此之低,不能再進一步壓低來提供所需的資本……美國不僅是援助中國發(fā)展經(jīng)濟的最適當國家,它也是能夠充分參加中國發(fā)展經(jīng)濟的僅有國家?!?/p>
不久,毛澤東對瑞士記者博斯哈德說:“為了建設,毫無疑問我們需要外國資本,特別是在交通運輸和工業(yè)方面。但是,早先租界林立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今后誰想在中國做生意,誰就不應忘記,只有在雙方,中國人和外國人,都感到滿意的基礎上才能進行?!?/p>
1945年4月,在黨的“七大”報告中,毛澤東進一步指出:將來的新民主主義中國,將在平等互利的原則上發(fā)展對外貿易和吸收外資,以促進中國的工業(yè)化。
1949年2月7日,毛澤東在主持制訂的黨中央有關文件中指出:“凡外國人在華投資設立并主持的私營工廠、礦山或其他企業(yè),一律不得沒收或破壞,并允許其在服從民主政府法令和一定勞動條件下繼續(xù)營業(yè)?!?/p>
1949年3月他又指出:“在目前,我國政府機關對各資本主義國家的外國人及外國機關團體,則應繼續(xù)采取嚴正態(tài)度。但我們的對外貿易機關,對凡愿與我接洽商務往來的外國人及外國機關團體,則應采取積極和友好的態(tài)度,并可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困難?!?/p>
同時期,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中毛澤東更明確地指出:“關于同外國人做生意,那是沒有問題的,有生意就得做,并且現(xiàn)在已經(jīng)開始做,幾個資本主義國家的商人正在競爭。我們必須盡可能地首先同社會主義國家和人民民主國家做生意,同時也要同資本主義國家做生意。”以后,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毛澤東再次提出了要和外國人做生意問題。
正是在這些思想指導下,1949年9月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第57條中,明文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與各外國的政府和人民恢復并發(fā)展通商貿易關系?!?/p>
由此可見,早在新中國成立前,毛澤東就是主張進行“內外交流”和“對外開放”的,并將它作為新中國成立以后的一項“基本國策”,標志著毛澤東“對外開放”思想已基本確立。
新中國成立后的1950年3月,毛澤東等中央領導看到國內有些人對中蘇兩國合資興辦企業(yè)一事不理解的現(xiàn)象時,指出:“為了利用外國資本以促進中國的工業(yè)化,某些事業(yè)的和外資合營及成立這種股份公司甚為必要,不獨和蘇聯(lián),和各新民主主義國家,甚至和某些資本主義國家,還可能在適當?shù)臈l件下訂立這種合營合同甚至租讓合同。蘇聯(lián)在1921年以后實行新經(jīng)濟政策時,列寧亦曾提出并曾出現(xiàn)一些租讓企業(yè)。關于這些,中央準備作出適當?shù)慕忉尠l(fā)表?!?/p>
正是根據(jù)毛澤東和黨中央的指示精神,同年4月1日《人民日報》專門為此發(fā)表社論,指出:在目前我國經(jīng)濟落后、資金嚴重不足的情況下,“以吸收外國資本主義在平等互利的條件下參加我國的經(jīng)濟建設事業(yè),就有了它的重要性?!瓕τ谌嗣裾鄟碚f,有條件地吸收外資參加經(jīng)營企業(yè)(而不僅是簡單的借款和聘用外國技術人才),以便使其‘發(fā)揮積極作用’,不但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而且是有利和必要的事情?!庇纱丝梢?,即使是到了建國以后,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也仍然是主張“吸收外資”和“對外開放”的。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為了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毛澤東花了好幾個月時間,認真聽取了中央30多個部門的工作匯報,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幾易其稿,發(fā)表了《論十大關系》的著名講話。其中,在論述我國的對外關系時,他不僅首次充分肯定了“向外國學習”的口號,而且指出:“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jīng)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但是,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運。”明確指出:“外國資產階級的一切腐敗制度和思想作風,我們要堅決抵制和批判。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們去學習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企業(yè)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學的一面?!瓕ν鈬茖W、技術、文化,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和前面所說的對外國東西不加分析地一概照搬,都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態(tài)度,都對我們的事業(yè)不利?!?/p>
緊接著,在黨的“八大”上,毛澤東重申:“要善于向世界各國人民學習,……國無論大小,都各有長處和短處?!痹凇蛾P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他再次強調:“一切國家的好經(jīng)驗我們都要學,不管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還是資本主義國家的,這一點是肯定的?!钡麖娬{:在“學習的時候要用腦筋想一下,學習那些和我國情況相符合的東西,即吸取對我們有用的經(jīng)驗,我們需要的是這樣一種態(tài)度”。
很顯然,從20世紀50年代后半期起,毛澤東就已經(jīng)把“向外國學習”、實行“對外開放”,作為搞好中國式社會主義建設所必須處理好的十大關系之一了。
盡管當時并沒明確使用“對外開放”這個詞,但他已經(jīng)明確指出,要搞建設,就必須緊密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對外來東西既不“一概排斥”,也不“一概照搬”,要有自己本民族的特色,要善于吸收和學習一切民族的好經(jīng)驗、好做法。
毛澤東主席的這一思想,與以往思想相比較又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標志著毛澤東“對外開放”思想已趨成熟和完善,由此奠定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對外開放”政策的基石。
毛澤東為踐行其對外開放思想進行過不懈的實際努力,在實踐上開創(chuàng)了新中國對外開放事業(yè)的先河
毛澤東不僅從理論上初步確立了“對外開放”的基本思想,而且在實踐上身體力行,領導中國人民為實現(xiàn)“對外開放”,進行了多方面的不懈努力。
首先,在軍事上,針對建國初期美國等西方國家侵略朝鮮、侵占臺灣、向侵略印支的法國和南越集團提供援助,妄圖包圍、封鎖和遏制新中國的陰謀,毛澤東“針鋒相對”,毅然派出中國人民志愿軍直接參加“抗美援朝”斗爭,并在全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同時,積極支持和支援越南人民的“抗法救國”斗爭,并應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的要求,派遣了大批政治和軍事顧問,后來又派了大量軍事工程技術人員和部分志愿戰(zhàn)士,直接參加了越南的“抗美救國”戰(zhàn)爭……最后,迫使美國在《朝鮮停戰(zhàn)協(xié)定》簽了字,迫使法國殖民主義者在《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協(xié)議》上簽了字,迫使美國新殖民主義者“體面”地從越南撤軍。
這一切,不僅打破了美國軍隊“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而且徹底粉碎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軍事上對我國的包圍、封鎖圖謀;不僅標志著美國霸權主義地位的動搖、衰落,而且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聲望;同時也顯示出了毛澤東主席領導中國人民“沖破封鎖,走向世界”的決心、膽識和魄力。
其次,在對外經(jīng)濟交往上,毛澤東針對新中國成立后美國等西方國家對我國的經(jīng)濟封鎖和禁運政策,領導中國人民“以牙還牙”,后發(fā)制人。一方面,針對美國宣布“管制中國在美國的全部財產,禁止在美國注冊的船只開往中國”的政府令和以“停止美援”迫使接受美援的國家對中國實行禁運的“巴特爾法案”,我國政府堅決地清除美國在華的經(jīng)濟殘余勢力,管制、清查美國政府、企業(yè)在舊中國的一切財產,凍結其所有在中國的存款。另一方面,積極開展靈活的“反封鎖、反禁運”斗爭,開拓對外貿易,實行“南北開放”,把我國對外貿易的重點轉向蘇聯(lián)、東歐和其他第三世界國家。
新中國成立后第二年,我們就先后同蘇聯(lián)、波蘭、捷克、朝鮮、東德、匈牙利、羅馬尼亞、蒙古、保加利亞和越南等國建立了政府間的貿易關系,并于1951年使我國的進出口總額達到19.6億美元,比1950年增長了73%,我國與上述國家的貿易額在我國外貿總額中所占的比重由1950年的33.5%,上升到81.3%。
在引進方面,1949年12月,毛澤東親赴蘇聯(lián)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以及貸款協(xié)定,取得了蘇聯(lián)提供的總數(shù)為3億美元的貸款,并用這筆款項從外國購買了一批建設所需的機器設備及其他器材等。據(jù)統(tǒng)計,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中國獲得國外貸款總計達36.4億元。同時,在這一階段蘇聯(lián)還幫助我國建設了156個重大建設項目,東歐國家援建了68個工程項目,為我國實行國民經(jīng)濟的技術改造,提供了重要的物質、技術保證。
與此同時,我們還積極發(fā)展與亞非拉發(fā)展中國家和地區(qū)的貿易關系,實現(xiàn)貿易對象的多元化。我國先后與錫蘭(今斯里蘭卡)開展了米膠貿易,與印度開展了糧食麻袋貿易等。在1952年4月召開的莫斯科國際經(jīng)濟會議和同年8月召開的亞洲太平洋地區(qū)和平大會期間,我們又與許多亞非拉國家建立了政府和民間貿易關系。到1952年為止,我國與這些第三世界國家的貿易始終占有較大比重,1950年占我國外貿總額的30.7%,1951年占29.9%,1952年也占到16.3%。
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利用西方資本主義內部矛盾和西方國家某些商人迫切希望做生意的要求,以香港為基地,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與西歐等資本主義國家開展了民間小額貿易。到1952年底,我國先后與英國、荷蘭、法國、瑞士、比利時、芬蘭、意大利、西德和日本等國家的貿易商簽訂了一系列貿易協(xié)定和協(xié)議合同,總值達2億美元以上,從一定程度上沖破了美帝國主義對我國的封鎖禁運局面,粉碎了其“扼殺新中國”的圖謀。
但從20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中蘇關系開始惡化。尤其是從1960年7月開始,蘇聯(lián)撕毀了600多個援華協(xié)定和合同,使我國與蘇東國家的經(jīng)貿關系大為縮減?!拔母铩逼陂g,“四人幫”等又極力歪曲“自力更生”方針,攻擊“輸入”是“崇洋媚外”,攻擊“輸出”是“投降主義”,使我國的“對外開放”受到極大干擾。但在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的干預下,20世紀60年代,我國的“對外開放”仍有一定的進展。
第三,在國內經(jīng)濟和國防尖端科技建設方面,毛澤東號召全國人民“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勤儉建國”,使新中國在建立初期短短幾年的時間里,不僅提前恢復了國民經(jīng)濟,超額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為我國進行大規(guī)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創(chuàng)造了條件;而且經(jīng)過自己的努力,白手起家,很快摘掉了中國石油落后的帽子,由一個石油輸入國變成石油輸出國,先后結束了中國人使用“洋油”、“洋燈”、“洋火”、“洋布”、“洋釘”的歷史。
1957年4月21日,毛澤東、周恩來在北京接見由淺沼稻次郎率領的日本社會黨訪華親善使節(jié)團
同時,我國科學家還通過“自力更生”,在一無圖紙資料、二無進口原材料的基礎上,經(jīng)過短短十幾年的奮斗,到1964年便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不僅打破了帝國主義的原子壟斷,也使赫魯曉夫“中國沒有蘇聯(lián)的幫助,20年內別想造出原子彈”的預言遭到了徹底破產。接著,我國又僅用了兩年零八個月的時間,先于法國等西方先進國家試制成功了氫彈。這一切,使新中國牢牢站穩(wěn)了腳跟,為打破西方國家的封鎖、遏制和威脅,鼓舞全國人民進行“反封鎖”斗爭,增強中國人民“走向世界”的自信心,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盡管在這期間,由于受“左”的思想干擾,尤其是“文革”的爆發(fā),使我國沒有取得本來應該取得的更為巨大的成就,但仍然不可否認:我國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和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和國民經(jīng)濟體系等等,都是在這個時期奠定和建立的。它對以后我國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包括“對外開放”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與發(fā)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四,在外交建設上,毛澤東把“原則性與靈活性”結合起來,積極開展各項外交活動,開創(chuàng)了新中國外交工作的新局面。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在堅持“獨立自主”原則的前提下,不管意識形態(tài)、社會制度上的差別,采取了果斷而靈活的一系列外交政策,提出不管是建交的還是沒有建交的國家,不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只要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尊重中國的主權和領土的完整,不干涉中國內政,我們都積極爭取與他們發(fā)展政治、文化、經(jīng)濟和貿易往來。同時積極開展各項工作,側重反對美帝國主義倡議、領導和執(zhí)行的“封鎖”、“遏制”政策。
比如,我們在爭取與蘇東社會主義和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發(fā)展各種關系的同時,巧妙利用西方內部的矛盾,根據(jù)英國在遠東有特殊利益特別是香港與大陸毗連等情況,毛澤東很早就十分重視同英國發(fā)展關系。1954年8月,他在會見以艾德禮為團長的英國工黨代表團時向客人呼吁:我們走的是兩條路,讓我們做朋友吧,不僅經(jīng)濟上合作,而且政治上也合作。并倡儀中英之間,“一要和平,二要通商”。
同年10月,在會見與英國有密切關系的印度總理尼赫魯時,毛澤東再次強調了同樣的原則。他說:“盡管(中英)兩國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制度不同,但兩個政黨或兩個國家是完全可以合作的。如果邱吉爾愿意的話,我們可以同他合作?!?/p>
另外,在爭取法國、日本方面,毛澤東也進行了許多努力。為了爭取法國,1961年2月8日,毛澤東在杭州會見法國參議員、民主社會抵抗聯(lián)盟主席密特朗時指出:墻有各種不同的墻,有意識形態(tài)的墻,有社會制度的墻,有外交關系的墻,也有經(jīng)濟關系的墻,這是暫時的現(xiàn)象。人民終究是要把墻拆掉的。他說,中法之間雖然還沒建交,但人民來往和貿易往來還是可以進行的。正是由于毛澤東等中央領導的共同努力,所以法國在西方國家中才較早地承認我國,并與我國建立了外交關系,這對打破美帝國主義對我國的封鎖局面意義重大。
另外,為了打開中日兩國相互關閉的大門,毛澤東更是不遺余力地全面開展工作,起初倡導實行“民間先行,以民促官”方針,即通過廣泛的民間貿易往來,逐步增進兩國人民的了解和友誼。毛澤東認為,中日邦交正?;仨氁揽績蓢嗣竦耐苿?,首先做好日本人民的工作,讓日本人民去推動日本政府。因此,新中國成立初期在毛澤東接見的外賓中,以日本的批次、人數(shù)為最多。為促進中日邦交正?;龀鲚^大貢獻的日本人士淺沼稻次郎、鈴木一雄、西園寺公一、松村謙三、石橋湛山、高崎達之助、岡崎嘉平太、黑山壽男、安井郁等等,都曾受到過毛澤東的親自接見,并作了長時間的友好交談。
后來,在1971年的第26屆聯(lián)大上,中國之所以能夠得到世界多數(shù)國家,包括英、法、日等西方國家的支持,恢復我國在聯(lián)大中的合法席位,以及眾所周知的1972年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主動來華訪問等等,不能不說這是由于毛澤東等積極努力并親自掌握和推動我國的對外關系、為我國“走向世界”打下良好基礎有關。這一切,使新中國在國際上的外交處境大為改觀,隨著中美關系的緩和及中日兩國的建交,世界上逐步出現(xiàn)了一股與中國“建交熱”。截止1979年,世界上與我國建立正式外交關系的國家已達到110多個,徹底地粉碎了西方國家對我國的封鎖陰謀。
毛澤東的外交實踐充分說明:他不但從來沒有人為地把中國與世界隔絕開來,反而通過多方面的實際努力,為中國后來全面推行“對外開放”政策,作出了巨大的、常人難以企及的貢獻,從實踐上開創(chuàng)了新中國“對外開放”的先河。
我國現(xiàn)行的對外開放政策,是毛澤東時代一系列外交政策的合理延續(xù)和必然發(fā)展結果
我國的“對外開放”政策,經(jīng)歷過一個從“理論準備”、“實踐摸索”到“大膽突破”的逐步深化的過程。它是在過去一系列外交政策的基礎上,根據(jù)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一步一步地發(fā)展過來的。
眾所周知,新中國的外交政策大致經(jīng)歷了四個階段。前三個階段,都是由毛澤東主席親自主持制定的。
第一階段外交政策的制訂,是新中國解放前夜提出的“一邊倒”。這是毛澤東在建國前發(fā)表的《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首次提出來的。當時之所以采取這個政策,是基于世界形勢的考慮,是毛澤東為了維護民族利益,使新中國站穩(wěn)腳跟而作出的一種政治上的明智選擇。因為當時國際上已形成兩大相互對抗的陣營,即以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這兩大陣營的對抗是“雅爾塔體系”的結果,當時尚無力改變。從那時中國的處境上說,中國只有“一邊倒”向蘇聯(lián)、蘇東開放,與社會主義國家發(fā)展政治、經(jīng)濟合作關系,才能使新中國免遭孤立的處境。因此,是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逼迫我們不得不向蘇聯(lián)“一邊倒”。
但從毛澤東本意來講,政治上向蘇聯(lián)“一邊倒”,并不是經(jīng)濟上與資本主義國家不發(fā)展關系。這期間,毛澤東多次明確表示:“我們必須盡可能地首先同社會主義國家和人民民主國家做生意,同時也要同資本主義國家做生意?!币虼耍紊系摹耙贿叺埂?,并不是經(jīng)濟上的“閉關鎖國”;強調“自力更生”,也不是不要“爭取外援”。這個思想是明確的,并一直堅持到20世紀50年代初期。
1959年10月22日,毛澤東接見以片山哲為團長的日本各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10周年代表團
第二階段外交政策的制訂,是20世紀50年代末提出來的“兩個拳頭打人”。按當時的說法是“既反帝又反修”,即既反美又反蘇。這一政策如按“兵書”來講,是犯了大忌的。作為偉大的軍事家、戰(zhàn)略家,毛澤東絕對不會不知道它的危害性。建國初期,毛澤東便提出過“不要四面出擊”,不可“樹敵太多”,可見毛澤東在戰(zhàn)爭年代提出的“集中優(yōu)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原則,在建國后并沒忘記。
當時之所以作出“雙拳打人”的選擇,也是世界形勢的發(fā)展使我們不得已而采取的“下策”。
因為從20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蘇聯(lián)逐步走上大國沙文主義的道路,即用犧牲他國的利益來換取本國的利益,不斷干涉兄弟黨和國家的內政,用各種手段迫使我們聽它指揮。這已被大家所熟知。毛澤東為了維護我國的民族利益,不怕蘇聯(lián)施壓,堅持頂住,堅決反對蘇聯(lián)的大國主義政策,并由感而發(fā):“什么都靠人,靠不住?!鈬蛶椭强梢缘?,但不能干涉內政?!奔由线@時的美國并沒有放棄原來“反共反華”的立場,中美兩國仍然敵對,當1962年中印邊界發(fā)生沖突時,蘇聯(lián)和美國一起唆使印度與中國作對,形勢迫使我們不得不“既反美又反蘇”。
然而,既使是這樣,毛澤東也一直堅持與各國發(fā)展政治、經(jīng)貿和外交關系,只是從這時起更加強調:必須把與各國發(fā)展關系,建立在“自力更生”基礎上。指出:“革命是自主,建設也是自主。當然不是不要國際援助,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边@是毛澤東從中蘇關系破裂的現(xiàn)實分析中得出的結論。
中國正是由于堅持了“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所以,才在“既反美又反蘇”的情況下,仍然與其他國家做了一些生意,包括前面提到的“文革”時期,我們在國內政治動亂、經(jīng)濟很困難的情況下,仍拿出43億美元引進了一批先進技術設備等,并沒有把“關”完全閉鎖起來。
“既反美又反蘇”以及“自力更生為主”的方針,在客觀上提高了中國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國際社會出現(xiàn)了“美蘇中”三足鼎立之勢;同時,我國的經(jīng)濟建設盡管受到了不利影響,但仍然取得了較大成就。
第三階段外交政策的制訂,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的“一條線,一大片”。在這個階段中,從1969年開始,因中蘇交惡,中國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夾縫中生存、發(fā)展。一方面通過“獨立自主”,我國的經(jīng)濟建設雖走過彎路,出現(xiàn)過挫折,但綜合國力仍有較大增強。政治上,中國的作用、地位日益提高,聲望不斷擴大,1971年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特別是隨著中蘇關系的緊張,蘇聯(lián)在中蘇邊境不斷增兵,從戰(zhàn)備上呈現(xiàn)出對我國包圍的態(tài)勢,形勢一度十分嚴峻。毛澤東認為,蘇聯(lián)是當時世界最危險的敵人,是“戰(zhàn)爭的策源地”,需要“聯(lián)美反蘇”。再加上此時的美國,在封鎖、扼殺我國的陰謀破產后,從其自身利益考慮也需要打“中國牌”,以鉗制蘇聯(lián)在與美國爭霸中咄咄逼人的勢頭。在這種情況下,中美關系松動、中日建交,隨后毛澤東提出了“一條線,一大片”政策,即側重反蘇。
反謂“一條線”,就是從中國經(jīng)日本到中東地區(qū)到西歐,南到澳大利亞、新西蘭,最后到美國形成“一條線”,周圍國家和第三世界是“一大片”,以此來對付蘇聯(lián)的威脅。雖然從主觀上講,毛澤東著重從政治和外交上考慮較多,但客觀上卻為中國“對外開放”打開了大門,即首先使西方的盟主美國對中國打開了大門。從此以后,在國際社會中,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的矛盾和對立,逐漸被國家和民族利益的矛盾所取代,“東西矛盾”逐步緩和,世界經(jīng)濟“一體化”趨勢也不斷增強,從而為中國“走向世界”、“全面開放”,提供了良好機遇,創(chuàng)造了和平的國際環(huán)境。
可恰在這時,毛澤東逝世了,之后又經(jīng)過了兩年左右的徘徊,“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又經(jīng)過了約兩三年反復周密思索,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順應形勢,從1981年開始對我國外交政策進行了第四次重大調整。從此,中國逐步進入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階段。
由此可見,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制訂和實施,是在前三次外交政策調整的基礎上進行的,每次對外政策的調整都是世界形勢發(fā)展的需要和結果。正如鄧小平所說:“我們現(xiàn)在要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有好多條件,毛澤東同志在世的時候沒有,現(xiàn)在有了。中央如果不根據(jù)現(xiàn)在的條件思考問題,下決心,很多問題就提不出來,解決不了。比如毛澤東同志在世的時候,我們也想擴大中外經(jīng)濟技術交流,包括同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發(fā)展經(jīng)濟貿易關系,甚至引進外資、合資經(jīng)營等等。但是那時候沒有條件,人家封鎖我們?!?jīng)過幾年的努力,有了今天這樣的、比過去好得多的國際條件,使我們能夠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和經(jīng)營管理經(jīng)驗,吸收他們的資金。這是毛澤東同志在世的時候所沒有的條件?!?/p>
正是有了前三次對外政策調整,才有了今天的“對外開放”?,F(xiàn)行的“對外開放”是前三次對外政策調整、發(fā)展的合乎邏輯的必然歸宿和結果。正是在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對外政策的幾次調整過程中,一方面提高了我國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和國際聲望,使當時的世界政治形勢出現(xiàn)了美蘇中“三足鼎立”之勢,使我國在國際事務中有了說服力和發(fā)言權;另一方面,也使我國的經(jīng)濟建設雖然受到“左”的思潮的影響,但仍然在這一時期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和國民經(jīng)濟體系,為我國后來的發(fā)展奠定了較為雄厚的物質基礎。同時,進一步提高了中國“獨立自主”的能力,使世人不小視我們,不歧視我們,在后來的“改革開放”中處于主動地位。
新中國成立以后,無論是在思想上、實踐上,還是在具體的外交政策上,毛澤東都為我國實現(xiàn)“對外開放”進行了積極的、可貴的探索和努力,為我國后來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論基礎和必要的物質基礎,并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國際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