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絕唱
過好“五關”(節(jié)選)周恩來(1.1)
周恩來闡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邊 輯(2.1)
沁園春·雪毛澤東(3.1)
紅軍東征歌陸定一(4.1)
黨委會的工作方法毛澤東(5.1)
毛澤東說“長征”邊 輯(6.1)
入黨誓詞邊 輯(7.1)
毛澤東談共產黨員的標準邊 輯(8.1)
毛澤東談共產黨人的群眾觀邊 輯(9.1)
七律·長征毛澤東(10.1)
長征歌陸定一 賈拓夫(11.1)
卜算子·詠梅毛澤東(12.1)
本刊特載
激情燃燒的青春歲月
——憶我在太行抗日前線抗大的戰(zhàn)斗生活
齊 心(3.16)
《中國抗日根據地發(fā)展史》緒論田酉如(4.19)
一篇提升黨的領導水平和執(zhí)政能力的光輝文獻
——學習毛澤東同志《黨委會的工作方法》
虞云耀(5.5)
《黨委會的工作方法》的歷史背景及現實啟示
陳 堅(5.7)
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習近平(6.4)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習近平(7.4)
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習近平(11.4)
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
毛澤東從曲折中走向勝利
——謹以此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
王立華(5.9)
追尋紅軍長征的足跡(一)
——走進紅都遵義郭秀翔(5.19)
陳云長征過貴州
魏登云 龍梅芝(6.35)
追尋紅軍長征的足跡(二)
——在四渡赤水土城渡口郭秀翔(6.40)
張聞天對長征勝利的歷史性貢獻張正光(7.31)
追尋紅軍長征的足跡(三)
——從西昌到班佑郭秀翔(7.37)
紅軍長征中的政治宣傳謝東莉(8.18)
追尋紅軍長征的足跡(四)
——從六盤山到吳起郭秀翔(8.24)
董必武長征中用擔當和奉獻寫傳奇
史 真(9.18)
藏區(qū)在紅軍長征中的重要地位和歷史貢獻
于安龍(9.24)
追尋紅軍長征的足跡(五)
——走進迪慶紅軍長征博物館
郭秀翔(9.28)
周恩來與長征:一枝一葉總關情李春發(fā)(10.12)
追尋紅軍長征的足跡(六)
——走進會寧會師城郭秀翔(10.20)
徐向前對紅軍長征勝利的作用及貢獻
董史烈(11.21)
紅十八師:長征中孤軍奮戰(zhàn)兩個月
梅興無(11.25)
百年史辨
對時代和時代主題的辨析李慎明(2. 4)
毛澤東在黨內地位的奠定及其原因
印少云(9. 37)
遵義會議決議是如何形成的
李方祥 鄭崇玲(10. 31)
尊重歷史 還原真相
——駁長征研究中的歷史虛無主義觀點
盧 毅(12.30)
關于毛澤東個人崇拜問題的辨析
徐久剛(12.37)
歷史的沉思
今日中國與周恩來的愿望胡新民(2.40)
抗美援朝樹立起來的中國自信胡新民(5.52)
中共四大對農民運動的理論探索李貴忠(8.54)
八路軍文化的內涵及其現實意義王雷平(9.43)
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
中國革命、建設、改革與群眾路線薛慶超(6.14)
南楊北李:中共最早系統(tǒng)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
李春發(fā)(6.22)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典范
——毛澤東時時處處關心人民疾苦
李焱平(7.11)
重溫那些可歌可泣的青年英雄故事
本刊編輯部(7.18)
不忘初心
“七一”講話大家談聞 匯(8.4)
順應民心 開創(chuàng)偉業(yè)(上;中;下)
——中國共產黨為何能鑄造輝煌
侯春奇(8.5;9.6;10. 6)
“七一講話”大家談(續(xù)一;續(xù)二;續(xù)三)
聞 匯(9.4;10.4;11. 10)
信仰:助推紅軍長征突破“圍追堵截”
羅 援(9.16)
長征時期共產黨人執(zhí)著找黨記史 真(11. 12)
堅定不移地走群眾踐線
——毛澤東組織人民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
李焱平(12.4)
革命低潮時共產黨人矢志不渝尋黨記
李春發(fā)(12.12)
偉人風采
毛澤東與延安“魯藝”竇應泰(1.4)
“哲學的思想,科學的能力”
——青年周恩來學習馬列主義的理論建樹
徐 忠(1.10)
頗有科學預見性的周恩來(上)
——準確預估國際國內時政局勢走向
李春發(fā)(1.16)
抗戰(zhàn)時期毛澤東對軍隊政治工作的貢獻
王茂森(2.9)
周恩來兩次警告日本軍國主義復活
張李明 呂海飛(2.14)
頗有科學預見性的周恩來(下)
——精準預判凡人常事發(fā)展結果
李春發(fā)(2.17)
毛澤東的詩詞創(chuàng)作與中國夢丁 毅(3.26)
周恩來是這樣對待下級的王樹人(3.31)
抗戰(zhàn)時期陳云如何發(fā)展和鞏固黨的組織
杜 娟(3.35)
“明君”張聞天師銀笙(4.28)
青少年毛澤東的人格財富張因 李健寧(5.43)
中央蘇區(qū)時期任弼時對黨的建設的思考
劉志輝(7.50)
始終與人民群眾心連心
——論朱德的群眾思想
聶 聆(12.32)
家書選萃
周恩來給鄧穎超的信邊 輯(1. 22)
鄧穎超給周恩來的信邊 輯(2. 24)
向警予給父母的信邊 輯(3. 39)
夏明翰寫給妻子鄭家鈞的信邊 輯(4. 34)
紅軍烈士楊后宗給父母的信邊 輯(5. 48)
紅軍戰(zhàn)士鐘士燈給父母的信邊 輯(6. 46)
高君宇給女友石評梅的信邊 輯(7. 54)
何叔衡給養(yǎng)子新九的信邊 輯(8. 46)
徐瑋給家人的遺書邊 輯(9. 42)
金方昌給哥哥永昌、默生的信邊 輯(10. 42)
沈志昂給妻子的信(節(jié)選)邊 輯(11.35)
朱德給兒子朱琦的信邊 輯(12.36)
一代風流
劉亞雄:“我要走的道路正是參加共產黨”
芮 原(1. 35)
“炮彈大王”甄榮典楊尚軍(1. 38)
任弼時開展蘇區(qū)干部工作紀事茅文婷(2. 25)
葉劍英支持習仲勛工作二三事高天鼎(2. 28)
鄧穎超河北阜平土改工作二三事王貞虎(3. 40)
將肩挑日月
——毛澤東和羅學瓚李 麗(4. 35)
徐向前教育改造俘虜二三事王 淼(4. 39)
“工作狂”方志敏劉明鋼(5. 49)
黨在理論戰(zhàn)線上的忠誠戰(zhàn)士艾思奇
王 淼(7. 55)
彭真與法治的公民、權利本位
張勛祥(9. 56)
黃土地
“太重,太重,太重要了”
——憶周恩來總理關懷太重二三事
楊建保(1. 23)
“紅二代”王欣:在傳承紅色歷史的道路上
邢曉壽(1. 26)
小井醫(yī)院前的沉思何小文 楊立華(1. 30)
錢信忠和八路軍衛(wèi)生部在左權
張基祥 侯俊偉(2. 43)
浴血蘆葦河陳天勝(2. 46)
賀龍與齊會戰(zhàn)斗張瑞安(3. 43)
抗戰(zhàn)時期奔赴三晉大地的文化團體
王宇新(4. 45)
百團大戰(zhàn)中的榆次抗日軍民張寧靜(5. 61)
蔣崇璟與晉綏兵工發(fā)展張 楠(5. 62)
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
——新四軍文化事業(yè)小記王衛(wèi)華(6. 28)
臘子口放歌李安葆(6. 31)
金錢買不動董其武梁 正(6. 34)
家書中的抗戰(zhàn)名將
——左權江 雪(7.59)
我是閻肅的忠實“粉絲”李生明(8.52)
怎樣理解毛澤東詞《十六字令》(三首)
丁 毅(10.47)
高沐鴻:戰(zhàn)斗在太行山上的山西本土詩人
夏明亮(11.41)
習仲勛,眷戀這片大地……
賀捷生(12.43)
《黃河大合唱》與桂林文化抗戰(zhàn)
張 勇 劉 紅(12.65)
黨員風范百例
187 ·關愛同志、先人后己的周總理
史 真(1. 32)
188·賈進才讓賢許興達(3. 54)
189·從一件小事看周恩來維護黨內團結
秦九鳳(5. 60)
190·“不獲勝利,決不復食”
——記彭真在獄中的不屈抗爭
芮 原(9. 60)
191·山西黨史上領導干部清正廉潔軼事
師文華(11. 57)
血肉長城
鐵骨忠魂 后世楷模
——記13名山西籍和在山西犧牲的黨政領導干部 王衛(wèi)香 張艷兵(1. 41)
為保護國家財產英勇獻身的武夫牛
武福洪(口述) 張寧靜(整理)(11. 62)
歷史寫真
從延安到晉東南:八路軍一條重要的戰(zhàn)略兵站線
郜耿豪(1. 45)
廣陽伏擊戰(zhàn)寫實肖 力(1. 47)
力挽狂瀾建奇勛
——抗戰(zhàn)初期八路軍一一五師轉戰(zhàn)晉西南
張國富(2. 49)
上將韓先楚和他的“旋風部隊”
顏梅生(2. 52)
藝術視野中的毛澤東龍劍宇(3. 46)
裴麗生與“兩彈一星”往事史光榮(3. 50)
鄭思遠三次參與平反重要冤假錯案的經歷
鄭天亮 蔡振河(4. 49)
徐海東與紅二十五軍長征賀 斌(10. 43)
史料薈萃
抗戰(zhàn)中的廣元西北制造廠
何廣華 何明圓(1. 53)
彭真對晉察冀邊區(qū)黨建工作的貢獻
楊士彪 梁宇紅(1. 56)
一枚“抗大”?;账休d的歷史記憶
楊子忱(2. 59)
晉西事變后孝義黨組織的地下斗爭
楊肅娟(2. 60)
抗戰(zhàn)時期的李德生
宋奇飛(3. 59)
太行軍工武器制造工藝上的三大改進
李潞玉(3.62)
人民的喉舌 戰(zhàn)斗的號角
——抗日烽火中聲震大江南北的《拂曉報》
茅永懷 茅沄沄(4.58)
紅軍東征主要紀念館(地)知多少
洪 夢(6.54)
晉西會議與1936年黨的統(tǒng)戰(zhàn)政策的完善
苗智玉 范恩澤(8.47)
共產國際所了解的紅軍長征蘇若群(10.55)
滿洲里的紅色秘密交通線袁佩紅(10.61)
抗日英雄葉景山與“中韓抗日同盟會”
丁文博(12.59)
李井泉的長征之路
熊維中(12.62)
史實述評
太和嶺口會談的重要影響及其歷史意義
馬春生(1. 60)
一論長征:萬里長征出于三軍互動
——從戰(zhàn)略格局內部的互動效應看長征的形成
陳伙成(10. 26)
二論長征:血染湘江事出“魯莽滅裂”
——從組織形式錯誤看中央紅軍長征初期的嚴重損失 陳伙成(11. 30)
三論長征:用兵如神還靠對敵了如指掌
——從毛澤東的經驗之談看其在長征中用兵如神
陳伙成(12.19)
毛澤東對執(zhí)政黨建設思想的探索與貢獻
夏燕月(12.24)
讀者·作者·編者
滿目原創(chuàng)稿,《黨史文匯》好
熊盛德(2. 63)
引來歷史英雄氣 育紅今日愛國心
——《黨史文匯》山西省黨史教育基地巡禮系列讀后 趙政民(4. 63)
《黨史文匯》架起老戰(zhàn)友的友誼橋梁
曉 侯(6. 27)
7期《黨史文匯》封面太棒了!邢曉壽(8. 30)
不忘初心 創(chuàng)辦受熱捧的雜志
——寫在《黨史文匯》再爬坡之時
趙政民(9. 63)
不忘初心 堅守信仰
——重讀《苦難輝煌》有感
王宇新 高林梅(11. 63)
紀念紅軍東征80周年
毛澤東是如何指揮紅軍東征戰(zhàn)役的
高榮貴(3. 4)
紅軍東征再思考
——政治視角下東征的統(tǒng)戰(zhàn)、地方工作
王乃德(3. 8)
1936年毛澤東“經營山西”戰(zhàn)略與紅軍東征
文正明(4. 4)
文師武將東征事孟 紅(4. 10)
紅軍東征與抗日戰(zhàn)爭王雷平(5. 25)
永遠的豐碑——東征死難紅軍將領事略
史 真(5. 35)
史實考辨
李大釗早年求學史事新探王勇則(4.52)
“海打戰(zhàn)役”流產新探楊曉哲(11.53)
歷史文獻解讀
開天辟地大事變的歷史記錄:中共一大文獻研讀
仝 華(7. 43)
中共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二大文獻研讀
岳從欣(8. 40)
民主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確立:中共三大文獻研讀
丁小麗(9. 51)
迎接大革命高潮的歷史準備:中共四大文獻研讀
沈燕培(10. 37)
革命危機關頭的尋路探索:中共五大文獻研讀
張 浩(11. 36)
唯一在境外召開的黨代會:中共六大文獻研讀
劉學禮(12.47)
大眾論語
允公遵矩,乃馭政用權之要略
艾 斐(1. 63)
“革命理想大于天”:東北抗聯(lián)的歷史啟示
何 平(6. 62)
人民的信任芻議郝 豪(9. 34)
共產黨員應當積極參加人大代表選舉
胡新民(10. 63)
風雨故人
來自“長安”的憶念方 磊(5. 56)
風雨紅軍路 熱血巾幗魂
——懷念我的紅軍母親謝太平(6. 47)
艱難歲月凝成的摯友情
——憶武光湯和我父親張樹椿的情誼
張寧靜(7. 63)
懷念我的老伴涂蔭森段淑貞(11. 60)
新書評介
親昵太行山的靈魂
——讀王占禹著《走近一座高山》
段存章(6. 61)
親聞親歷
靜樂縣軍民的抗日故事
陳忠海(口述)李新玉(整理)(1. 51)
抗戰(zhàn)烽火中的東區(qū)兒童團段 毅(2. 57)
我跟李順達、申紀蘭的一些交往
司中樞(3. 56)
本刊約訪
參與改革開放時期山西經濟決策的回憶
——訪省社科院原副院長陳家驥
苗長青 岳建俊 尹 君 武小惠(8.31)
信息窗
《黨史文匯》編輯部、楊尚軍分獲全國黨史系統(tǒng)先進
集體、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王潤平(3.42)
歷史立交橋
軍工戰(zhàn)線的華僑老兵
——張漢英石蘇蘇 林衛(wèi)國(2. 33)
冀南、冀中根據地的“日本八路”
鄧 沛(2. 35)
柯璜:愛國名儒 書畫大家崔衛(wèi)道(8. 59)
專題史話
我在山西的革命歲月(一)
——早年生活李力安(10. 49)
我在山西的革命歲月(二)
——抗日烽火連天李力安(11. 45)
我在山西的革命歲月(三)
——敵后抗戰(zhàn)中堅持反“掃蕩”、反“蠶食”
李力安(12.53)
(侯春奇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