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達什達瓦蒙古部落內遷看清王朝與少數(shù)民族的關系

2017-01-09 15:23鄭艷王峰高俊
檔案天地 2016年12期
關鍵詞:熱河伊犁蒙古

鄭艷 王峰 高俊

乾隆20年(1755年)清軍就開始對達瓦齊和阿睦爾撒納的叛亂進行大規(guī)模平定,此時達什達瓦之妻便調集本族所屬戰(zhàn)斗人員主動參與,并積極組織本族部眾踴躍參加了平叛之戰(zhàn)。達什達瓦所率領的這路大軍從阿爾泰山麓緊急出兵,一直密切配合清軍直搗敵軍營,英勇作戰(zhàn),立下了不朽的卓著功勛。乾隆21年,達什達瓦之妻車臣默爾根哈頓因患重疾而潸然病故,清朝廷駐新疆副都統(tǒng)鄂實,攜帶十尺蟒緞黃綢,五百兩白銀,一千斛茶葉,前來代表清朝廷賞賜,以表達對為國捐軀的前方將士的皇恩。由于清政府實施的德民政策,達什達瓦部內遷巴里坤自愿歸順大清。因此,清政府先安置該部在科布多布延圖一帶放牧,1756年秋遷鄂爾坤,隨后清政府又應達什達瓦部之求,伯格里一支于1757年遷至察哈爾,一支于1758年遷至熱河(承德)。

作為彪悍神勇的游牧民族達什達瓦部部眾的蒙古人,為什么千里迢迢遷到熱河而遠離草原放棄游牧生活,其結果又如何呢?本文將從達什達瓦部內遷承德闡述清朝政府與西北少數(shù)民族的關系。

一、遷徙熱河的原因

(一)達什達瓦部落政治上受排擠,有被吞并的危險,只有內遷才能使部落延續(xù)成為可能

西北邊陲的政治動蕩,是達什達瓦部落內遷的主要動因。乾隆皇帝早期繼承了康熙皇帝關于“蒙古事在治之得其道,不在地之遠近”的指導思想。平準戰(zhàn)爭的時候,清廷曾經反復強調自己要盡快推行恩威并施的懷柔政策,希望厄魯特各首領積極向大清國靠攏,率部終歸順清廷,則“一體施恩”,“使新居舊地”,不令他徙,并欲“分封四汗,以示羈縻”,這樣的懷柔撫遠安邦政策在平準的早期應該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隨著阿睦爾撒納、葛勒藏多爾濟、巴雅山等部落強勢襲來,相繼叛亂,清遷“羈縻”,“眾建以分其勢”的設想最終破滅。此時,乾隆帝在以后的御旨中曾稱:“至阿睦爾撒納叛逃,及葛勒藏多爾濟等乘亂復反,事出意外?!睆拇耍暹w對厄魯特蒙古在政治上改變主張,產生對”厄魯特人皆不可德懷”看法,軍事上開始以撫為主變?yōu)橐越藶橹?;經濟上由“分駐游牧”轉為耕種為主。乾隆帝對準部的“反復狡詐,飾詞投順,施即生變”卑鄙行為大為惱火,認為其“主和好則彼輕而生心,張撻伐則彼畏而斂跡”,對反抗者及形跡可疑者都必須進行嚴厲處置。這就直接影響了清朝政府對剛剛歸附的達什達瓦部的態(tài)度。

由于蒙古游牧民族的特性,為了爭奪汗位、土地和人口,1368年明朝建立后,元順帝退望上都,史稱“北元”。明朝對北元的連年征討和蒙古諸部間長期的同室操戈,使元室后裔日益衰頹,使漠西蒙古(即厄魯特蒙古)開始興起。元末明初幾十年動亂之際,厄魯特人遠居漠西,與明蒙戰(zhàn)爭無涉,由于厄魯特北鄰乞兒吉思,西南毗連別失八里、哈密,東到達札布汗河、科布多河流域。優(yōu)越的地理條件使厄魯特免遭戰(zhàn)亂。當東蒙古勢力衰微之際,厄魯特開始東進,東西蒙古進行了長期戰(zhàn)爭。與18世紀40年代以來,準噶爾貴族內訌連年不斷,統(tǒng)治集團為爭奪汗位,喋血汗廷,展開激烈爭斗。1745年,噶爾丹策零病逝后,繼承琿臺吉位的是噶爾丹策零次子策妄多爾濟那木扎勒。執(zhí)政期間,不諳政事,輒加殺戮,下屬不滿于他的統(tǒng)治;由于嫉恨囚禁其姊輔政的烏蘭巴雅爾夫婦;擔心權利被奪,欲加害其兄噶爾丹策零長子喇嘛達爾扎,結果被屬下生擒并被殺害。喇嘛達爾扎執(zhí)政后,與準噶爾名將大策零敦多布之孫達瓦齊爭斗,達瓦齊聯(lián)合阿睦爾撒納集精銳1500人晝伏夜行,奇襲伊犁,于1752年11月27日突入伊犁,喇嘛達爾扎死于亂軍之中。成為準噶爾琿臺吉的達瓦齊與原合作伙伴阿睦爾撒納反目為仇,兵戎相見,廝殺不斷。1753年連續(xù)派兵往征阿睦爾撒納,1755年2月清軍聯(lián)合阿睦爾撒納進軍伊犁,于是達瓦齊勢力土崩瓦解。

1755年,阿睦爾撒納公開反清,在伊犁圍攻班第,攻擊伊犁清軍,薩喇爾被俘。由于達什達瓦遇害,準噶爾的后來統(tǒng)治者喇嘛達爾扎、阿睦爾撒納圖謀吞并達什達瓦部,甚至投清后遷移到科布多布延圖還存在危險,以至1757年伯格里一支遷至察哈爾,1758年另一支又輾轉遷至熱河(承德)。

(二)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是促使達什達瓦內遷成為又一動因

十七世紀以前,畜牧業(yè)是準噶爾部落社會經濟的主要基礎,準噶爾的舊俗是,逐水草,事畜牧,詢問富強者,數(shù)牲畜多寡以對。饑食其肉,渴飲其酪,寒衣其皮,馳驅資其用,無一不取給于牲畜,農業(yè)在準噶爾社會一直處于停滯狀態(tài)。1635年巴圖爾琿臺吉登上厄魯特蒙古的歷史舞臺以后,開始了致力于農業(yè)的發(fā)展,認為準噶爾境內是“不乏泉甘土肥,性宜生植之地”,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建立居民定居點,進行農業(yè)生產,包括種地和飼養(yǎng)家禽和家畜?!耙园蛨D爾琿臺吉為首的各部封建主開始以強制手段將四鄰其他的民族部落成員遷移到自己牧地,這些人主要的是喀什噶爾、葉爾羌等地的維吾爾人,以及從內地掠來的漢人和俘虜?shù)亩砹_斯人,他們成為準噶爾地區(qū)農業(yè)生產主要承擔著?!?654年,出使清廷的巴伊科夫在其赴北京的途中,曾途經巴圖爾琿臺吉游牧地。根據(jù)卡爾梅克人說法,哪里積雪永不消融。從這個地方到達琿臺吉的城是有三日路程。據(jù)說城里有兩座石料建起的佛寺,里邊居住著喇嘛,是從事農業(yè)生產的布哈拉人。巴圖爾琿臺吉時期倡導畜牧業(yè)、農業(yè)、手工業(yè),說明當時的準噶爾統(tǒng)治者已經認識到了農業(yè)生產對于游牧民族的社會經濟發(fā)展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公元1697年至1745年策妄阿拉布坦父子的統(tǒng)治時期,準噶爾汗國日益強盛,策妄阿拉布坦時期十分重視農業(yè)生產,在他的大力推廣和倡導下,兼營農業(yè)的人越來越多。至其子噶爾丹策零時期,在哈喇沙爾約有三成左右人家兼營農業(yè),在額敏約有十分之二的準噶爾人因無牲畜而從事農業(yè)。策妄阿拉布坦父子曾經迫使戰(zhàn)俘從事農業(yè)生產,而且還從烏什、葉爾羌、阿克蘇等地遷來大批的移民,開發(fā)伊犁及其他的地區(qū),厄魯特人把這些從事農業(yè)的人們?yōu)榉Q為“塔蘭奇”。 清朝平定了準噶爾以后,為了供應滿洲人駐軍的糧食與開發(fā)伊犁,保留了這個制度(后來南疆來伊犁的維吾爾新移民,塔蘭奇人稱之為“喀什噶爾人”,以示區(qū)別)。因為策妄阿拉布坦父子統(tǒng)治時期的鼓勵與支持,使得從事農業(yè)的人口開始迅速增加,僅伊犁這個地方,大約就有“萬人耕種地畝”。準噶爾的農業(yè)主要以屯田、墾荒、戍邊等形式開展大規(guī)模的農牧業(yè)生產,先后在烏魯木齊、賽音塔喇、毛他拉、烏蘭呼濟爾、額爾斯河等地進行屯田耕作。主要農作物以小麥、大麥、黍、糜、豆等為主。大部分準噶爾人實行犁耕,耕牧分處,懂得開渠引水灌溉,種植多種農作物,在秋收前采取措施護田、看田、墾荒、備耕, 說明準噶爾農業(yè)已經具有較高的生產水平了。

熱河是康乾盛世時期,康、乾兩帝經89年建起了口外最大的行宮———避暑山莊,它曾是清朝的第二政治中心,扮演了清帝夏宮的重要角色。為撫綏蒙古而專設,有著“左通遼沈,右引回回,北控蒙古,南治天下”的地位??滴鯐r期就已經在熱河設盟置旗,特設置木蘭圍場,以演兵習武,震懾和懷柔邊疆少數(shù)民族。乾隆3年設副都統(tǒng),統(tǒng)領熱河駐兵,總管圍場,辦理喇嘛、厄魯特各種軍政事務。熱河山川秀麗,風景優(yōu)美,地理優(yōu)越,氣候宜人,亦耕亦農,穩(wěn)定和諧的政治局面及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是達什達瓦蒙古人能夠遠隔千山萬水東遷承德的兩個重要前提。

(三)清政府的國力強盛、民族懷柔政策優(yōu)勢吸引著厄魯特人內遷

17世紀末和18世紀正是清朝國力鼎盛時期,作為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對邊疆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治主要采取“恩威并施”、“剿撫并用”的施政方略,正如乾隆皇帝自己所說:“天朝之于外藩,恭順則愛育之,鴟張則剿滅之”。這是清朝政府所采取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則。準噶爾部在清朝前期時,戰(zhàn)亂不斷。清朝定都北京后至1670年,準噶爾部正是巴圖爾琿臺吉和僧格父子統(tǒng)治時期,清朝對準噶爾部采取和平交往的民族政策。清朝定都北京后,準噶爾部統(tǒng)治者巴圖爾琿臺吉向清朝派遣使者以示通好,1647年巴圖爾琿臺吉單獨派出使者赴京,1650年、1652年兩次遣使入京“進貢方物”,1657年、1658年僧格兩次以巴圖爾琿臺吉的名義向清朝遣使“貢珊瑚數(shù)珠、白氆毯”,僧格成為準噶爾首領后,1666至1669年即以自己名義相繼遣使入京通好。清朝對來自準噶爾的使者表現(xiàn)得非常重視,宴請并賞緞布等物,隨即又遣使官員宰桑古爾,侍衛(wèi)烏爾滕持順治帝的信前往巴圖爾琿臺吉游牧地回訪。1681年,清朝大軍平定了“三藩”反淸叛亂后,康熙帝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以此強化對中國北方蒙古各部的管理。1683年,擴建“綏遠習武”的木蘭圍場。在舉行木蘭秋狝時候,康熙皇帝身邊除了“有內閣六部,宗人府及宗室親王、阿哥等”外,還有“蒙古、青海、四川、新疆等地王公亦輪班隨圍,參加者包括八旗兵,多達數(shù)萬人”。

乾隆皇帝在舉行木蘭秋狝時候,他的隨從人員以及清兵更多,包括蒙古各部落和天山南路南北回部(維吾爾)等上層人物都會齊聚承德木蘭圍場。正如乾隆皇帝在《雜詠》詩序中寫的:“從獵蒙古王公,內扎薩克四十九旗,又喀爾喀四部和厄魯特并有青海等部各扎薩克,不下百余旗,我朝中外一家之盛,實史所未見云?!奔螒c皇帝在其《木蘭記》碑文中所寫的“射獵為本朝家法,綏遠為國家大綱”,道破了皇帝每年夏季搞一次木蘭秋狝的政治目的。

在熱河這樣濃重的宗教氛圍下,對于信黃教的達什達瓦部落有著很強的吸引力。清朝推行喇嘛教是其統(tǒng)治駕馭蒙古的基本措施。乾隆帝時的昭璉曾說過:“國家崇信黃教,并非寵奉其教,以祈福也。只以蒙古諸部敬信黃教日久,故以神道設教,籍使誠心歸服,以障藩籬?!闭怯捎谶@樣的歷史背景,熱河諸多黃教寺廟才陸續(xù)的建起來。康熙六十年(1721年),承德開始建第一座喇嘛廟——溥仁寺。乾隆二十年(1755年),在平定準噶爾部達什達瓦齊以后,乾隆皇帝敕令仿西藏三摩耶廟建了普寧寺,取其人民“安其居,樂其業(yè),永享普寧”的意思,在其御制碑文中,他痛斥了分裂勢力,褒獎了忠君的行為。普寧寺宏偉氣派,且是專為厄魯特蒙古所建,體現(xiàn)出了清朝撫綏西北投誠東遷厄魯特人的用心。對于達什達瓦蒙古部落來說,因為他們的西北宗教中心——伊犁固爾扎廟(金頂寺)在平準期間被毀于戰(zhàn)火,清朝于乾隆二十二年(1747年)又將其部落內的喇嘛遷往熱河,歸入普寧寺,并且同意“有愿將伊父母兄弟同來者,悉聽其便”,這就為達什達瓦蒙古部落遷居熱河而敞開了大門。使達什達瓦蒙古部眾的宗教中心遷移熱河。這也是達什達瓦部落遷居熱河的宗教文化方面的原因。

二、遷徙熱河后的結果

(一)得到恩賞

由于政治、經濟、文化的因素作用,最終使達部遷居熱河。乾隆24年(1759年)達什達瓦部眾開始分兩批抵達熱河,這時的熱河副都統(tǒng)富黨阿奏請并重新編排了達什達瓦屬眾:“丁壯七十名編一佐領,每佐領下領催4名,馬甲六十六名。”“其俸餉年年按三季支放,照所得銜降一等,減半支給。其散秩大臣、總管、鑲黃旗大臣布爾管正黃旗,鄂齊爾管正白旗。托禮曾賞給之品金俸,今既給甲米,請示減半支給。至伊等居住房屋,散秩大臣、總管各七間,副管旗章京等五間,佐領等四間,驍騎校等三間,兵丁二間,共需房1312間,現(xiàn)在蒙恩添造,俟工竣分派。其鰥寡孤獨人等,各附親屬養(yǎng)贍。又喇嘛十七名,照例歸入普寧寺,按日各支銀一兩,米二斗?!?/p>

1758年,達什達瓦部總管布林奏請遷徙內地,并且得到清朝廷同意。在1759年春,清政府曾諭旨,“派調西安滿兵2000名前往烏魯木齊,丑達等捐助馬駝,達什達瓦厄魯特起程分起護送,阿克蘇等處兵馬策應?!边@時,總管布林率領達什達瓦部眾途經甘肅、內蒙,穿戈壁,越沙漠,過草原進入熱河境內,在五月份分兩批到達熱河。這些達什達瓦部落人當時共有2136人,其中丁壯730人。清廷每月每人分給米2斗,銀3錢。經過長途跋涉的部眾們,個個衣衫襤褸,馬駝疲乏,他們的牛羊已經所剩無幾。乾隆帝對于遷居熱河來的達什達瓦部落眾,從生活上非常是關心,圍繞著普寧寺修建1000多間房屋,供他們居住。他還親自接見部落中的大大小小的首領,并且邀他們來參加普寧寺開光典禮儀式,將隨同前來的17名喇嘛安置在普寧寺。

(二)給予待遇

清政府對于定居在熱河的厄魯特蒙古達什達瓦部族也給予了很好的政治待遇,如安排官職并提供豐厚的俸祿等。全部730名丁壯,奉諭都分為了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每佐領70名士兵,其中的領催4名,馬甲66名。每期設散秩大臣和總管各1員;副管旗章京和副總管2員;佐領各3員,并且規(guī)定俸餉米銀。達什達瓦部眾到熱河的當年,熱河都統(tǒng)衙門組織工匠,在城北獅子溝一帶建起200棟5間式的房屋1000間,并且在營房南邊建起練功房和小教場,供其射擊習武之用。

(三)修建寺廟

乾隆二十年(1764年),考慮到達什達瓦部落崇尚佛教并且伊犁固爾扎廟毀于戰(zhàn)火,清廷決定在他們的住地附近,仿照西北蒙古最大的佛教寺廟——伊犁廟的樣式,修建安遠廟(俗稱伊犁廟),使達什達瓦部眾有了頂禮膜釋的寺廟,因此,收到了“安撫懷柔之效”,使那些每年到熱河朝見皇帝的西北地區(qū)蒙古王公貴族,在千里之外也能夠看到他們所崇拜的寺廟,這就大大增強了達什達瓦部眾在此安居樂業(yè)的信心。

安遠廟的普渡殿是其主體建筑,它位于64間回房的中央,殿內供奉的是神像一尊---“救世渡母”。是喇嘛教中崇敬的女神,她是觀世音菩薩變化了的救苦難神。以此來寓意清朝廷是他們的“救世主”。達什達瓦部眾在這里,如同在萬里之遙的伊犁家鄉(xiāng)一樣,拈香禮佛,繁衍生息,安居樂業(yè)。乾隆30年(1765年),朝見乾隆皇帝的西北蒙古杜爾伯村郡王策凌烏巴什等“適以朝賀至,與達什達瓦部眾之隸居茲土者,歡喜額手。金謂琳宮晃曜,妙相莊嚴,不啻曩時在固爾扎都納聞吹贊也?!鼻』实塾?776年5月,在安遠廟瞻禮時作詩一首:“東嶺琳門宮,題門各有名。匪尊不二法,緣系眾藩情。佛日迎薰朗,慧去妝兩征。金川茲武定,安遠永消兵?!?/p>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許多民族問題由來已久。17世紀中葉,大批清軍入關后,那些南方少數(shù)民族歸屬臣服的問題基本解決。而清王朝統(tǒng)治者吸取歷代處理少數(shù)民族問題的經驗教訓,抓住這個令人頭疼而又十分棘手的問題,謹慎處理與西北強悍的蒙古族和西部藏族的關系。清朝幾代皇帝在長期處理民族事務中,發(fā)現(xiàn)一條規(guī)律,這個規(guī)律就是雖然蒙古各部部落存在很多矛盾,但是他們有個共同特點,都信奉藏傳佛教。清政府便據(jù)此適時地制訂出“利用和扶持黃教,穩(wěn)定蒙藏地區(qū),進一步推進統(tǒng)一全國事業(yè)”民族政策。康乾時期,運用宗教解決民族問題已經是一種成熟的的策略。從信仰統(tǒng)一入手,以求民族聯(lián)合,達到政治上的團結。于是,修建避暑山莊10年之后,清政府在避暑山莊外圍相繼修建了規(guī)模宏大的寺廟群建筑。清代康乾兩代皇帝,利用避暑山莊,作為布景和道具,恩威并施,剛柔并用,把這個團結少數(shù)民族、維護國家統(tǒng)一、反對民族分裂,加強中央集權的一部歷史話劇演繹的淋漓盡致,得心應手,充分展示了清朝康乾盛世帝王的豪邁氣概。

(作者單位:河北旅游職業(yè)學院 豐寧滿族自治縣林業(yè)局 承德市檔案局)

猜你喜歡
熱河伊犁蒙古
伊犁放歌
蒙古靴
乾隆帝在熱河文廟的祭祀
承德關帝廟探析
理論與現(xiàn)實的碰撞:1946年前后中共對東蒙的策略
蒙古正式廢除死刑
伊犁將軍長庚
打傘的人
六世班禪熱河覲見史略
詠伊犁風光詞兩首
黄石市| 衡水市| 普格县| 腾冲县| 德昌县| 柘城县| 玉龙| 通城县| 昌吉市| 莱芜市| 皮山县| 榆树市| 武平县| 都江堰市| 宣化县| 三明市| 昌邑市| 阳信县| 隆安县| 罗田县| 溧水县| 阿鲁科尔沁旗| 凤冈县| 邵武市| 临泽县| 汝州市| 北辰区| 汤阴县| 汉阴县| 定远县| 武山县| 全南县| 岳池县| 二连浩特市| 万宁市| 巴楚县| 通辽市| 清水河县| 太和县| 朝阳市| 海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