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蔚
洞穴是人類最早賴以生存居住的地方,與人類有著千萬年的不解之緣。走出洞穴,告別穴居,不僅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個標志性符號,更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飛躍。然而,當人類的文明發(fā)展至21世紀時,在中國黔西南格凸河峽谷的叢山峻林里,卻有這樣的一個苗族部落,這樣的一群人,依然穴居在原始的洞穴中,安逸地享受著遠離俗世紅塵的那份“洞天生活”。由于該部落是至今為止整個亞洲唯一的洞穴部落,因此該部落有了一個神秘而又響亮的名字——最后的洞穴部落。
峰脊頂端是一個如圓洞門一般的穿天大洞。在峰面的中間,是一只黑黝黝的圓弧型大山洞。洞口翠竹依依蔥蔥,炊煙裊裊。遠遠地望去,那只黑黝黝的圓弧形大山洞,就像是大山突然睜開著的一只眼睛。千百年以來,不管山外的世界如何滄海桑田,守望,仿佛是它恒久不變的目光;默默地將希望與夢想寄托在了洞穴之上的星空,把所有的凄風苦雨,乃至殺戮,屏蔽在洞穴之外,是它最深邃的一種眼神。
中洞的存在,只是文明社會發(fā)展中的一個特殊的個類。是“洞穴文明”在現(xiàn)代的延續(xù)。這種代表著人類母體文明的生活,留下了人類“元”文明(指人類最初最開始的一種文明)的若干影子的洞穴部落。無論是在昨天,或今天,乃至將來,都不應該成為人們獵奇、欣賞,或者疑惑、批判的對象。在某種意義上,中洞現(xiàn)象,是人類渴望返樸歸真的一種極端表現(xiàn)。它的存在,為人類文明的進程,找到了一個對照物。通過縱深的對比,我們也許能找到一條更廣闊更清晰更利于我們自身發(fā)展的道路。同時,我想通過我對中洞近8年來的變化拍攝記錄,以點帶面,折射出整個中國社會的進步與變化,同時,喚醒人們對生活在大山里的少數(shù)民族百姓生活狀況的關注。讓更多的貧困的少數(shù)民族村民真實地走出大山,融入現(xiàn)代的文明社會中去。
永平 情感的表達
用照片表達情感,需要攝影者超越簡單的記錄,從技術的掌控階段,上升到思想、情感的表達階段。有的情感是直觀、強烈的,有的情感是含蓄、蘊藉的。要通過照片表達出這些情感,首先要求攝影師有一顆情感豐富的心,這樣會被生活中、自然中的一些場景打動,進而產生拍攝欲望。之后,就需要運用種種攝影技巧,把場景中最核心的主體部分突出,并為主體找到相應的陪體,用來烘托主體、豐富畫面內容。攝影師永平就是這樣,面對種種場景,能夠感知當中強烈或含蓄的情緒,用影像來表達著自己的情感。
吳明能 光影與意境
光影在畫面造型中的作用舉足輕重,是攝影造型中常用的基本手段。運用光影的形態(tài),動與靜、虛與實、冷與暖等可以改變人的視覺概念,為畫面造型增添新的藝術魅力。與此同時,光影的選擇與利用,也可以賦予畫面不同的美學意境。例如吳明能作品《走向金秋》便是在秋季的下午,利用逆光來強化金秋的意境;《仙境》則是在散射光的條件下,利用曝光補償來突顯云霧繚繞猶如仙境般的自然風景??梢哉f,恰倒好處地運用光影造型,才可以創(chuàng)作出生動且富有意境的攝影作品。
史志輝 光的存在
攝影的魅力之一就是可以充分地表達自然光對物體的效應?!肮狻庇兄煨妥饔?,它勾畫出物體的棱角、線條和無窮無盡的形狀;“光”有著取舍的作用,它可以照亮主體,把雜亂隱藏;“光”有著透視作用,它掠過肉眼不可見的空間顆粒,分隔開物體與物體的視覺距離?!肮狻逼鹬阑饔?,它的反射、透射、折射、投影和它的自身成為攝影的趣味中心。最重要的是,這些都要靠著有著強烈表現(xiàn)愿望的有心人才能有所發(fā)現(xiàn)并得以展現(xiàn)。史志輝就是這樣一位善于用光來抒情的攝影人,他的作品也恰恰體現(xiàn)出他對光的理解以及嫻熟的光影駕馭能力。
張云松 在實踐中追夢
張云松的創(chuàng)作題材非常豐富,拍攝手法也不拘一格,因為他的眼界不僅止于風光,那些身邊的人物、靈動的動物、路旁的花朵、都市的建筑等等,都是他為之激動的題材。對他而言,攝影是一種心靈的真誠,是一種情感的表述,是一種夢想的追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造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藝術創(chuàng)造絕不是一味地埋頭拍攝,或是紙上談兵似的總結理論,就可以在藝術上有所建樹。藝術沒有止境,也沒有捷徑。只有不斷地學習與實踐,腳踏實地的一步一個腳印地去追求,才有可能創(chuàng)造出真正的藝術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