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學??植腊Y患者
高強16歲,雖說是高二學生,可是已經很久沒上學了。很久,有多久?初三上了不到半學期,就斷斷續(xù)續(xù)不去學校了。高一去了一段時間后舊病復發(fā),高二去了幾天再次舊病復發(fā),此后再也沒去過學校,一直宅在家里。
起初高強每次去學校,還熱情高漲滿懷希望,不過沒幾天熱情就降溫了,然后感到失望,再然后就是舊病復發(fā)不去學校。發(fā)展到現在,一提上學,他就緊張、焦慮、恐懼。每次下定決心準備去上學,到了該走出家門的時候,他都會找各種理由,磨磨蹭蹭,一拖再拖,反正就是各種不想去。
父母說也說了,罵也罵了,打也打了,但孩子死活不上學,他們似乎也束手無策,所以高強至今宅在家里。眼看要上高三了,同齡孩子該考大學了,父母這才慌了,輾轉與我取得聯(lián)系,請求我緊急接待他們來訪。
在工作中,我接觸到很多孩子患上學校恐怖癥的案例。
學??植腊Y是恐怖癥的一種,大多發(fā)生在中小學生身上。其特點是學生對學校產生強烈的懼怕,拒絕上學,如果被迫上學,則會出現明顯的焦慮和驚恐,有的還會出現一些軀體癥狀,如心神不寧、緊張不安、面色蒼白、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腹痛嘔吐、尿頻尿急等;如果暫時不去學校,焦慮情緒和軀體癥狀很快緩解。這樣的學生多數是好學生,即便不是學習尖子,也是循規(guī)蹈矩的人。
單就癥狀說,高強確實出現了學校恐怖癥,但問題是,同樣癥狀的背后會有不同的癥結和心理根源,而高強出現學校恐怖癥的背后,其心理根源是什么呢?
畸形的家庭教育結苦果
在與高強父母的溝通中,我了解到高強的父親是家族中唯一的男丁,而高強又是小輩中唯一的男丁,因而高強從小就很受嬌寵。爺爺奶奶拿他當心肝寶貝,爸爸媽媽也不例外,結果導致他膽小軟弱,自理能力差。這么大了,他凡事都依賴爸爸媽媽,離開了爸爸媽媽,什么都干不成,甚至看場電影,都要爸爸媽媽陪著。而且,他至今還讓媽媽幫助洗澡,和媽媽睡一張床。在這樣的家庭影響下,身材高大的高強,心靈卻完全像個娃娃,幼稚得不能再幼稚了。
但是,全家對高強的學習卻給予很高的期望。高強小學畢業(yè),爸爸憑關系把他送進了最好的初中。初中畢業(yè),爸爸又憑關系把他送進了最好的高中。為了高強的學習,媽媽專門學會了開車,每天專車接送。高強上高中時,父母怕孩子吃苦,專門在學校附近租房陪讀??山Y果呢,高強小學時學習成績挺好,到了初中一二年級也還行。加上父母的關系,他還當過學生干部??傻匠跞院?,高強的學習就不行了。這時,父母沒有發(fā)現問題的根源,一味地安排高強補課補課。但是怎么補課都無效后,家長終于發(fā)現這孩子意志薄弱,軟弱懶惰,不想吃苦,還想拿高分。其實,高強也不是沒有做過努力,但是努力幾天后,他看不到成效,就放棄了。
高強坦言:“到了高二,我根本就不想去學校了?!?/p>
顯而易見,高強學校恐怖癥的根本原因,在于家庭教育的失誤。也就是說,家長在學習上對孩子抱有過高的期望,只想學習,緊盯分數;而在人格教育上,對孩子過度溺愛,妨礙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導致孩子內心幼稚,意志薄弱,懼怕挫折,不能為自己負責。這些不良的非智力品質或者說人格障礙,歸根到底都是畸形家庭教育結出的苦果,而逃避學校,只是孩子人格障礙的外在表現而已。
做一棵有魔法的毛竹
為進一步探究,我和高強進行了單獨交流。
高強回憶說:“我以前挺好的,還當過班干部,拿過一些比賽的獎勵,可是這些我并沒有付出多少努力。到了初三,老師強調說初三非常重要,我就想這回該努力了。于是我開始努力學習,結果第一次考試,我的成績只排到年級400名左右。這對我的打擊非常大,感到自己的付出和收獲不對等。既然努力也沒有收獲,不如不努力好了。我當初就是這么想的,結果一放松更不行了,于是開始請假,不愿上學逃避學習?!?/p>
我問:“你的成績排到年級400名左右,你說你很受打擊,那平時你的成績名次是?”
“平時也差不多,也是400來名?!?/p>
“也就是說,跟你平時的情況差不多,那為什么很受打擊?”
“因為我平時沒付出多少努力,可是初三我努力了,卻還是這樣的名次,我很灰心?!?/p>
“你的意思是,你一旦努力了就應該立刻超過別人?你一旦付出了就應該立刻看到收獲?”
“我們不是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嗎?”
看著高強疑惑的眼神,我給他講了一個故事:有一種毛竹,在它生命的頭5年里,你幾乎看不到它的生長,即使生存環(huán)境十分適宜也是如此。但是只要5年一過,它就會像被施了魔法一樣,開始以每天兩英尺的速度迅速生長,并在6個星期內長到190英尺的高度。因此,它被人們稱為“有魔法的毛竹”。
講完,我問他:“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付出不一定馬上就能看到收獲?!?/p>
“對?!蔽艺f,“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說的是收獲與耕耘存在著必然的關系。但是,這種聯(lián)系不能機械地去理解。如果一定要從數量上分析,很多時候也許是這樣的:一分耕耘,一分積累,零分收獲;五分耕耘,五分積累,零分收獲;九分耕耘,九分積累,還是零分收獲;可是一旦你付出了十分耕耘,有了十分積累之后,你就會得到百分的收獲!其實,付出后的積累也是一種收獲,只是它是潛在的,不容易被人看到。如果片面機械地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句話,那么,當你付出一分耕耘卻沒看到一分收獲時,就容易失望甚至放棄,結果就錯失了即將到手的豐碩成果?!?/p>
“我就是這樣,做事通常只有三分鐘熱度,看不到收獲就放棄了。我現在知道了,應該向毛竹學習,持之以恒地付出,一定會有收獲?!?/p>
“能吸取教訓也是一種收獲?!蔽倚χf。
“上高一的時候,我想這回一定要奪回失去的光榮,告別不光彩的過去,我信心十足地開始了努力。結果第一次考試,我的名次還不如以前呢,到了700多名,后來又到了1000名左右。這再次讓我大受打擊,深感失望,為什么努力了卻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我對自己失去了信心,于是經常請假,害怕上學?!?
“你們高一年級一共有多少人?”
“2000人左右。”
“那你的成績在1000名左右,也是中游,為什么會大受打擊?”
“我做什么都想做到最好,但是努力一陣子后發(fā)現名次不僅沒有前進,反而后退了,感覺特別沮喪?!?/p>
“你知道逆水行舟嗎?逆水行舟是什么情況?”
“雖然使勁劃船,船卻沒有前進?!?/p>
“對。船雖然沒有前進,但是劃船用的力起作用了沒有?”
“起作用了。是我沒能堅持下來,沒能持之以恒地繼續(xù)努力?!?/p>
“好,現在總結一下,前面的交流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不要總想得到最好的結果,要降低自我期望;做事情也不要只有三分鐘熱度,要持之以恒地努力?!?/p>
“對,降低期望很重要,持之以恒也很重要。做到這兩點,你一定能成功。你想重新走進校園,會有很多困難,但你一旦做好了這兩方面的準備,事情就容易了。這好比喝中藥,如果不做好心理準備,會覺得藥很苦,但是如果做好了充足的心理準備,就不會覺得藥有多苦了?!?/p>
宅在家里易成廢人
以上的認知調節(jié),是初步、淺表的,要幫助高強從內心激發(fā)自救意識,還需要從深層次進行認知調節(jié),進一步推動他的心靈成長。
于是我問:“你不去學校的時候,通常做些什么?”
他說:“能做什么?無非是待在家里玩手機、看電視、上網。”
“待在家里的時候,自我感覺好嗎?”
“也沒有什么不好的,就是怕見人,不敢出門。只要待在家里,我感覺也沒有什么特別不好的,雖然爸爸媽媽總吵我,但是他們吵過我后也就不再提了。”
咨詢會談進一步證明,高強想學好,想拿高分,腦子不錯,但想一口吃個胖子,吃不成胖子就灰心喪氣,明顯地表現出幼稚和軟弱。因為幼稚,他不懂擔當;因為軟弱,他不能擔當。用心理學的話說,高強是個智力因素不錯,但非智力因素很差的孩子?,F在,最重要的是幫助高強獲得心靈的成長,讓他的內心從幼稚變成熟,懂得為自己的人生有所擔當。不然,一個孩子長期宅在家里,不單是上不上學的問題,讓人更擔心的是,他以后能不能生存,能不能有正常的社會生活?這才是高強面臨的真正危險,只是這種危險處于潛伏狀態(tài),還沒有引起他的足夠警覺和重視。
為說明問題,我舉了一個曾經接觸過的案例:有個年輕人一直不去工作,不出門,天天待在家里。他的媽媽向我求助,卻終因當事人不肯出門,我愛莫能助。如今,這個年輕人已經二十七八歲了。
說到這里,高強脫口而出:“那他不是廢了嗎?”
“是啊,可他不是突然廢了的!”
“不是突然廢了的?”
“你聽過溫水煮青蛙的故事嗎?”
“聽過。說的是,如果是熱水,放進去的青蛙會本能地跳出逃命;如果是溫水,放進去的青蛙會感到很舒服,不會意識到危險的來臨,等感到危險想跳出來時,已經晚了,跳不起來了?!?/p>
“說得好!你想過這個故事跟你有什么關系嗎?”
高強搖頭,一臉茫然。
“從前面的交流中,我發(fā)現你悟性很好?,F在你仔細想想你目前的處境,是不是有點像溫水煮青蛙呢?”
高強陷入沉思。
該上學的孩子不上學,除了荒廢學業(yè)外,他面臨的更大危險是,社會功能的衰退甚至喪失。所謂的社會功能,簡單說來就是一個人履行社會角色的能力。如果一個人的社會功能喪失,不能履行自己的社會角色,不能像正常人那樣進行社會生活,不就是我們常說的這個人“廢”了嗎?
顯然,高強受到了觸動,他意識到自己宅在家里的潛在危險后,很有決心地抬起頭說:“我一定要從溫水里跳出來!”
走出自我改變的第一步
接下來,便是高強拿出行動進行自我改變的時候了。我說:“你要走出家門走進學校,這很好,我想你也曾經嘗試過努力過,對嗎?”
“對。有次同學聚會,幾個要好的同學連說帶勸,激起了我上學的欲望。當晚,我想先把書包送到教室,可由于時間太晚,門衛(wèi)不讓進,后來雖然在家長的幫助下進去了,卻因此鬧得很不愉快。就因為這些不愉快,讓我好不容易燃起的上學熱情全部熄滅了,再加上已經習慣睡懶覺了,結果第二天還是沒有去學校?!?/p>
“你應該從這件事中吸取什么教訓呢?”
“要想順利上學,得做好充分的準備,清除意外障礙?!?/p>
“好。想想看,還有什么障礙需要清除的?”
“平時我有睡懶覺的習慣,如果要上學就得早起。為清除這個障礙,我上學前最好能夠先調整作息時間,和上學時一樣按時起床。”
“很好,以前上學時你自己能按時起床嗎?”
“媽媽會叫我。不過從現在開始,我要自己起床,不用媽媽叫?!?/p>
“太好了。”我贊賞道,轉而又問,“起床后,能夠去上學當然好,如果短期內不能去上學的話,你準備怎么安排這一天呢?人一天什么都不干也很難受啊?!?/p>
“我可以打球、跑步,也可以打打游戲?!?/p>
高強已經開始思考怎樣活動了,這非常好。因為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在做事的過程中鍛煉出來的。為此,我進一步激發(fā)他說:“這個主意不錯。但是人的活動有兩種,一種是消費性活動如打球,一種是創(chuàng)造性活動如學習。一個即將長大的人,光有消費性活動,怎么能夠擔負起人生的責任呢?怎么能夠真正跳出自己狹小的天地呢?”
在高強思考的時候,我和他的父母進行了溝通。通過交流,高強的父母已經有了較深刻的反思,他們表示會積極配合對孩子進行非智力能力的培養(yǎng),推動孩子的行為調節(jié)。最后,我們達成共識:先從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入手,家長不再每天叫早,不再幫他洗襪子,及早與他分床,促使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然后有勇氣走出家門。高強的父母表示,如果孩子暫時不能去學校,他們可以先安排孩子去部隊鍛煉或者外出打工。高強則表示,不管怎樣,他堅決不做溫水里被煮的青蛙。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