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亦迅
在杭州市孩兒巷一個普通的墻門洞里,居然有著“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別樣天地。那里藏有一棟清代古宅,藏有南宋陸游這樣一位大詩人的過去。雖然孩兒巷98號這棟民居在老杭州人看來就是一棟非常普通的老房子,但是它白墻黑瓦,“飛檐走壁”,確實充滿了江南水鄉(xiāng)的韻味,據(jù)說這是至今發(fā)現(xiàn)的最接近歷史風貌的孩兒巷建筑。
整個展館分上下兩層,一層為陳列室,包括陸游展區(qū)和文史展區(qū);二層為文化展館,做學術(shù)研討和資料保存用。作為住在附近的杭州男孩,我對這棟民居一直是充滿好奇,不止一次地進出參觀,所以對于今天的采訪,我信心滿滿;但是要獨立采訪這位從來沒接觸過的王館長,心中還是有些不安。
今天我和楊樂添同學興致勃勃地跨進孩兒巷98號民居的墻門檻,迎面而來的依然是愛國詩人陸游的熟悉塑像,他微笑地歡迎著慕名而來的八方客人,矜持而有內(nèi)涵。天井里綠意悠悠,似乎和墻外翩然滿地的銀杏葉生活在兩個季節(jié)里,依然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的故我情形。我倆踏著青石板臺階,仔細地再讀陸游,“集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豪邁,壯懷激烈,意氣風發(fā)。
我們今天的采訪對象——王其偉館長的辦公室在大門右側(cè)的一個小房里,大約4平方米。房間里最大的特點是當門的質(zhì)樸書柜,整齊地陳列著許多古版線裝書籍;白墻上裝裱著幾首陸游的經(jīng)典詩詞,清凈風雅。我們進門時王館長正在研究古籍,這位戴眼鏡的七旬老人,紅光滿面,很是和藹;他一直以來對陸游頗有研究,他愛陸游,愛陸游的詩詞,愛陸游的精神。
王館長問明來意之后,熱情地接待了我們,安撫了我們惴惴不安的心理。當我們詢問到這棟民居的來歷時,王館長抬頭望著高高的屋頂,又看看四周的墻壁,眼里流露出愛惜的目光。他說,這棟民居是一棟有150多年歷史的真正的老房子,以前與陸游并沒有什么關(guān)系,但是陸游曾經(jīng)多次在杭州孩兒巷居住,這是孩兒巷中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建筑,也最適合用來紀念陸游,紀念高尚的愛國情操,所以他現(xiàn)在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注意消防問題,保護好這棟老民居,這也是他此生最大的心愿。在采訪過程中,我們了解到王館長以前和我媽媽一樣,也是一名教師,他研究文史,精通國學,長期從事國學教育。他十分重視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認為陸游紀念館的開放很有必要、很有意義。他年輕時就喜歡陸游詩詞,敬佩陸游的品格?,F(xiàn)在他的主要工作之一就要整理陸游的資料,撰寫研究成果,編輯文選。王館長深情地說,也正是因為這一點,他退休之后依然保持著滿腔的熱情來到這里工作,不計報酬,擔任陸游紀念館館長職務(wù),開展許多宣傳陸游愛國情操的活動,承擔起保護文化遺產(chǎn)的職責。我們在談到學生的第二課堂活動時,他激動起來,眼睛里放出光來,他認為學校應該開展多樣活動,深入了解我們祖國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文化,加強保護文化遺產(chǎn)的意識,當然今后他也準備多開展一些宣傳活動,引領(lǐng)周邊居民和青少年投身于文保事業(yè)。
采訪之余,王館長教育我們學無止境,人生要有追求,正所謂“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他說今后要把紀念館管理得更好,讓更多的人來參觀、了解陸游的生平事跡,理解陸游的愛國情懷。
訪問結(jié)束,跟王館長告別后,我們輕手輕腳地離開了98號民居,唯恐驚擾了陸游的英靈?;赝@棟默默屹立在小巷邊150年的民居,回想剛才王館長語重心長的話語,不由得感覺到身上擔子的沉重: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我們對她的鉆研應該是永無止境,對她的傳承是責無旁貸的。這次訪問對我來說,不是一個任務(wù),而是一次特殊的體驗。這次訪問拓寬了我的學習視野,讓我不只學習到陸游詩詞以及蘊含在詩詞中的愛國情懷,也學到了各種歷史方面的知識,獲益匪淺,正如陸游曾作的詩:“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這是小作者對一位并不熟悉的長者的一次采訪活動,剛開始他并沒有自信去完成這次活動,思忖再三,他邀請同學一同前往。事先他們查找資料,仔細研究,列好采訪提綱,做到有備而往,心中有底,然后才自信滿滿地去和一位資深研究者對話。我們可以從采訪記錄的相關(guān)項目中一目了然。
文章按照時間順序,分訪問前、訪問中、訪問后三個環(huán)節(jié)。當兩位同學來到陸游紀念館的時候,面對“飛檐走壁”的清代古宅,面對和藹肅穆的陸游雕像,內(nèi)心的贊嘆敬仰雖未明說,卻早已蘊含在對陸游詩詞的引用當中,足見小作者的用心。
隨著采訪活動的深入,除了對陸游的生平為人更加了解、對他的高風亮節(jié)更為崇敬之外,對館長王其偉的精神品質(zhì)也越來越了解,我們可以從小作者和王館長的對話中充分地感覺到。王館長和藹的笑容、熱情的態(tài)度、淵博的知識、執(zhí)著的精神,以及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強烈責任心,讓小作者肅然起敬。我們從文章對王館長的外貌、表情、眼神、情緒等的描寫中,看到他對自己事業(yè)的無比熱愛之情,從而更激發(fā)起了對他由衷的敬佩。
文章重點放在采訪活動的進行過程,特別是對王館長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更為側(cè)重,這對塑造人物很有幫助。而采訪之后的感想則寫得極為樸素,除了強調(diào)了傳承文化的責任感,更多的是第一次獨立完成采訪活動的欣慰與自豪,最后再用陸游的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作為結(jié)束,全文前后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