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澍
編者按: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于2016年9月20日至21日在甘肅省敦煌市舉辦,這是目前中國政府批準舉辦且唯一以“一帶一路”文化交流為主題的高端論壇和文化展示平臺,是我國“一帶一路”大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16年開始,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每年舉辦一屆,甘肅省敦煌市為永久會址。為此,本刊組織刊發(fā)一組文章,以期引起學術界關注。
?眼關鍵詞?演敦煌,敦煌學研究,佛教,絲綢之路,河西走廊,民族遷徒
?眼中圖分類號?演K2 ?眼文獻標識碼?演A ?眼文章編號?演0457-6241(2016)20-0003-12
敦煌地處東西文化交流的孔道,是歷史上各民族交往的舞臺,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紐帶。毋庸置疑,要讓人們只能選擇參觀一處絲綢之路的文化遺址,那必然是敦煌。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永久落戶敦煌,將給敦煌乃至絲綢之路沿線省區(qū)和國家?guī)砬лd難逢的文明對話、文化交流、文脈串聯(lián)和文化產(chǎn)業(yè)跨越式發(fā)展的機遇。而“學術敦煌”的定位,是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保持永久魅力的重要基石。
1.敦煌莫高窟藝術展示了世界文明交匯點的魅力
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從南北朝開始經(jīng)歷了1000多年的連續(xù)開鑿,成為佛教傳播的圣地。其中2400多身雕塑、4.5萬平方米壁畫,不僅反映了神圣的佛國世界,也反映了千百年來的世俗生活,更表達了人們對和平的祈愿。莫高窟藝術證明:印度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希臘羅馬文明和伊斯蘭文明都要首先經(jīng)過敦煌傳播交流,爾后進入了中原。同樣華夏文明通過敦煌逐步走向西方,走向世界。因此,季羨林先生推斷:世界上四大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qū),再沒有第二個”。
2.藏經(jīng)洞文書展示了世界性顯學的魅力
1900年敦煌藏經(jīng)洞文書的發(fā)現(xiàn),直接催生了一門國際顯學——敦煌學的產(chǎn)生。藏經(jīng)洞文獻被西方探險家所攫取,流散于英、法、俄、日等十多個國家的數(shù)十家公私收藏機構,吸引了西方許多漢學、藏學、東方學等領域的學者競相研究,使當時國際漢學的研究方向為之一變。藏經(jīng)洞文書多達五萬多件,在語言文字方面包括漢文、梵文、粟特文、于闐文、吐火羅文、回鶻文、佉盧文、婆羅迷文、吐蕃文、西夏文等幾十種古老文字,成為東亞、中亞、西亞、南亞眾多民族的歷史記憶,彰顯了中華民族開放包容的博大胸懷。
3.敦煌歷史展示的是互學互鑒的魅力
甘肅是我國歷史上率先對外開放的地區(qū),河西走廊是多元文化互學互鑒的第一條通道。敦煌建郡2000多年,是絲綢之路上最具有魅力的交通重鎮(zhèn)。敦煌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舞臺,月氏、烏孫、匈奴、羌人、柔然、突厥、回紇、吐蕃、黨項、蒙古等都曾把敦煌作為自己經(jīng)濟文化、生存發(fā)展的戰(zhàn)略要地。敦煌也是絲綢之路沿線民族和平共處的國際性都會,從敦煌西遷的烏孫,曾在天山以北的遼闊地區(qū)建立了強大的游牧政權。從敦煌西遷的大月氏,曾經(jīng)在西亞建立貴霜帝國。唐朝對中亞的經(jīng)營,蒙元時期的幾大汗國以及絲綢之路沿線各民族的交往,都可在敦煌的歷史遺留中找到記錄,印證著“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的偉大認識。
在文化交流日趨國際化的今天,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的召開,意味著敦煌輝煌的歷史地位和巨大的國際影響力再次受到關注。之所以如此,當與長期以來“學術敦煌”持久地擴大了敦煌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密切相連。在“一路一帶”建設中,借助博覽會如何更好地做好、做實、做新、做強“學術敦煌”,如何進一步挖掘敦煌文化的內(nèi)涵和認識敦煌文化的魅力,不斷弘揚絲綢之路的包容性、開放性、友好性、發(fā)展性等精神,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新的時代命題。只有依靠這一新的平臺,通過專題化的學術論壇等形式,團結世界的研究力量,集中討論,深化研究,用扎實的學術成果提升敦煌與絲綢之路文明研究的水平,打造敦煌文化交流和傳播的新的高端品牌,才能不斷增強以敦煌為代表的絲綢之路文明的持續(xù)影響力,凸顯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的國際化、高端化和專業(yè)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