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學(xué)家許名奎的《勸忍百箴》中“陳留章武,傷腰折股。貪人敗類,穢我明主”,講的是這樣一件事情:
北魏神龜、正光年間,“國家殷富,庫藏盈溢”。孝明帝的生母胡太后見國庫里的絹帛堆積如山,于是就賜給朝臣一部分,讓他們隨意拿。這時,因戰(zhàn)功卓著被賜爵陳留侯的李崇,卻露出了與名將身份不符的嘴臉,他和章武王元融都因“所負過多”而摔倒了。李崇閃了腰,元融斷了腿。太后一看兩人的貪婪之態(tài),大為惱怒,命人奪下他們倆的絹帛,讓他們空手而出。這件事傳到社會上,成了一件“傷腰折股”的大丑聞。
想想看,李崇也算是有功之臣了,他是北魏時期高祖、世宗、肅宗三朝元老,歷治八州、五拜都督的將軍,可自身修養(yǎng)方面的缺陷,讓他的一世英名終留笑柄。從史料記載里,我們可以知道,無論是治荊州,還是理壽春,無論是南征北戰(zhàn),還是東征西討,李崇都功不可沒,無話可說。但“負絹過任”的小利,暴露了他“營求不息”的本性。
如果李崇沒有貪婪之心,他在歷史上的聲譽肯定會是另一個樣子。因為他不但打仗有一套,治理地方也是良方多多,妙法種種。李崇當年在兗州刺史任上時,為了杜絕劫盜之事,設(shè)計了一種安防設(shè)施——鼓樓。每村置一樓,樓懸一鼓,盜發(fā)之處,雙槌亂擊。四面諸村聽到鼓聲后,也都要各擊鼓數(shù)千槌加以響應(yīng),“俄頃之間,聲布百里之內(nèi)”。同時,守住村中要道,險要地點增設(shè)埋伏。如此凌厲的群防群治攻勢,令犯罪分子聞風(fēng)喪膽,兗州的社會治安得到了徹底的改變,李崇的鼓樓之策也得到了大力推廣,從此歷史上便有了鼓樓。
李崇在關(guān)鍵時刻也能盡職盡責(zé),恪盡職守。北魏延昌元年,壽春大雨13日,大街游魚密布,野鴨亂飛。洪水到處,房屋皆沒。李崇置個人安危于度外,與大家一起抗洪救災(zāi)。有人勸李崇退下,被李崇果斷回絕,并發(fā)出“吾必死守此城”的激昂誓言。就是這樣一位才吏,最后卻敗在“所負過多”上,可見物質(zhì)的誘惑力有多大了。
不論你的官職有多高,權(quán)力有多大,只要與“貪”沾上邊,就前功盡棄,一切都化為烏有了。(摘自《中國紀檢監(jiān)察》劉紹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