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芳
你聽說過菠蘿科學獎嗎?它號稱中國版的“搞笑諾貝爾”獎,由果殼網和浙江科技館聯(lián)合主辦。主創(chuàng)人員的初衷是“向好奇心致敬”,菠蘿科學獎自2012 年至今已舉辦四屆,一批看似無厘頭、實則是嚴肅認真的科研成果被挖掘出來。和諾貝爾獎每年數(shù)百萬美元的經濟獎勵不同,菠蘿科學獎的獲獎者沒有任何獎金,只會拿到一個奇形怪狀的獎杯。
2015 年4 月11 日,第四屆菠蘿科學獎在杭州舉行,共有10 項科學研究項目摘得此“殊榮”。本次頒獎的場地雖然不大,卻架設了復雜的舞臺和燈光,兩個小時的典禮節(jié)目豐富、笑點密集,好像一場輕松愉快的脫口秀節(jié)目。
菠蘿科學獎的數(shù)學獎頒給了紐約大學柯朗數(shù)學研究所,他們的研究課題是:一根棒棒糖能舔多少次?紐約大學柯朗數(shù)學研究所在應用數(shù)學實驗室研究溶解過程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時,“順便”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的答案:1 000 次。
華東師范大學的汪奎獲得了菠蘿科學獎的語言學獎,因為他在畢業(yè)論文中探討了“呵呵”一詞的網絡功能。面對冰冷的手機和電腦,“呵呵”成了人們聊天時使用較多的模擬詞匯。汪奎在長達60 多頁的論文中,從“呵呵”的詞性變異和分布入手,對比了書面語“呵呵”與日常口語中的“呵呵”的不同,引用了大量具體案例,最后得出結論:“呵呵”在網絡會話中確實產生了變異,表達了強烈的負面情緒,成為人們最討厭的網絡用語。
2014 年,一塊帶骨的豬肉,因為一個人的堅持在微博上火了。攝影記者張弘弢很好奇:離開了冰箱,一塊肉在常溫下會發(fā)生怎樣的腐???為研究這個問題,他買來一塊帶骨的豬肉,在常溫下持續(xù)觀察了一年,并且圖文并茂地直播到了社交媒體上,成了一場致意好奇心的行為藝術。因為一塊豬肉的365 天,他獲得了本屆的菠蘿M 獎。
蚊子為什么不會被雨滴砸死?菠蘿科學獎物理學獎的獲獎人是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的胡立德教授。細雨霏霏,對文人來說,是詩意和浪漫的,而對體積微小的昆蟲,比如蚊子來說,雨中漫步簡直就是一場災難。胡立德教授對雨中飛舞的蚊子進行了高速攝像,仔細觀察蚊子被雨滴擊中時瞬間的行為,終于發(fā)現(xiàn)了蚊子不會被雨滴砸死的秘密,那就是特殊的身體結構和四兩撥千斤的飛行技巧。
菠蘿科學獎獎勵的都是“好笑而嚴肅”的科學研究成果,目的是喚起公眾對科學的好奇心和熱情。這些科學研究成果看似搞笑,卻是建立在復雜的數(shù)學模型基礎上的,在幽默的外表下有著嚴肅的科普內核。2006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喬治·斯穆特教授認為,科學獎項應當以不同的方式去鼓勵科研人員,既需要諾貝爾獎這樣嚴肅、正式的獎項,也需要搞笑的菠蘿科學獎這樣有趣、另類的獎項。
搞笑的菠蘿科學獎教會我們,向好奇心致敬,對“無用”寬容以待,不以功利的態(tài)度對待科學研究。因為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加上嚴謹?shù)木袢ヌ剿髡嬷?,才是科學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