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生來是向外看的,但其實在大多數(shù)人那里,它卻時刻是向內(nèi)看的。只關注自己的需求,以自己的規(guī)則行事,聽不見別人的聲音,也看不到別人的需要。
愛我就該懂我,就該把我放在第一位,這有什么問題嗎?只要我開心就好,至于別人如何,我不care!這可是我最喜歡的東西啊,你怎么可以不喜歡呢?你那么做當然不對了,你就該按我說的做!這件事沒得商量,你必須聽我的!
時刻把“我想”“我要”掛在嘴邊,放在心上,堅持“我是對的!”“我很重要!”這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核心思想。這是人的天性使然,畢竟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否則也無法延續(xù)至今。也正因此,婚姻中常常硝煙彌漫。
然而,夫妻倆來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經(jīng)驗和規(guī)則,本來就不在一個頻道上。再加上雙方都以自我為中心,都提出自己的主張,都覺得自己是對的,互不相讓的結果就是不耐煩和反抗,并在對抗中磨損著彼此的好感,直至感情被吞噬得一干二凈。這其中也不乏有很多人樂此不疲地改造另一半,朝著自己喜歡和認同的方向一路狂奔,還美其名曰“我是為你好”。可這分明就是強迫對方來滿足自己啊,你有多爽,別人就有多痛。
當然,也有些人未必鬧得不可開交,只是過得不開心而已。明明已經(jīng)結婚很多年了,卻一直各說各的,驢唇對不上馬嘴?;蛘呤且环秸f個不停,另一方冷漠待之。為什么?因為兩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是很難達成有效溝通的。一個人只關注自己,就不會真的想去了解另一個人,更不會在意對方在想什么,想要什么。如果兩個人都如此,那就只能自說自話了。
同樣的,在親子關系中,父母也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我覺得這門課適合你,所以你要去學;我覺得這個不好,所以你不能碰;你不能去上那個爛學校,那會讓我感覺很丟臉……基于對自己的過度自信和過度關注,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從來都是“我想要你如何”,而不是“你想要怎樣”。而單向的溝通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兩代人溝通不暢,孩子和父母對著干,迷茫的一代等都是問題。
其實,成年人的這些思維和行為很像小孩子。小孩子就從不會考慮他人,因為他餓了,媽媽就會給他奶吃。所以,他就覺得全世界都是圍著自己轉的。我喜歡的玩具,你就應該喜歡;只要我需要,你就應該滿足我。成年人當然不會承認自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所以,他們會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因為這是正確的,所以你要聽我的?!敝徊贿^,所謂的正確只是他一個人的標準而已。
然而,“我”不是萬能的,每個人也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正確。我們需要讓眼睛回歸原位,多看看別人,看看別人有什么需要。你覺得自己最重要,別人也覺得自己最重要,所以,我們需要換位思考。
只有愿意多看看別人,才能了解別人,成就一段良好的關系;只有看到了別人,才能真正看到自己,成長為更加完整的自己。
父母拿著一把鋒利而碩大的剪刀,毫不留情地剪掉了孩子稚嫩的翅膀。父母表情很堅定,孩子內(nèi)心很煎熬:沒有翅膀的我,又該如何飛翔呢?殘忍卻真實。
小時候,父母把孩子當成小皇帝小公主,把他們捧上了天。孩子想做點兒什么,父母都舍不得:“別動,我來!”長大了,父母卻滿心期待孩子出人頭地,知恩圖報??珊⒆訁s搖搖頭:“你們做吧,我不會!”父母自認一生辛勞毫無收獲,委屈至極:“我們怎么養(yǎng)了你這么個不孝子!”
小時候,父母堅持一個“不”字走天下?!八煽儾缓?,不準和他做朋友!”“好好讀書,不準談戀愛!”長大后,孩子不善交際,父母怒其不爭;孩子單身,父母逼婚成魔。從小將孩子關在籠子里,如今卻要求孩子可以八面玲瓏,做情場老司機。他們也想啊,可是,他們真的做不到??!
小時候,父母自詡為孩子好,一手包辦孩子的衣食住行,人生規(guī)劃全按自己的意思來。長大后,孩子已經(jīng)習慣了聽父母的話,大事小情都要問父母。父母老了,累了,管不了了,就開始抱怨孩子不成器。孩子也很無奈:“從小你們都沒問過我想要什么,我現(xiàn)在哪還知道自己可以要什么?”
……
因為父母無底線地寵溺或無界限地控制、限制,孩子喪失了成長和獨立的機會,甚至連最基本的生存技能都沒有get到。當孩子還小,當父母還未老,一切看似風平浪靜。等到某一天該到孩子獨自闖世界的時候,孩子無所適從,父母也變了臉,指責孩子,認為他們這是咎由自取??煞置骶褪?,他們剪斷了孩子的翅膀,如今卻怪孩子不會飛翔。
寵溺和控制從來都不是愛,只會限制孩子的成長。真正的愛應該是遵從孩子的需要,給予孩子成長的空間,讓他長成他自己的模樣。在這個過程中,當然會遇到很多困難和挑戰(zhàn),會摔倒,會受傷。那是成長必須付出的代價,父母不該也不能妄想憑借一己之力阻攔或控制,而只需盡所能地給予孩子引導和支持,剩下的交給孩子就好了。他一定會用自己的方式長出強有力的翅膀,自由翱翔。
一副眼鏡背后藏著一雙看不出任何情緒的眼睛。本以為這眼鏡夠大、夠深,可以收納所有的淚水,但最終,淚水還是奪眶而出,徹底決堤了。
這不禁讓我想到了很多中國人在成長過程中聽到的最多的一句魔咒:“不許哭!” 摔倒了,再疼也不許哭;玩具被別人搶走了,再不開心也不許哭;考試考砸了,再難過也不許哭……總之,傷心和痛苦就不該有,就算有,也不能表露出來,因為那樣子很丟臉,很沒出息,而隱忍才是人生的必修課。尤其對男孩子的要求更甚,一句“男兒有淚不輕彈”,幾乎成了所有家長鍛煉孩子男子漢氣質的不二法寶。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很多人都養(yǎng)成了只報喜不報憂的習慣,一個人獨自扛下了所有的傷心、難過和痛苦。無端被領導刁難了,憤怒到渾身顫抖,忍;愛人好吃懶做不求上進,真想和他發(fā)一次飆,忍;親人生了重病,明明已經(jīng)緊張到胃疼了,還要繼續(xù)忍……越是隱忍越是能忍。不少人甚至開始欺騙自己,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和痛苦,第一反應就是“多大點事兒啊,無所謂,我能忍!”
明明有那么多情緒和感受,卻死扛著不溝通,也不表達,埋藏在心底,越積越多。所謂忍字頭上一把刀,隱忍太久,這把刀必將傷人傷己。
有些人在外面很能忍,可轉臉就把這怒氣全撒到了家人身上。中國式好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們對外人有多好,對家人就有多壞。而且,往往一點就著,而家里人完全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卻無辜受害。
有些人自以為隱忍了很久,恨不得把對方大卸八塊,可到頭來卻發(fā)現(xiàn),這些都是自找的。丈夫不小心把妻子擦好的地板弄臟了,妻子大怒,直嚷著要離婚。冷靜下來后,丈夫才知道,原來地板臟了是假,妻子不滿他從不做家務是真。丈夫也很委屈,因為妻子從沒表達過,反而什么都搶著做,讓他誤以為她很享受。
除了傷害最親近的人外,隱忍最傷的是自己。一個50多歲的女人是大家眼中的好妻子、好媽媽、好老師,從沒和任何人紅過臉。在一次心理繪畫課堂上,她畫下了憤怒的、紅色的圖案,并說出了自己壓抑多年的心聲:“憑什么讓我忍?”原來,她患上了乳腺癌,醫(yī)生告訴她這是身心疾病,除了生理原因外,和情緒也有很大關系。其實,胃病、腫瘤等很多疾病都和情緒有很大關系。
既然積累太多的淚水,終將會決堤,我們何不試著在決堤前就讓淚水慢慢地流淌呢?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一有不順心的事情就要開撕,而是要正視自己的感受,“這件事讓我很不開心!”“這件事讓我很痛苦!”然后,允許這些感受的存在,告訴自己:“傷心和痛苦都是正常的。”
只有承認了感受的存在,才有機會去表達。除了與人溝通、分享外,還可以通過運動、寫日記等來疏解。
生活中,往往都是因為很多小事被壓抑才變成了大事,所以,只要努力將每一件小事、每一次情緒都處理好了,我想,眼淚就不會有決堤的那一天了。
汪洋大海中,媽媽努力地劃著小船,爸爸只是一個倒影,而孩子卻獨自一人緊抱玩具,眼神落寞,不禁讓人擔心:他們真的能夠駛向幸福的彼岸嗎?
這樣的家庭看似完整,實則殘缺。孩子從小到大,事無巨細都找媽,就連回家的第一聲呼喚也從來都是“媽,我回來了!”而爸爸總是忙著工作,忙著應酬,忙著很多事,卻從不參與孩子的成長,就算偶爾參與,也是各玩各的,鮮有溝通。
于是,媽媽就成了假性單親媽媽,而爸爸則成了名副其實的隱形爸爸,和上圖的情形如出一轍。
同為父母,丈夫如此輕松,妻子卻如此疲憊,必然導致妻子的不滿,爭吵在所難免。
而且,當妻子成為假性單親媽媽時,很容易把對丈夫的情感寄托到孩子身上,夫妻關系大打折扣。
孩子也因為缺少父愛,對家和愛的理解難免有偏差,在關鍵的成長期很容易出問題。同時,因為缺少男性榜樣,男孩不知如何有擔當,女孩不知如何和異性相處,未來的親密關系也會問題多多。
其實,假性單親媽媽的現(xiàn)象由來已久。這和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不無關系。雖然男女平等的呼聲從未停止,但“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思想仍舊深入人心。帶孩子就是女人的事,而男人帶孩子就是沒出息的表現(xiàn)。對此,大家常常心照不宣。
所以,如果為了孩子必須有一個人辭職,那么,幾乎毫無例外地都是女人,男人壓根兒就不會有這種想法。即便難得有男人這么想了,妻子也不會同意:“你不嫌丟人,我還嫌丟人呢!”至于父母、岳父母以及七大姑八大姨就更不用說了,必然會使出洪荒之力來阻止這種“敗壞家風”的事情出現(xiàn),因為他們也丟不起這個人。
當然,也有男人要跳出來喊冤:“我不是不想,我是沒機會啊!”君不見,孩子一出生,初為人父的他也想捏捏他的小臉,抱抱他柔軟的身體,可妻子卻一萬個不放心,“你那么抱不對!算了,還是我來吧!”然后不由分說地把孩子搶了過來。既然這么被嫌棄,那還是躲得遠遠的,靜靜地看著好了。
妻子親手把丈夫推出了孩子的世界,等自己帶孩子帶得心力交瘁時,又開始抱怨丈夫不給力。這樣出爾反爾,真的好嗎?
看完“隱形爸爸養(yǎng)成記”,想讓爸爸們現(xiàn)身的方法就不言而喻了。
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所以,爸爸們得首先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清楚地知道“爸爸”不只是個得來毫不費功夫的稱呼,還是要身體力行才能扛得起的責任。意識到這一點,愿意上船,改變才會發(fā)生。
同時,船上的媽媽也要給爸爸讓出位置。媽媽學會放手,爸爸才能上手。沒有誰生來就會做父母,都得學。媽媽們多鼓勵多表揚,爸爸們就會做得越來越好。在這個過程中,爸爸的責任感逐漸增強,也會更愿意參與進來,而愛也會隨之流動。
簡單的一句話,實則是一把尖刀,深深地扎在對方的心口。
就像這幅畫所描述的那樣,生活中的語言暴力無處不在?!吧倒稀薄吧窠?jīng)病”張口就來,“去死吧”“給我滾”隨處可以聽到;動不動就罵丈夫是個窩囊廢,不耐煩地指責妻子什么都不懂;一句“我真是瞎了眼才會看上你”徹底否定了對方所有的好,一句“你和你爸一個德行”連帶著家人一并罵了;更有人喜歡用“咱們離婚吧”不停地給另一半施壓……
面對伴侶的暴跳如雷,他們卻滿不在乎:“不就是說說嗎,能讓你少塊肉?。 彼麄兏疽庾R不到,語言的傷害不亞于身體的實際傷害,甚至更為嚴重。正所謂“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闭Z言的威力可見一斑。
因為語言暴力往往帶有侮辱性、歧視性,會嚴重打擊另一半的自信,有的人會因此破罐子破摔,一蹶不振,而連帶性的指責和辱罵則會嚴重傷害對方的自尊。為了維護尊嚴,有人就選擇了以牙還牙,“來啊,互相傷害??!”有的則上升到了肢體暴力,“說不過你,那就打到你閉嘴!”除此之外,施暴者也在語言暴力中不斷地強化對伴侶的不滿,致使不滿升級,矛盾激化。
在這種環(huán)境下成長的孩子很容易耳濡目染,從反感到逐漸認同父母的溝通方式,不僅會對父母行為如法炮制,對未來的伴侶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對方也是這么長大的,我敢打賭,他們絕對是怨偶2.0版。有人會說,我知道這么做不對,可人在氣頭上,哪管得了那么多?再說了,我這個人就是說話直,他又不是不知道。如果換作別人這么說,你能接受這些理由嗎?肯定不能,對不對?其實,說白了,這些都是借口。
有些人就是拿準了對方不會把自己怎么樣,所以才有恃無恐地把出口傷人當成心直口快。有些人則是習慣了推卸責任,從不認為自己有錯,“都是你沒本事,要不然我能住這么小的房子?”有些人則是想通過貶損對方來彌補自己。丈夫一事無成,妻子事業(yè)有成,他就拿妻子不顧家來攻擊她,狂刷存在感;妻子在外面有怒不敢言,回家就對著丈夫各種發(fā)泄,轉嫁壓力。
無論是出于哪種原因的口無遮攔,只要你還想好好過日子,都必須做出改變。你說是情緒失控所致,那么就努力在失控前對自己說“不”,或離開現(xiàn)場;你說習慣了,那么就努力戒掉這個習慣,從少說到不說;如果是另有所圖,那么就試著在尊重對方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真實的訴求,進行有效溝通;如果是思維模式所致,那么就要成長,負起自己應有的責任,而不是凡事都指責對方。
遠離語言暴力,總有一款適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