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IBM奠定了現(xiàn)代數(shù)據存儲和今天的云存儲技術的基礎。
如今,如果你想存儲數(shù)據,那么一般情況下你會使用USB存儲卡或將數(shù)據存儲到網絡云上。而那些現(xiàn)在已經能看到的很多革命性的發(fā)明成果可能在今年就會進入市場。
這些都始于1956年的IBM 350硬盤,IBM 350高173cm、寬152cm,那時人們稱其為神奇的機柜。盡管它的尺寸很大但卻只有5MB的空間,IBM 350從未出售過,它只是隨IBM的電腦Ramac 305出租,每個月650美元的出租費。IBM大約只推出1 000臺配有IBM 350硬盤的Ramac電腦,該產品1961年停產。因為存儲的內容越多需要硬盤的尺寸越大,所以IBM在1973年開發(fā)了更大容量的便攜硬盤,IBM把它叫做“溫徹斯特(Winchester)”硬盤。
IBM前雇員阿蘭·舒加特(Alan Shugart)對溫徹斯特硬盤非常感興趣,他和實業(yè)家Finis Conner(費納斯·考納)在1979年一起開辦了一家名為“希捷”的公司。僅僅在一年之后,希捷就推出了ST-506硬盤,它是第一款5.25英寸硬盤。這款硬盤雖然尺寸小很多,但它提供了5MB的磁盤空間,雖然在今天看來這5MB的磁盤空間少得可憐,但IBM當時卻接受了它并在1997年推出了IBM Deskstar硬盤。IBM Deskstar只有3.5英寸的大小,但它卻提供了16GB的存儲空間,這在當時是令人難以置信的。然而,直到2000年,存儲介質領域才有了新的突破:日本M-Systems公司開發(fā)出了USB存儲棒。第一款USB存儲棒命名為DiskOnKey,其存儲空間為8MB,它有瑞士軍刀般大小,價格為50美元。接下來,2005年又有另一突破:東芝推出了一款垂直記錄技術的硬盤,東芝是第一個將該技術硬盤推到市場的制造商,該技術可以將比特信息垂直寫入磁盤后而獲得3倍的比特密度。
甚至三星也投入到存儲領域,并在2007年推出一款SSD,該固態(tài)硬盤只有2.5英寸大小,但卻有32GB的存儲空間。三星的目標是,用更小、更實用的SSD代替當前所有的筆記本電腦硬盤。相反,希捷已經展望未來,正在研究HAMR(Heat-assisted magnetic recording,熱輔助磁記錄),這可以獲得更大的存儲密度。希捷希望在2025年推出2.5英寸、100TB的HAMR硬盤,較小容量的首款硬盤產品今年肯定會進入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