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財經
作為互聯(lián)網金融的后起之秀,校園分期市場這兩年來逐步嶄露頭角,并越來越多的登上資本的舞臺。2016年5月23日,華塑控股(000509)拋出一個重大資產購買方案,擬以14.28億收購和創(chuàng)未來的51%股權,后者通過其“優(yōu)分期”大學生信用消費平臺,為大學生提供分期購物和小額現(xiàn)金貸款信息服務。此舉使得“優(yōu)分期”成為了第一個上市公司并表的大學生分期購物的平臺。
校園分期業(yè)務盛行于美國,近幾年才在國內迅速發(fā)展起來。2013年8月“分期樂”成立于深圳,是國內最早出現(xiàn)的校園分期創(chuàng)業(yè)公司。隨后2014年3月,“趣分期”宣布成立,1個月后,本次故事的主人公“優(yōu)分期”成立?,F(xiàn)今,針對大學生群體的分期購物平臺已有30多家。經過2013-2015年的市場探索和啟動期,2016年該行業(yè)將迎來高速發(fā)展和洗牌期,寡頭的格局將逐步顯現(xiàn)。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華塑控股能否分得一杯羹?
“趣分期”和“優(yōu)分期”估值對比
其實相比較如今剛入門的華塑控股,早在2015年4月3日,昆侖萬維(300418)就已經進入了大學生分期購物的市場。其全資子公司昆侖香港通過認購Source Code L.P.美元基金,斥資1200萬美元定向投資于“趣分期”——現(xiàn)國內大學生分期購物平臺的兩個龍頭之一。5天后,4月8日昆侖香港再次投資5000萬美元參股“趣分期”,占股比20%。此時“趣分期”約16億人民幣。
2015年8月11日,趣分期完成新一輪融資,螞蟻金服領投2億美元,昆侖香港此時再次拋出約2500萬美元進行增資。本輪融資過后“趣分期”最終估值約40億人民幣,昆侖香港將合計直接持有趣分期19.45%的股份。估值對比情況如表1,飆升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值得一提的是,坊間盛傳徐小平的真格基金在“優(yōu)分期”成立3個月后即掏腰包100萬美元占股10%,9個月后獲利30倍,實屬可觀,但這一筆投資并未在公告中顯示,因此具體情況不得而知。而在“趣分期”背后有阿里,“分期樂”背后有京東的情況下,“優(yōu)分期”是否能對得起那么高的溢價,在這一“燒錢賺用戶”的行當中殺出一條血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財務和運營狀況對比
筆者對比優(yōu)分期和趣分期二者的業(yè)績發(fā)現(xiàn),二者都還處于“燒錢”階段,凈利潤皆為負數,但收入增速相對耀眼。不過2014年“優(yōu)分期”在初期成立較晚的情況下,收入竟然高于如今的龍頭“趣分期”?那如今的情況究竟如何,我們用網站的日均PV來做個直觀的了解,見表2。
對于互聯(lián)網企業(yè),用戶就是收入。根據報告書以及“趣分期”的公開資料,“趣分期”在2015年3月單月就達到了3億的交易額,是其2014年全年6億交易額的一半左右。而“優(yōu)分期”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的單月訂單交易額僅為1.8億,距離“趣分期”還差一大截,并且宣稱的注冊用戶為100萬,但100萬注冊用戶所形成的日均IP僅為6000,這一轉化率并不樂觀。
如今“趣分期”的流量是“優(yōu)分期”的10倍左右,而估值卻僅為其1.3倍,華塑控股的買賣是否合算一目了然。在優(yōu)分期2015年上半年虧損的情況下,其承諾2016-2018年的業(yè)績分別為0.7億、2.億、3.4億,對應2016年的承諾業(yè)績,此次華塑控股的收購PE高達40倍,這一數字在上市公司的并購中相當少見,或許華塑控股看中的更多是優(yōu)分期身上的正宗互聯(lián)網金融的概念吧,但不知證監(jiān)會對此怎么看。
平臺資金成本與貸款利率
如今37%的校園分期平臺的資金來源為P2P平臺,通過轉讓債權和自有資金擔保從P2P平臺處融資。而另外67%為通過自有平臺融資或者自有資金提供貸款。一般校園分期平臺從P2P處拿到的資金成本為11%左右,而放款利率則相差巨大。
筆者將三家平臺以及“京東白條”和“螞蟻花唄”的普遍利率情況進行了對比,而出借利率以iPhone 6s 16G在京東上的售價4599作參照,出借利率包含商品利率以及費率,首付為0,還款周期為24期(月)。具體看表3。
可見校園分期平臺提供的利率比普通電商平臺提供的利率要高出一個層次。粗粗看來,校園分期平臺的利潤空間如今不是太高,以平臺平均利率16.80%-11%=5.8%,可見平臺平均的“息差”大致在6%左右。
對于分期平臺的成本端,值得一提的是,“分期樂”在2016年初發(fā)行了ABS(資產證券化融資),優(yōu)先級證券發(fā)行利率為5.05%,是分期平臺中首個發(fā)行ABS的平臺。而“趣分期”部分則是通過“金蛋理財”進行融資,利率在10%左右?!皟?yōu)分期”的資金來源并未對外公布。
校園分期行業(yè)前景幾何?
據教育部統(tǒng)計,我國2015年在校大學生接近2700萬人,按照滲透率50%-80%、每人一年分期消費4000元計算,校園分期市場的規(guī)模可達500億-800億之間?,F(xiàn)今該市場的規(guī)模在300億左右,滲透率約為30%。蛋糕夠大,想要的人也不少。
從違約率的角度看,在美國,大學生的違約率最低,因為在校期間不需要清償債務,但未來的工作能給其提供穩(wěn)定的現(xiàn)金流以償還借款,因此違約率較低。而如今國內的大學生分期平臺的服務對象僅為在校大學生,并且畢業(yè)前就被要求還清債務,這擺明了就是瞄準了大學生父母作為債務擔保人。出于愛子之心,使得中國大學生違約率相對較低。同樣的低違約率背后卻有著本質的差別。這樣的機制又使得校園分期每年都因大學生畢業(yè)導致客戶流失,如何守住這些用戶,使得前期投入的成本產生更多的回報,是每個平臺都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把錢借給無收入的大學生透支消費,涉及的消費品又常常要價不菲,這本身就是一種“次級貸款”。盡管金額不會像房貸那樣龐大而禍及整個社會金融體系,卻也助長了大學生攀比購物、透支消費的習慣,破壞了識別風險,合理負債的金融意識。分期平臺本身也沒有實現(xiàn)盈利,有的只是不斷吹大的估值泡沫。這樣的金融模式創(chuàng)新,讓股民買單,還是慎重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