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婷
大元,當年這個來自草原的蒙古民族認為,宗教嘛,就是要與上天取得聯(lián)系,獲得力量,而不同宗教采用的方法不同而已,所以大元對各種宗教一視同仁。元時,伊斯蘭教在中國雖趕不上儒釋道的影響力,不過規(guī)模也算空前了。
往來如梭
泉州與穆斯林情根深種,保留下來許多伊斯蘭教石刻,現(xiàn)存穆斯林在中國創(chuàng)建的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清凈寺也在泉州。寧波中國港口博物館藏有一件伊斯蘭教墓棺底座,據(jù)推測,就是阿拉伯商人浮海而來,定居泉州,最后葬于此地的遺物。
阿拉伯商人來經(jīng)商,走的就是海路:從波斯灣出發(fā),沿著阿拉伯海北岸行至印度西海岸,繞過印度南端,橫跨孟加拉海,穿過馬六甲海峽,途經(jīng)東南亞國家,來到泉州。這只是海絲的其中一小段。走這條航線往返大約需要兩年,即使耗時這么長也沒見這條航線沒落下去,反而越走越繁華,泉州港也迅速崛起了。
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在他的游記里介紹泉州(元時稱刺桐,因全城滿是刺桐樹得名)時,稱贊泉州城“宏偉秀麗”、泉州港“以船舶往來如梭而出名”、“大批商人云集這里,貨物堆積如山”。大批中國產(chǎn)的龍泉窯、德化窯、南安窯瓷器因價廉物美由泉州港遠銷57個國家和地區(qū),各國的商舶滿載香料、藥材、珠寶等貨物云集泉州港。泉州貨物吞吐量全國第一,海外航線遍布全球,是元代名副其實的第一大對外貿易港口。
可以和泉州港相提并論的國際大港分別是寧波港(元時稱慶元)和廣州港。寧波港主要和日本往來。和其他兩個港口相比,寧波離日本最近,七八天就能到日本的福岡(元時稱博多)。寧波與日本的貿易屬于出口一邊倒,而且是日本“上桿子”地要求和中國貿易,主要是銅錢、經(jīng)卷、瓷器等貨物輸往日本,銷量也很大。廣州港是中國重要的造船基地。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在游記中描述,印度和中國之間來往的海船有四層高,可以裝下一千人,而這種海船就是廣州制造的。
重商主義
元代,藉由海上絲綢之路與外界往來的海外貿易如此盛行,那么元政府在其中的立場如何?又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
細數(shù)中國歷代,元朝政府所表現(xiàn)出來的重商精神是絕無僅有的。忽必烈和他的后繼者既支持商業(yè)活動,對商人也沒什么偏見,提倡的是重商主義的價值觀。深究原因非常好理解,早年馳騁草原的蒙古族,手工業(yè)十分落后,他們習慣于通過交換獲得日常生活和戰(zhàn)爭的必需品。漸漸地,逐利的本性顯露出來了,必需品的交換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對財富的狂熱追求也讓陸上絲路更加紅火。1276年,元滅南宋,外族首次統(tǒng)治整個中國,東南沿海盡歸大元。自從最富庶的出??谝字骱?,這些港口的海外貿易數(shù)據(jù)都入了大元的統(tǒng)計,大元可謂初嘗甜頭。來自世界各地的奇珍異寶豐富了大元皇帝的奢侈生活,商業(yè)厚利充實了大元的國庫,元朝政府賺得是金滿缽盆,對于商貿尤其是海外貿易更表現(xiàn)出空前的熱情和重視。
因此,官方制度層面,值得一提的是市舶制度和官本船制度。
市舶制度是元代官方管理海外貿易的基本制度。它不是元代的首創(chuàng),卻也有自己的特色。宋代時,各通商口岸就設立了市舶機構,還形成了一整套較為完備的市舶制度,負責管理進出口船舶、向海商征收商稅、對市舶官員和商人建立獎懲機制。元朝的理財大臣們想通過船貨和貿易的稅收來充實國庫,于是沿宋代舊制,在多處設立市舶司。市舶司地點屢次變更,到1322年,泉州、寧波、廣州三處市舶司才算穩(wěn)定下來。元代還制定了一部《市舶則法》,無論官吏、僧人道長,都可以從事海外貿易。舶商及水手也不用服雜役,這是鼓勵海外貿易的硬性措施。南宋降將蒲壽庚很擅長招徠外商,忽必烈賞識他,讓他繼續(xù)主持市舶司。還有大將董文炳解下金虎符給蒲壽庚以示嘉獎,忽必烈得知后,對董文炳不但不加責備,還另賜他金虎符,元朝皇帝對市舶司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官本船,顧名思義,“本”是官家的,像元朝廷這樣赤裸裸地追逐利益也是不多見的。此前,宋朝廷靠市舶抽分(收稅)、坐等海外貢品的方式獲取的微利有如隔空搔癢,遠遠不能滿足元朝廷的胃口。于是政府官本造船,既出船又出本,召集舶商出海從事貿易,負責具體經(jīng)營,回來后利潤七三開,官七商三。政府如此直接或間接地插足海外貿易經(jīng)營,是官本船制度最值得玩味的地方。
政府出錢出船、商人出汗出力的貿易組合,既可裕國,又不損民,大家喜聞樂見。1289年,光江淮行省的市舶稅就有珍珠四百斤,黃金三千四百兩,以此推斷,全國市舶稅可就是個大數(shù)目了,因此政府海外貿易的利潤自然也是非常豐厚的。出行的商人不需要付出成本,憑借經(jīng)驗和勞動就能獲利甚豐。嘉定商人楊樞率官本船兩次到波斯灣,換回豹子、白馬、黑犬、琥珀等奇珍異獸,進獻朝廷,因為干得不錯被朝廷樹為典型,封了海運千戶的官,還受了皇帝的接見,可謂名利雙收。而至于官本船法沒有讓有資本的富商在海外貿易中分一杯羹,遭到他們的強烈抵制,最后遇到更多的阻礙而被迫廢止,這就是后來的事了。
態(tài)度開放
海外貿易有如此豐厚的高額利潤,可元朝廷說禁也就給禁了。中國海禁還真不是明清的專利,真正的鼻祖是元。元朝的海禁時禁時弛,從1292到1294年,從1303到1308年,從1311到1314年,從1320到1322年,共有四次。說起來,海禁和官本船制度還有因果關系。海外貿易的誘惑促使許多豪商私自下海,和政府來爭飯碗,元朝廷當然不干了,用禁令來限制私商下海,禁得狠了,就發(fā)展成大規(guī)模的海禁。只是這種海禁是禁民不禁官,官本船還是允許下海的,禁內不禁外,外商來華貿易還是大大歡迎的。
元代海禁和明清海禁也有本質區(qū)別。元海禁是為了給自己制定的政策查漏補缺,保證政府獲得更高的利益,純屬自己和自己較勁。這與明清時期有外患威脅自身安全,退而求其次閉關鎖國而海禁是大大的不同??梢悦鞔_的是,海禁不僅沒有影響元朝對外開放的態(tài)度,也沒有對元代海外貿易產(chǎn)生實質性的影響。
對于管理海外貿易,元朝統(tǒng)治者是嘔心瀝血,在參考前朝的基礎上,逐漸摸索出自己的一套,也算是經(jīng)營有道。當時的蒙古人骨子里雖然仍然保留著草原民族的野性,但他們奉行的是,無論何時何地,只要能為蒙古利益服務就全盤接受的蒙古中心原則。因此,元政府會這么重視和大力提倡海外貿易。元代海上絲綢之路沒有在外族統(tǒng)治中國的時代攔腰斬斷,而是繼續(xù)向前在南宋的基礎上有了更大的發(fā)展,又是在可理解的范圍之內了。而基于這樣的事實,在元代,認同天命賦予蒙古大汗的漢人還是占據(jù)了大多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