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馬登的寺廟

2016-12-26 11:59李麗琴
大理文化 2016年5期

李麗琴

寺廟,是馬登鎮(zhèn)宗教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天臺寺、雙龍寺、覺民庵和分江神廟屬馬登四大寺廟,分別供著本主、觀音、玉皇、釋迦牟尼、孔子等塑像。小的山神土地廟則每個村里有一個或幾個,逢初一十五日或歲末年初,人們就燒香祭拜,祈愿安康順利、出行大吉。

天臺寺

1

第一次去天臺寺,是1984年的春天,我初一時的一次春游。

我們舉著五星紅旗,抬著大鐵鍋、大盆大碗,背著油鹽蔬菜……浩浩蕩蕩地從劍川二中(今馬登中學(xué))向天臺寺走去。

從二中的操場看著天臺峰,能看到峰頂天臺寺院的檐角,能看到寺院左下角的“石月亮”,能看清上山的路呈“之”字形,但走到天臺峰,卻是一段不短的距離。

先要路過會文村,從村中走過的時候,很多老人在門口觀望,原以為是他們很少見到這種大規(guī)模的陣勢,直到每走一截就有老人上前來跟我們交代一些事情才知道不是,他們叮囑我們千萬不能把肉食抬上山,也不能用肉食祭拜天臺寺,說天臺寺的神仙是食素的,只能用茶水素食拜祭。走過會文村,還要路過一個寨上村,同樣地這個村的老人也在門口觀望。也說著和會文村的老人們同樣的話,還有一個大爺說要帶我們上天臺寺,這樣,老師們便慎重起來,到天臺峰腳就讓我們把鍋碗油鹽放下,在河邊搭石灶,洗菜。安頓下來后由一些不想上天臺峰的人留下來煮飯煮肉,我們則跟著老人和老師們走向天臺峰。

上天臺峰的路很陡峭,人從山腳往上看,帽子就從后背滑下,就算不想說話嘴巴也會不由自主張開。天臺峰下半山腰生長著松樹,紫色碎花杜鵑一叢一叢地開著.色彩和青翠的松樹成了鮮明的對比。頭一次上天臺山,我們極其興奮,不走那條被人走多了的路,雀躍著奔向那些紫色碎花杜鵑叢,摘下一朵又一朵,拿到鼻子跟前深深吸聞,然后把花蕊一根一根拿出來。再把花瓣放到嘴里吃了。直到班主任讓男生過來對我們說不好好走就讓我們回去做飯,我們才跟上他們。

在“之”字形的路上沒走多久,我們就氣喘吁吁了,走一段就停下來,把氣喘順了再繼續(xù)走,不知道停了多少次才走到“石月亮”跟前。

“石月亮”是一塊石壁。一塊青灰色的石壁在櫟木間極其平常,年復(fù)一年被涂上石灰,遠遠望著,就如中秋月一般明亮,映照著馬登人悠遠的情思。

天臺寺在山頂峰,寺左側(cè)為懸崖峭壁,我們站在寺門口,看著全貌展現(xiàn)在眼前的蘭州(上蘭和馬登)壩子,心潮澎湃。那時我們沒有記住寺院里的神佛,而是知道了什么是登高望遠,什么是高瞻遠矚。

2

后來陸續(xù)幾次上過天臺寺,思想都沒有第一次的單純,都捎帶著些目的和愿望。比較難忘的一次是仲秋。母親多病,有一年秋天身體極為虛弱,便請一個神婆幫她看香,神婆對她說要去天臺寺給觀音老母敬花祈福,我們便在某一天跟著神婆上了天臺寺。我擔(dān)心母親走不了那山路,但神婆說觀音會牽母親的手上山,給她力量。于是我們就背著干果、鮮果、素菜等所需物品上山了,走走停停,母親真的就走到了天臺寺。寺院沒水,我就到左下側(cè)的山泉中挑了水回來。

照著神婆的指示,我們用金銀紙疊了金銀元寶。把要敬獻的花和祭品一一放到千手觀音面前的香案上,點上香,跪下來聆聽神婆的吟唱。忘了最先附上神婆身體的是哪位神仙,只記得最后是我沒有見過面的早逝姑姑,她說她修行得好,在某一個村的本主跟前打理燈油。母親和姨媽不斷磕頭,不時唯唯諾諾地應(yīng)承神仙的叮囑,好像她們真的看到了神仙和姑姑,我看著那個熟悉的,說著神仙的話的神婆,不知所以。只有不停地跟著母親磕頭,記得神婆最后說的話是母親從此會好起來。

回來后母親不再像以前一樣總擔(dān)心得了什么病,而是老想著她很快就好了,這樣她的身體就好了起來,真的像是得到了天臺寺觀音給予的力量。

3

從2009年的春節(jié)后,我有幾年沒有上天臺寺。之前連續(xù)幾年的大年初一都要步行從馬登壩子的東山腳走到西山腳,再一步一步走上天臺寺。之所以年年都去,除了想一覽不斷發(fā)展變化的馬登壩子全貌,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我在什么地方看到過,千手觀音是屬鼠人的本命佛,于是我在這個一年中極其自由的日子里上天臺寺.去拜祭我的本命佛。

這個日子上天臺寺的人真不少,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整條路上不斷有人上下,寺門口燒著一堆大火,水壺里開了的水呲呲作響,烤火的都是在寺院里待了一會的人,剛上山的人還在擦汗,喝一杯開水倒是十分熨帖的事情。不大的寺院被蜂擁而至的人擠得更小。觀音閣前的木刻長聯(lián)也被人遮住,人們擠不到神佛面前磕頭,就把背簍里的物品拿出來,在院子里遠遠地磕頭祭拜,然后出門,掏出一些錢給記掛功德的人。再把兒女父母的名字寫上去。

在千手觀音面前,我虔誠地跪了下來。當(dāng)生活經(jīng)歷如電影畫面一樣在眼前滾動播放時,我看到我有很多事情沒有做妥當(dāng),有很多言行也不規(guī)范,敬請觀音原諒的同時,我默默許下了新的愿望,并向本命佛保證,一定努力去實現(xiàn)愿望。

天臺寺的后一個峰頭上有一座小廟,從這個峰頭到那個峰頭的路逼仄險峻,有不少的石頭石樁,下雪的年份,周圍的山頭都是厚厚的白雪,人們小心翼翼地抓著路邊的枝條,從這個峰頭下來,再慢慢抓著枝條爬到那個山頭,在至高之神跟前燒香、跪拜,說些村子里的奇情怪事,再說些自省自律的話,然后下山,在山下的草坪上載歌載舞一陣,再散了各自回自己的村子。

了解建寺年代的時候看到了正在修訂的志書,天臺寺始建于清光緒年間,1882年,雞足山的明光和尚云游到蘭州壩子(今馬登)后在文筆山腰的雙龍寺住下,在北面山坡散步經(jīng)??吹綄γ嬖旗F中露出的俊美山峰,便萌生了在峰頂建寺院的想法,明光和尚和山麓寨上村老人登峰后看到林木蔥郁,花竹遍野,云山霧海,如人仙境,便決心在此建寺。經(jīng)過四年的募化功德籌集資金和寨上、塔登、江澗、中元幾個自然村民兩年的投工投勞,建起了觀音閣以及面廂房,并取名天臺寺。寺里塑有千手觀音、十八羅漢以及各種佛像,1963年,天臺峰火災(zāi)寺院全被燒毀。1982年,以石花坪村段祖生為首的仁善之士發(fā)動幾個村重修,恢復(fù)古寺原貌,會文村張文先生為重建的天臺寺親筆題寫兩副對聯(lián),即“天下豐收時年全靠柳枝灑甘露,臺上太平景象同沾蓮座降慈云”和“天高地迥何處去尋菩提樹,臺明幾凈此間即是紫竹林”。

此后,天臺寺香火旺盛,每年二、六、九三個月的觀音盛會,大年初一和中秋佳節(jié),除了幾個村莊的會友上山誦經(jīng)做會,還有大量的善士香客上山禮拜,觀光祈福。

雙龍寺

2013年10月2日去雙龍寺。很大程度就是為了完善記憶。我記得寺前的大香柏下有一塊大理石碑,上面刻有雙龍寺原名文筆寺等字樣,但掃遍記憶。也沒有找到答案。

雙龍寺在天臺峰左邊的文筆山腰。從壩子里看上去,已經(jīng)不像十多年前那樣能看到房檐屋角和上山那條“之”字形的路了,只有那些古柏,依舊保持著高挺墨綠的形色,讓人在秋意未見的山中很快能判斷出寺院的位置。

賣香燭的老人是下坡頭村的.他說九月初寺里做朝斗大會,我才知道以前對雙龍寺的了解確實少了些。1984年和同學(xué)上去游玩,看到寺門口有一座牌坊,一排高聳入云的香柏,寺旁邊有兩條“龍”(兩潭清水),寺里有一些神佛,有一座不讓女人上去的閣樓。1990年帶學(xué)生上雙龍寺春游,多了那塊大理石碑,卻沒有一字一句去看一遍。后來陸續(xù)知道農(nóng)歷四月八寺里做太子會,春節(jié)和平常也有大量的游客和信眾上山觀光祈福,卻不知雙龍寺也做朝斗會。

走過下坡頭和上坡頭兩個村便到了文筆山,時隔十多年,沒能像以前一樣隨處可見唱山歌和放牧的人,路被風(fēng)雨洗涮出一條條溝壑,卻被大量的腳印走得更明更白。虔誠的心不畏艱辛。

最先見到的依然是古柏,在半山腰盎然挺拔,在樹陰下小憩,親切感油然而生。牌坊為凌云坊,民國壬午年黃鐘月立,正面刻有“鳳舞龍飛”、“文峰毓秀”等字,背面除了“佛自西來”比較醒目,“水光山色”、“北斗文光”等字已很模糊。

大概是明光和尚住過以后就沒有來過久住的人,寺門用一紅布條扎起,左右兩邊塑有把門將軍像,門庭有很多羊糞蛋,應(yīng)該是放養(yǎng)的羊群晚上來此夜宿留下來的,解開紅布條進去,見兩株茂盛的海棠,上面開著一些花朵,還有一些花蕾。寺院里無比寂靜,不見一只松鼠,不知名的大葉植物在院子里自由生長,盛開的小花朵色彩花型都有點像蓮花。打開門,把香燭和金銀紙放到佛祖面前,依次在佛祖、菩薩、十八羅漢前磕過頭。玉皇閣在后院,有女人不能進去瞻仰之說,我就在門前磕頭禮拜。

大理石碑已經(jīng)鑲嵌在大雄寶殿前庭石階旁,經(jīng)過十幾年的風(fēng)吹雨打,有些字要很仔細才能辨認(rèn)清楚。這回我一字一句讀了一遍,再用相機把內(nèi)容拍下來?;貋碚?,內(nèi)容如是:馬登西山從前有一進三院古寺一所,別號雙龍寺,自明朝建立到現(xiàn)在,已有數(shù)百年之歷史,鄰封各縣人士,莫不知其風(fēng)景如畫,處處聞名,為金蘭第一名勝古跡,其地勢雄偉,風(fēng)景獨好,山高而秀雅,水深而澄清,地廣而平坦,林大而茂盛,猿鶴相親,松篁交翠。寺外古木映西東,風(fēng)平不異菩提樹,門前雙潭排南北,浪靜何殊明鏡臺,潭水分流南北,其下田畝皆能受益,龍?zhí)吨車八聝?nèi)之花卉有百余種,如石崇金谷,四時長開不謝,濃香撲鼻,到此一游,令人心曠神怡,如入仙境,賞玩忘歸。上有玉皇閣,居高臨下。有大鵬展翅之形,龍飛鳳舞之狀,中有四面出閣大殿一間,極其巍峨,內(nèi)塑丈余釋迦牟尼佛,十八羅漢,許多菩薩,遙望金光閃閃,鮮艷奪目。兩邊香山、銅鑄小佛不計其數(shù),有唐僧取經(jīng)之事跡,南一間有觀音菩薩,金裝銀飾,大殿石砌天子臺,石匠雕有春夏秋冬,松竹梅蘭,工程相當(dāng)藝術(shù),大門外石牌坊有二丈多高,雄偉壯麗,旁邊還有二人合抱古柏蒼松一百余株,沖霄凌云,仰視帽落,一到寺門,真如一幅天然宏圖,每逢佳節(jié)盛會,來往游覽之人在松蔭樹下扶老攜幼,前呼后應(yīng),絡(luò)繹不絕,或有賞玩風(fēng)景,或有吟詩作對,題壁佳章。每年朝斗大會,人山人海,非常熱鬧。因坍塌三十余處,無力修補,成為荒山,目不忍睹,是以段老先生祖生之幾代好善,白天臺寺建立后,又來文筆寺捐獻80余元,為首提倡,不辭勞苦,晝夜奔走,廢寢忘食,發(fā)動上、下坡頭和會文三個自然村會友重新修建。而會友等文心協(xié)力,極力擁護,而張文先生欣然把風(fēng)景文物古跡寫出成本,發(fā)動會友四處募捐功德,各界人士無不歡迎,傾囊贊助,集腋成裘,把玉皇閣、大殿觀音房恢復(fù)原狀,再把未完成之部分繼續(xù)興修,茲現(xiàn)在風(fēng)景刻碑紀(jì)念,永垂不朽。一九八五年二月吉日張文敬撰并書。

出門搜尋兩潭,左邊樹木蔥郁,至潭邊小道被豐茂的植物掩映遮擋,小心翼翼才走到潭邊,潭水清澈,潭底的落葉清晰可見,一些帶著人氣的炷香虔誠地在潭邊插著,抬頭,眼光從頭頂照耀下來,減去了一些冷森的感覺。同行的段老師沒有跟過來,后來知道他在快到寺院的時候看到一條蛇。直覺應(yīng)是雙龍之一。

右邊的潭水一直供人飲用,路上掉滿了古柏葉,成一條朱紅的小道,幽靜美觀。潭邊的樹上掛著一串串還沒有成熟的五味子。一棵較大的樹上纏滿了寄生植物,長著長著就長為了一體,上面的枝條形狀不一,盤橫交錯,看上去就是一棵怪樹。

古柏一直保持它們的挺拔翠綠,我們從進寺到離寺,一直很寂靜,兩天后就不一樣了,大量的善信之士將走上山來,打掃,燒香,拜佛,進行一年一度的朝斗大會。到時,鑼鼓聲,木魚聲,誦經(jīng)聲,會穿透每一片林木。

覺民庵

不見房檐屋角,從對面的山坡看到秀佛山腹地的那幾排古柏,就知道樹蔭下即是馬登聞名遐邇的佛教圣地覺民庵。

一棵銀杏,遠遠地站在門口舒展筋骨。25米的高度,306厘米的胸徑,16x17米的冠幅,是白石江這片土地900多年滋養(yǎng)的結(jié)果。肉眼看不到生長的力量,但為了保護銀杏根底而鑲砌的石壇,已經(jīng)裂開了幾道口子。當(dāng)年白石江先輩們?yōu)榱伺d建寺院持缽去滇西南募化善緣,跟騰沖某寺一長老道明來意后獲贈銀杏,我想長老在天有靈,一定知道他當(dāng)年饋贈的銀杏已長成參天古樹,比《云南古木名樹》上記載的兩棵銀杏更高,更粗,年代要久300年。

大門門楣掛有刻著“覺民庵”三大字的木匾,兩邊除了木刻趙藩撰聯(lián):“始日覺林修日覺民喚回大夢為大覺,一而空仁二而空我三澈非色亦日空?!边€有“隆重辦盛會期國泰民安,誠信朝上圣冀風(fēng)調(diào)雨順”、“朝北斗迎形式振興中華,九曜會慶豐收國富民強”等剛貼上的紅紙聯(lián)。明天是九月初一,庵里朝斗大會的準(zhǔn)備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

院里翠竹青青,戲臺對面是一個草坡,一個新的彩繪長廊,是前兩次來沒有見過的,受友人振洪之邀,領(lǐng)我們?nèi)サ臈罡zQ老先生說,那是兩年前集捐資募化籌集資金新建而成的,草坡原來建有二殿(四圣宮),“文化大革命”毀于一旦后至今未重建,后來振洪說,新建長廊有楊福鶴老先生自己的捐資兩萬余元。

觀音閣院里的四方水泥桌上有幾大盤貢品,有炷香,有干水果,有面條、紅糖,還有一大背簍鮮艷奪目的紙扎花,觀音閣的墻壁上貼滿紙經(jīng)幡,一些老人正在佛像前寫著幡巾,他們說,到了傍晚就一切就緒。

我依次瞻仰禮拜了觀音閣、大雄寶殿,玉皇閣和斗姆閣的觀音、釋迦牟尼、十八羅漢、玉帝、地藏王等神佛,為那精湛的泥塑手藝驚嘆不已。楊福鶴老先生說,這些神佛像均出自白石江已故的民間藝術(shù)師徐國珍老人之手。據(jù)我所知,徐國珍老人泥塑手藝極其高超,除了馬登各大小寺廟,云南很多地方的泥塑佛像都出自他之手。在觀音閣和玉皇閣前,我欣喜地看到院里有一些紫薇和小銀杏樹,楊先生說,它們和門口的大銀杏樹一樣,都是覺民庵的活寶。很多地方的人慕名前來觀賞并要出高價購買,白石江人都不答應(yīng)。

有鐘聲傳來,說形象一點,那聲音是鈴聲,“?!?dāng)——叮——當(dāng)——”悠揚清脆。不過振洪說那是鐘聲,是玉皇閣飛檐下的風(fēng)鐘發(fā)出來的,細看,八角飛檐懸有八座外面染成紅色的小型風(fēng)鐘,振洪說,風(fēng)大的時候鐘聲響徹云霄,白石江人即便有天大的事情,聽到這種鐘聲便覺心神安寧。

以前我們來時在旁邊照相的古柏依然,玉皇閣階前的六角形水池依然,只是周圍的菖蒲已不見。院里有一些石碑,上面依稀有覺民庵原稱覺林寺的記錄,不過很多文字已模糊不清,振洪也說不出個所以然,楊福鶴老先生告訴我們,白石江原屬蘭坪縣。他把我們帶到門前,給我們講解右墻壁上寫著的《覺民庵原景憶》一文。文中記載,覺民庵原稱覺林寺,興建于明朝萬歷年間(公元1573年之前),迄今四百多年之史,前人觀其地形山容似彌勒肚認(rèn)為是自然佛地而建之,寺北建有玄天閣,勢接云穹,俯瞰石江,埂坦玉帶,虎踞龍盤鎮(zhèn)山川,閣云四周,翠柏蒼松,仙天畫境。寺南奇石砣巖,雅光可觀。原庵塑有釋迦牟尼佛、阿難、伽葉之像。頂壁兩旁朱彩三皇,公元1573年前一番僧在山脈之間先建一平房,后到1573年間番僧與白石江九村眾老者建高殿和塑像,到1930-1932年間添塑十八羅漢。該庵所建宮殿年限不同,玉皇閣于1916年重修。房數(shù)共計五臺六院十八廂,皆龍鳳樓,雕藝精巧,一度為詩人邀游勝地,庵內(nèi)有很多游者墨跡,1943年蘭坪縣縣長黃守義巡視到此題詩,劍川著名學(xué)者趙藩幾次題聯(lián),永勝縣一位游者也曾題詩題聯(lián),恨惜殘?zhí)o遺。

“勞動創(chuàng)造了藝術(shù)的精神,是值得后來人敬佩和學(xué)習(xí)的,白石江九村,眾志成城,出資出力,集腋成裘,又于公元1979年重建觀音寺,到公元1986年重建大佛殿,于1989年塑像竣工。覺民庵重建中,已人盡其才,物盡其源,但為了崇精神文明,用勞動和智慧創(chuàng)造一個優(yōu)美恬靜的游覽勝地,大家用在所不惜,文物是民族的縮影,庵上一草一木,會更加展現(xiàn)我們文獻名邦的風(fēng)采!”

聽楊福鶴老先生這么說。我對覺民庵的認(rèn)識又多了一層,一種民族精神在我眼前閃閃發(fā)光。

分江神廟

分江神廟位于馬登鎮(zhèn)東一公里處,元、明火葬墓群后坡,也在丈夫家斜對面的山崗上。從廟里升起的炊煙和傳出來的鑼鼓聲和鞭炮聲,能大致判斷出哪一天媽媽會在廟里做集體廟會,哪一天是百姓在做法事。通常,有誦經(jīng)聲的時候是前者,有稀疏的鑼鼓聲和鞭炮聲時是后者。那一年四季從不間斷的炊煙和廟里傳出來的鑼鼓鞭炮聲告訴我們,分江神廟享有最旺的香火。

馬登人有年初要去寺廟祭祀的信仰和習(xí)慣,把心事和心愿交付給神佛,開始新一年的勞作時就多了份底氣和希冀。離得很近的后甸村更是別出心裁,家家戶戶在大年三十用托盆托著公雞豬頭等祭物先去祭拜廟里的各路神佛,然后再托回家祭天地祖先。

說是分江神廟,但在不小的大殿里會看到本主、觀音等諸多的神佛像和山神土地,事實上,馬登很多的寺廟里都有這些神佛塑像。每年的大年初三開始,寺廟所屬的向善村會首們便在廟里做廟會。除了大年三十就先祭拜的后甸村,各個村莊的人們也從這天開始帶著柴禾、鍋碗瓢盆、公雞、火腿、米干等葷素祭物拖家?guī)Э谌ゼ漓肫砀?,寺廟里的幾間廂房坐不下幾家人。大家就到寺外的草坪或玉米地里生火煮肉。每年這樣的情況要持續(xù)五六天,遠遠看著,黑壓壓一片,如馬蜂窩一樣。

馬登人對神佛的信仰是根深蒂固的,對本主的祭祀,幾乎貫穿于人們的整個生產(chǎn)生活和社會活動中。歲末年頭,四時八節(jié),紅白喜事,生兒育女都要去分江神廟進行祭祀:服役、出門做手藝或經(jīng)商,出發(fā)前也要到本主廟祭拜:買了汽車、拖拉機或大的牲口,要去祭祀:男子到了三十六歲本命年,也要去掛個匾幅,祈求本主保佑安康順利、六畜興旺。

分江神廟沒有給人卜卦算字的僧人,沒人能從這里知曉自己的前身后世。有些人在生了病醫(yī)院看不明確的疑難雜癥時,就去分江神廟磕個頭,祭拜一下,向神恭恭敬敬奉獻上自己的誠心摯意,再從墻縫里喊一只“魂兒”(小蜘蛛)放到身上,思想問題得到解決后心不慌了氣不短了睡眠也好了。

以前經(jīng)??吹接幸粋€老人住在廟里打理香火,但不通佛法,算不上佛家說的住持,人們稱他為“廟子”,老人的任務(wù)是打掃衛(wèi)生,每天給神佛上香。來分江神廟祭祀的人都要殺一只公雞,生火煮飯,祭拜完畢后還要把那些祭品吃完。人們會邀請他一同吃飯,然后給他一些香火錢。他得在人們走后讓所有的火熄滅,把廟里廟外的走廊通道打掃干凈。對此人們有一句話:當(dāng)廟子也要掃雞毛。比喻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勉勵自己或他人要勤奮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