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果
今年10月17日,我國迎來第三個扶貧日。國務院扶貧辦新聞發(fā)言人、政策法規(guī)司司長蘇國霞在扶貧日活動安排新聞發(fā)布會上指出,目前全國有多地患上了“脫貧急躁癥”。
“脫貧急躁癥”病根何在?要知道,當前的脫貧攻堅戰(zhàn)面臨著時間緊、任務重、形勢嚴峻的多重挑戰(zhàn),最需要扶貧干部和相關負責同志有耐心、有恒心、能細心,形勢越是嚴峻,越需保持冷靜。如果操之過急,只會橫生枝節(jié),甚至可能適得其反。
全面脫貧攻堅戰(zhàn)打響以來,總體上看,大部分地方都能穩(wěn)扎穩(wěn)打地推進落實各項扶貧措施。然而還是有一些地方存在作風飄浮、弄虛作假、欺上瞞下的行為。為了實現(xiàn)快速脫貧,一味通過資金補貼等兜底式的幫扶實現(xiàn)“數字脫貧”,方法簡單,目光短淺。這樣的脫貧只是暫時的,特別是對于那些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而言,不但不能扶起脫貧志向、脫貧技能,還可能讓其滋生“等靠要”的惰性思想,一旦取消資金補貼,又將返貧。
“脫貧急躁癥”緣于扭曲的政績觀。一些領導干部的政績觀扭曲,為樹立政績,采取了貪大求快的脫貧方式。什么見效快,就采取什么方式。“兜底”只能滿足貧困群眾的基本需求,要真正脫貧,政府幫助、引導很重要,但關鍵還得靠貧困群眾自己。一方面,要幫助貧困群眾培養(yǎng)起脫貧致富的技能,實現(xiàn)“授人以漁”;另一方面,要通過政策、資金扶持、獎勵及輿論宣傳教育,激發(fā)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志氣,才能從根本上消滅貧困。
四川黨的建設·城市版201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