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
紙牌
撲克牌是我們從小玩到大的玩具,可以一個人玩,四個人,甚至十個人一起玩。紙牌的設(shè)計可還有新的創(chuàng)意?當(dāng)然,賭場用的,那不是玩的,無須新意,也抗拒新意。我恰巧遇見了一副比較特別的撲克牌,同樣是五十二張,另加兩張Joker,同樣是由A數(shù)到J、Q、K,同樣是葵扇、紅心、梅花和鉆石。哪有不同呢?原來每張印上了別致的圖畫。我記得見過《紅樓夢》人物、《水滸傳》人物,好像也有人把要追捕的目標(biāo),印在牌上,讓獵手知道價錢,那可也不是玩的。我買到的是印上我國青銅器的紙牌。青銅器相當(dāng)古怪,模樣古怪,名字更古怪,因為古,所以怪,把不夠古的字典也考倒了。有時知道意思,卻不會讀音。我們對新潮的東西,反而見怪不怪。面對五十四件古怪的青銅器,這下可好了,讓我重新學(xué)習(xí)辨認(rèn),學(xué)習(xí)就是游戲,至少夠玩一天。
把紙牌攤開,得先分門別類。這里沒有武器,也沒有農(nóng)具,范圍縮小了些。先找到的是煮食的用具,民以食為天,既要祭天地和祖先,又得大宴群臣,食具最重要。食物得煮熟,用什么來煮?一是鼎,一是鑊,“有足為鼎,無足為鑊”。青銅器中的鼎出土很多,鑊則較少露面。就抽一只鼎出來,鼎有方有圓,都有立耳,方鼎四足,圓鼎三足。雖說是用鼎煮肉,其實多數(shù)是用鑊煮好了再放在鼎中。第二件煮食的用具是鬲(音立),像穿了條肥胖的褲子,面積寬闊,受熱的范圍也大。第三件烹具名瓶(音演),功能不是煮而是蒸,模樣也是二合一,下層煮水,熱氣上升,蒸熟上層的食物,是個蒸鍋。
炊器主要是三件,煮好了菜要用大碗盛載,主角是簋(音軌),起先是碗形,后來多了兩只耳朵。一頓飯的菜,都可用簋上桌,所以有“九大簋”之稱。飯桌上還有一件食具叫豆,放酸菜、肉醬之類。身體圓圓,金雞獨立。
古人有肴豈能無酒。酒杯有多種,主角是爵,圓身、三腳。有向前延伸的部分稱為流,酒由流出。飲酒的器具大都和爵相似,體積較大,如角、斝(音假)。但觚(音姑)卻完全不同,像一個闊口花瓶,喝酒用這樣喇叭口似的杯,一定很豪放。酒杯的式樣多,酒壺更加多,都像巨無霸,像卣(音友),腹大口小,有蓋有腳還有提梁。這可見商人周人,多么喜歡喝酒。壺也是中型和大型的容器,除了盛酒,也盛水。最有趣的還有方彝,模樣像一座有屋頂?shù)拿軐嵎孔?。偶方彝是兩個方彝連在一起,這偶方彝,在河南婦好墓出土。至于小型的尤其特別,器中有間隔,把空間分為二室,蓋上有相應(yīng)的兩孔,可以藏毒酒了吧,倘是真正的好酒,酒仙也許并不介意,不過還是不要錯斟。
輪到水器了。四腳有頸沒頭的是什么?是注水器,來賓請洗洗手。侍從走來提著匝(音儀)為你注水;當(dāng)然,會先放一個盤來接水。在青銅器時代,洗臉洗手,是祭祀之前的重要禮儀。匝、盤就是這個場合的接待。更大的盤就成監(jiān),可以當(dāng)鏡子照。還有兩件青銅器要辨認(rèn),七牛聹貝器,是個錢箱喔,內(nèi)藏貝幣,在云南出土。為什么是牛?原來在古滇國,牛多代表富有。這么重的頂蓋,別想偷錢。末一個是鐘,是樂器,是皇家敲擊樂隊里的一員。
縫紉機(jī)
縫紉機(jī),廣東人叫它“衣車”。很奇怪,明明不是車,又不一定用來車衣(縫衣服);但這名字活潑生動,試想想:布匹坐車,一路格格格奔馳成為衣服。我年紀(jì)很小的時候就認(rèn)識衣車,因為母親會給兄長和我做衣裳。衣服大多都是買的,也不記得哪一件才是溫暖牌。不過我翻出小時候的照片,穿的毛線衣,可確定是母親密密縫出來的杰作,包括帽子、外套、襪子,以及整件的連身裙,裙子的花紋還是一層一層的波浪。
真正把衣車當(dāng)作友伴是讀中學(xué)的日子,家中的衣車放在我的睡床邊,另一邊靠近騎樓的矮墻。母親這時候已經(jīng)很少縫衣服了,這衣車成為我不可缺少的桌子。它是古老的內(nèi)藏式衣車,車頭部分不用的時候,可以折下藏在木板下,木板覆蓋在陷洞上,和洞外的木架連接縫臺,就成為桌面,變成我的書桌了。當(dāng)然,書桌底下仍是衣車的兩側(cè)鐵腳和中間的踏板。做功課時,我常常會下意識地踩幾下踏板,好像學(xué)業(yè)上的難題,可以隨著搖搖的旋律迎刃而解。
我在衣車桌上寫了不少小說,好像也是那種舊式的格格格地縫出來的東西。世上哪有不老的衣車呢,新出的衣車,再也不是書桌了,因為內(nèi)藏式的車頭已經(jīng)過時,而腳踏已改為電動,很重的車頭也不必移動。后來搬家,整個單元四百尺,要住五個人,只容得下一張飯桌。飯桌有其他用途時,變則通,我的書桌就是挪進(jìn)廚房的圓折凳。衣車?變成手提式,很不錯,而且萬能,就是不能變成書桌。后來又搬家了,為了縫玩具公仔,以免布屑堵塞機(jī)件,添了一臺便宜的操作機(jī),電動、手提,縫時會亮燈,亮一陣,機(jī)器發(fā)熱,必須暫停。也好,我們彼此都需要休息。
很巧,今年有兩位朋友分別送我玩具衣車。大的一臺有八寸高,兩旁各有兩個正方形抽屜,中間一個橫的長抽屜,可以拉出放雜物。這是腳踏式,面板上放著剪刀、衣服的紙樣書,還有一塊花布,真的花布。另有一樣物品也是真的,因為它是個音樂盒,只要扭動右側(cè)的發(fā)條,可以聽到一段貝多芬的鋼琴獨奏。音樂響的時候,踏板也動,鐵輪會轉(zhuǎn),牽動軸線上下運作,而車頭那邊的線引和花布也一下一下格格起伏,很神俏。金線圈下面望遠(yuǎn)鏡似的裝置是什么呢,是不是燈,縫衣時發(fā)亮,縫一陣發(fā)熱,得暫停?
小衣車高三寸,啡色木制,其他部分黑色,鐵制,雖然細(xì)小,但做出了鍛鐵鏤刻的花紋,光線漏過,十分美麗。它也是四抽屜的格式,板面同樣有剪刀作裝飾,另有線圈和軟尺。大衣車有木紋,小衣車臺板本身是木,不需加紋反而樸實,那是真材實料,方格子棉布當(dāng)然也是真的。使我感到意外的不是車頭部分的彩繪,而是桌面的四方坑紋,說明它是收藏式模型,也就是說,車頭可以滑入方洞中,再放好面板,那不就是書桌了!真是各有各精彩。小衣車的包裝上盒寫著臺灣制造;大衣車可沒有說明,只自稱:優(yōu)雅的禮物、精致的雕塑,諸如此類。
我自己原來也有衣車玩具一件,紅色,一寸高,麻雀更小,倒也似模似樣。
毽子
十歲左右的年紀(jì)時,我住在上海,玩具甚多。室內(nèi)的玩具是畫紙公仔,剪下來,然后依公仔的身體肥瘦高矮畫衣服,有時也畫帽子、鞋子、手套、手袋,全填上顏色,剪下后穿在公仔身上。公仔和衣服的式樣,都模仿圖畫書里的人物:灰姑娘、白雪公主,一律美女,沒有男生,真是女孩子的玩具樣板,從來不知道什么是本土,什么是創(chuàng)新。優(yōu)點是,玩具由自己親手制作,紙張、剪刀、顏色筆,小學(xué)生都有,不用花錢買。
戶外的游戲,不分男女,可以打彈子、打陀螺。我最喜歡的除了跳繩,就是踢毽子,這游戲可以一群人一起玩,也可以獨自玩,只要有一只毽子就行。毽子,文具店總有賣,而且很便宜。不過,當(dāng)年零用錢不多,就自己動手做。我想,即使有錢,玩具最好還是自己參與動手做。
我在十歲時就會做毽子,首先得預(yù)備一些材料。一、厚點的布料一塊,約一方手帕大小。二、銅錢兩枚。三、一支粗羽毛,三至五支雞毛。做法如下:布料上剪下兩塊比銅錢大一點的圓形,其中一塊中開一個鉛筆粗細(xì)的小洞。拿一支粗羽毛剪出二寸長的一段管子,模樣像中空吸管。把管插入厚布的孔洞中,再穿過一枚銅錢的中心(銅錢正中是空的)。把吸管的尾端淺淺割三刀,留下叉形開口,攤開,貼平在另一沒孔錢幣上,最后,加上另一塊底布與上述物體對齊,把四層圓形物料用粗線縫好,當(dāng)然,要縫的只是布。
于是,底層完成。上層是雞毛,三支或五支隨意,雞毛全插入吸管,大功告成。那時代,過年過節(jié),家家宰雞做菜,雞毛極多,要多美麗就有多美麗,粗羽毛可選鴨翅或鵝翅毛。當(dāng)年的銅錢,都是有孔的??吹竭@里,悶了,不好玩,看看圖畫好了。
后來,我來到香港。奇怪,香港的毽子和上海的不一樣。底層竟是一疊厚紙,羽毛也不是柔軟的雞毛,而是硬蹦蹦的鴨翅或鵝翅,如同箭豬,重了些,踢毽子竟像踢足球。
踢毽子是很好的運動,雞毛毽子又非常美麗。毽子飛起來,羽毛輕輕飄動,像花朵,像蝴蝶。踢足球是另一回事。不過,我想巴塞和皇馬爭逐足球多了,何不各派四五人,試試比賽踢毽子?
在香港我也尋找過江南的毽子,有一次在國貨公司見到,很是鮮艷,有白色、紫色、紅色、黃色等。我各買一只,那是上海的制品,還印上奧運的五環(huán)標(biāo)志。不過,制作粗陋了,用上膠料做底布連接翅管,另有兩層是鐵片,共三層算數(shù)。雞毛倒是真的,卻沒有花斑的咖點,放在手上,算是輕巧的。我想過自己做,銅錢可用鐵片,可雞毛哪里找?
維多利亞房子
立體書吸引我的原因,當(dāng)然因為書頁間會開花似的冒出立體的景物來。我買過《愛麗絲夢游仙境》、《芭蕾小鼠上學(xué)記》等等立體書,都不合得扔掉。至于和建筑有關(guān)的,也搜集了一些,如今仍覺得好看。且說“維多利亞房子”吧,其中一冊以展示外觀為主,打開書本,就看見房子的幾幅紅磚外墻。由地面升高至斜坡面的屋頂,還可旋出三支煙囪。三支,因為屋子正面是四方形,背面卻是三角形。
磚墻砌至屋頂,兩層樓高,上加一層斜面閣樓,伸出兩個老虎窗。其他墻體各開正面?zhèn)让嬷贝吧舷赂饕?,窗的樣式普通,由兩塊四四方方大玻璃構(gòu)成,互相升降式,不能推出。大門在墻正中,閉上。窗子鏤空,可見室內(nèi)景物:樓梯、餐廳、浴室、門廳等,得靠電筒尋找。
原來書本的設(shè)計是內(nèi)外兼顧的,充滿創(chuàng)意。打開來時見到的是房子的外貌,轉(zhuǎn)到書背,則呈現(xiàn)室內(nèi)的四個房間:二樓是兩個臥室,都有華麗的雙柱大床(本來是四柱大床,演變成開敞的形式,幃幔也節(jié)省了一半)。房間展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洗臉盆和水瓶,以及更重要的便壺,隱藏在床底,如果是飯廳,就躲在櫥柜里面,可見還沒有真正的廁所。
樓下一邊是客廳,重點是壁爐和桌面可放下的書桌。有吊燈,因為有電。室內(nèi)的窗簾特別厚重華麗,因為工業(yè)革命的影響,紡織業(yè)發(fā)達(dá),精致的布匹充滿商市。另一室是廚房,仍用明火的爐灶,好像還沒有自來水。二樓房問頂上有閣樓,是收納廢物的暗角,堆滿缺輪的嬰兒車、壞了鎖的百寶箱、斷線的弦琴等等。
只有圖畫沒有文字?不,封面嵌進(jìn)一本冊子,記錄了維多利亞的一生,發(fā)生什么歷史事件和社會變遷,那是產(chǎn)生后來蒸汽龐克(Steam punk)的時代,既勇于前沖,卻也留下許多后遺癥,你我也卷入蒸汽的迷霧中。建筑也有性別,維多利亞式的樓房屬于某種女性,全屋花枝招展,軟綿綿的,到處是蕾絲花邊,但灰塵揮不去,人在煙霧中。喜歡這么美麗的樓房嗎?最好不要問我,我其實很害怕這樣過分感性、棉花糖似的空間。
不喜歡維式室內(nèi)布置,是因為維式之前的朝代太出色了,當(dāng)時出現(xiàn)第一流的建筑師,又有才華橫溢的家具設(shè)計師,一掃中世紀(jì)的土氣而成優(yōu)雅:亞當(dāng)式尺度和梁柱的建筑文法,帶希臘風(fēng)格,嚴(yán)謹(jǐn)、精細(xì),給人簡潔舒展的空間感。至于家具,就是目前沙發(fā)的前身,設(shè)計成帶椅腳的長椅,加上細(xì)條紋的織錦椅套,擺在沒有雜物的空間,配上小茶幾。這種美學(xué),只有我國明式家具和廳房才能相比,維式那雜貨式的臃腫怎不令人失望!
羅馬尺
抽屜里有好幾把尺,都是12寸長的直尺。不同的尺有不同的用途,例如鋼尺,較重,以往寫蠟紙是用它劃直線,很暢順;要鎅硬紙皮也用得著。膠尺輕,如果用水筆劃直線,難保滿紙不變成大花臉,或者連尺也受刀傷。其中有兩把尺,旅行時買的,因為尺上有圖畫,~把介紹法國修道院,另一把介紹法國洛瓦河谷的城堡。后來不教書,不再需要用尺,但做手工時剪布剪絲帶什么的,還是需要量一量。于是,順手拿起的往往是一把木頭尺,帶著木頭的原色,上面有些字和刻度,咖啡色。
這日大掃除,打開抽屜扔垃圾,見到一大堆尺,有的已舊得變了色,有的朦朦朧朧。淘汰了一半,把剩下的一些平放桌上排好檢查,檢閱時吃了一驚,木尺如何短了一些?抽出來,仔細(xì)看,尺上有字,寫著Roman Ruler二字。難道在意大利買回來?但寫的字是英文;除了自報名號,還有些文字,并有一個人頭的圖像。旁邊一行字是Hadrian,AD76-138。哈哈,Ruler一字雙關(guān),好一把尺,同時又是統(tǒng)治者,他是一切的準(zhǔn)則。Hadrian是羅馬著名的君王,不少人~定參觀過他在Tivoli的別墅Hadrians Villa。他定下度量衡的制度,以及羅馬數(shù)目字。羅馬數(shù)目字只有7個:1(Ⅰ)、5(Ⅴ)、10(X)、50(L)、100(C)、500(D),1000(M),沒有0。阿拉伯?dāng)?shù)目字從1至10,加上0,共十一個,比羅馬先進(jìn),但這個0,不要以為是阿拉伯人發(fā)明。
真的不要小看這個0,它在數(shù)目字中最有學(xué)問。世上最早采用十進(jìn)制的是中國,朋友告訴我,東周時代,0是用空位代替;到了南宋,0像八月十五那樣出現(xiàn)了。不過最早用0的還是印度,因此可能是隨著佛經(jīng)來照耀中國。于是想到,那么美麗的0,譬如2001年,寫成二零零一年就等于跟我一樣有白內(nèi)障。這個零在中文是大寫,二和一可不是。留意一下,孫中山、魯迅、錢鍾書,不會寫一九二零年,或者一九六零年,而是一九二○年、一九六○年;或者干脆寫成1920年、1960年。羅馬數(shù)字雖然簡單,自有它的氣派與傳統(tǒng),以至現(xiàn)代仍然有人喜歡,有些特別的書籍、文件、女皇男帝的稱號,仍舊沿用;我懷疑也有些微妙的心理作用,崇古?抗拒阿拉伯化?看看那些名表,表面不是羅馬字么?
羅馬人有自己的數(shù)目字,也有自己的尺度。他們也是1尺12寸,但并不是英式的1呎12寸,也就不是1米等同3尺。羅馬尺的1尺,等于295.7mm,或者11.6英時。我這把羅馬木尺,原來包含了遠(yuǎn)久的訊息,要再找一把十白也不容易。以前教書,也教數(shù)學(xué),加減乘除不準(zhǔn)直接寫出答案,必須列明運算過程,過程很重要的,現(xiàn)在把玩手機(jī)的學(xué)生一按就得到答案,卻失去了過程,還會否自行運算?這是現(xiàn)在的人的悲哀,失去了許許多多從此到彼的切身體驗,自然也不懂得欣賞沿路的風(fēng)景,不喜歡細(xì)節(jié)。人的存活,好歹其實就是過程,而不是一個簡化了的答案。
數(shù)學(xué)上的橫式直式,我不知道用羅馬字的話,直式該如何書寫?羅馬字很有趣,像阿拉伯字88,很簡單,用羅馬字,就像長蛇了:LXXXVIII。反過來說,阿拉伯字1000,羅馬字只需一個M。2015年,羅馬字是MMXV;現(xiàn)在是2016年了,那是MMXVI。畢竟大勢所趨,意大利國家統(tǒng)計局最近建議以阿拉伯?dāng)?shù)字代替羅馬數(shù)字。
有人不喜歡看廣告,問題不在廣告,而是表達(dá)的問題。有沒有創(chuàng)意,短兵相接,往往高下立見。最近,我看鐘表廣告,有什么特別?有,那些表面用羅馬數(shù)字的,愛把Ⅳ,寫成ⅢⅠ。是什么原因?為了和反方向的Ⅷ對稱、平衡,抄羅馬古建筑上的時計?
素瓷娃娃
“冷”是一個很古怪的字,意思大多和溫度有關(guān),所以秋冬時候,我們會穿毛線衣,也就是廣東人說的“冷衫”,而毛線稱為“冷”,顯然就是用來編織“冷衫”的緣故。潮州人的“打冷”,大概吃的食物多半是冷的,例如凍蟹、鹵水鵝、鹵水墨魚、白粥。“冷”在潮州話本來是“人”的意思?!皶窭洹?,是出齊人馬,向其他人示威之意;放在賭桌上,就是什么神、什么圣,把賭本全部孤注向前一推。至于我常常逛的“夜冷店”,有人說這其實是葡語leiláo,來到福建,轉(zhuǎn)音變成lelang,意思是“拍賣”,再經(jīng)廣東話流傳,成為夜冷。逛本地的夜冷店,當(dāng)然不用等到夜晚。這些,可見語言的兼容并包,尤其是廣東話,真是非常生猛。夜冷店賣的是雜貨,往往是二手、三手,即使是新拆箱的物品,也是陳年貨底貨,所以,理論上,便宜些。這其實是中式跳蚤市集。到外國旅行,我總會在旅游書上找出跳蚤市集的地點、時間,我當(dāng)是名勝,而且總可以買到獨特的物品。
夜冷店是有趣的,同樣兼容并蓄,百物雜陳,不然,何以終日擠滿人,看看也好。節(jié)日之前,有人買圣誕天使,或者復(fù)活蛋和兔子。平日,古老的時鐘、家具,買家可能是做設(shè)計的。我買的也不少,一扇百葉窗、幾個青花箭筒、小木偶等等。毛公仔特別多,價錢憑店主的眼光和口味而定。洋娃娃這些都不值錢,五塊錢一個,一個年邁的長者說。我就買了五個,六時高的貨辦。還有工廠出產(chǎn)這種古老娃娃,西式的,穿洋服、戴草帽,放在店里過了不少日和夜,沒人看一眼的十九世紀(jì)老套公仔?如今的女孩子,會選凱蒂貓、芭比,或者哆啦A夢。我買的公仔無名無姓,因為不是塑膠和賽璐璐的材料,應(yīng)該是別的結(jié)構(gòu)和物質(zhì)。
公仔拿在手上較重,手腳能夠轉(zhuǎn)動,項頸竟可以轉(zhuǎn)三百六十度,這種五個關(guān)節(jié)可以活動,跟古典的泰迪熊結(jié)構(gòu)相同,需經(jīng)人手裝置。什么公司還會采用如此古法?成品又運到哪些國家?我很高興找到這幾個娃娃,我的公仔隊伍中還沒有此一品類。它有什么特征?從臉面已經(jīng)看到,那是人手繪成的,用輕淺的色調(diào)化成淡妝,心形嘴唇,眼睛底下點一行雀斑,眉毛用工筆一條條畫出細(xì)線,抹上粉色胭脂。臉是灰白色的,沒有光澤,皮膚暗痖,像石頭,卻比石頭平滑。到底是什么質(zhì)料?
想想公仔史的演變,最先是泥、布、木,然后是混合的紙漿和膠質(zhì)、蠟,再下來是……對了,是瓷。但瓷是極光滑明亮的,更不必每一個開臉。終于明白,這五個是“素瓷娃娃”。瓷公仔是procelain,素瓷是bisque。兩種公仔有什么分別?它們的原料,基本上都是瓷土。瓷土可不是到處都有,但中國得天獨厚,后來德國也有發(fā)現(xiàn),以瓷土制成瓷公仔和其他物品。制造瓷娃娃是用瓷土掐成團(tuán)狀,直接雕塑成形。一般用倒模式,把瓷漿倒入二或三個模內(nèi),再風(fēng)干合成。一燒,再燒,配砌后畫臉,植發(fā)、穿衣。這是素瓷。至于瓷公仔,第二次燒后即畫上彩面,經(jīng)第三次火浴,出爐后光潔明亮,不再需手繪。所以質(zhì)素比素瓷高,價錢相對昂貴。
素瓷公仔一般可配同料倒模的手腳和軀體,瓷泥需在攝氏一千三百度以上的窯中才能燒成,只有腳上涂上黑色當(dāng)鞋外,其他程序都不簡單,難怪素瓷公仔已不多見。土質(zhì)公仔頗重,因此頭顱和肢體大多中空來減重。頭頂要削去上層,以便裝入玻璃眼,手腳都有繩索連系,這些就不讓小女孩看到或知道了。五個公仔也就不除下帽子和頭發(fā)了,到南瓜節(jié)再說。
火柴盒
火柴當(dāng)然裝在火柴盒子里,不過,火柴盒子里裝的不一定是火柴。火柴盒子我當(dāng)然見得多了,因為以往家中也有抽煙的長輩。而我們這些小孩子,就會搜集空的火柴盒,男孩子會儲存盒子上的招牌,女孩子嘛,用來做小家具。四方形的扁盒子,七個糊起來是一張寫字桌,還帶抽屜。其他沙發(fā)什么的,都不難,如果加上鏡子,梳妝臺也亮了出來。所以,見到小的扁盒子,兩側(cè)有黑色貼條,就以為是火柴盒了。
有一次在玩具店里看見火柴盒,心想,到處都有火柴賣,玩具店也賣,難道叫爸爸到玩具店買火柴?還有人買火柴嗎?抽煙絕不好玩。原來玩具店的盒子,外貌像火柴盒,裝的可不是火柴,而是微型的玩具。盒子可以是一個房間,也可以是一個店鋪,里面有小木偶,做不同的工作。房間有窗,有桌椅,還有櫥柜。我選了幾個。后來旅行時見到,盒子大了一倍,盒邊也沒有劃火柴的貼條,但內(nèi)容仍是小木偶的生活寫照,盒子上有圖畫也有文字,是德文,大概是某某地的微型房子,又買了幾個。
常常拿出來細(xì)看,因為我自己也設(shè)計微型屋,這是絕佳的范例。譬如那三個較小的盒子,展示了三種不同的職業(yè)。手工業(yè)興旺的年代,許多人都在家中工作,家,既是居住的地方,同時是工作坊,婦女不用上班或進(jìn)工廠,在家中可以一面照顧孩子,一面發(fā)揮自己的手藝。一家面包鋪,夫妻合作,做了多少好吃的食物,剛從爐火中取出,想想也香甜松脆。另一個家庭是縫衣的,有許多綢緞的布料,戶主正在熨作品,這房間糊了條紋和花葉的墻紙。另一個家庭比較富裕,從窗子看出去,一片綠茵,窗簾鑲上花邊,墻上有鐘,天花垂下華燈,貓很聰明,坐在暖爐旁,黑煙囪伸到墻外去了。家中的女子,在這晚上八時,吃過晚飯,正好一家人閑話家常,一個打打毛線,一個制造蕾絲。
盒子大些,內(nèi)容更豐富了,制造蕾絲的女子,家中掛的窗簾,一定是她自己的作品,非常漂亮,櫥柜做工精細(xì),下層是弧形的,門上的把手一點也不含糊。墻上的花鐘,垂下金色的鐘擺,時間一到,也許會有小鳥出來鳴唱。再另一家應(yīng)該是店鋪,售賣各式藍(lán)白花陶水壺、花瓶、碗碟等。站在店中的女子是店主還是顧客?嬰孩和搖籃車肯定是她的。
還有一個,不在室內(nèi),是在戶外擺的貨攤,賣的都是玩具,小天使、胡桃夾子、小綿羊、棍頭木馬,因為圣誕節(jié)到了。這情景,我一直念念不忘。有一年將近圣誕,朋友和我決定到童話王國的德國去,德國許多城市每年都舉辦圣誕市集,長達(dá)兩個星期。我們選了紐倫堡。從法蘭克福乘火車南下,一個多鐘頭就到。我們投宿在鐵路聯(lián)營的小酒店,單是香腸和面包的種類已經(jīng)看得眼花繚亂。拋下行李,走出車站已身在紐倫堡的鬧市。紐倫堡是個小城,半天可以逛完,包括著名的玩具博物館;而這個玩具名城,竟曾是審判二戰(zhàn)戰(zhàn)犯的地方。這時候整個小城的廣場和街道,早排滿了貨攤,賣的當(dāng)然都是玩具,再分布一些地道的食物攤檔。德國的傳統(tǒng)玩具,大大小小,都齊了。慢慢走,仔細(xì)看,雪花飄下來了,風(fēng)吹拂著頭發(fā),在食物攤檔前,吃一點白香腸,朋友也讓我喝一口甜暖酒,全身都暖和起來,旁邊的小攤,打開了許許多多的火柴盒子,我競走進(jìn)火柴盒子里面,探訪了好幾個友善的人家。
(選自臺灣《印刻文學(xué)生活志》2016年2-5月號)
責(zé)任編輯 楊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