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賁
秀蘭·鄧波兒有天生的表情演技,據說導演叫她哭的時候,她問,左眼還是右眼
美國加州圣瑪利
學院教授
網上有不少關于規(guī)范使用表情包的討論。其實,討論表情包有一種“規(guī)范”之外的意義,那就是幫助思考我們習以為常的“表情”。表情包不過是人們用來傳達情緒的擬表情符號。擬表情和人們見面時面部表情是完全不同的。有的人用表情包來表現或代替真實表情,但大多數人只是用表情包在營造一種話語交際的氣氛(幽默、熱情、友好、感謝、志同道合等等)。
人與人交際的時候,真實情緒與面部的表情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例如,兩個對頭見面,心里恨得咬牙切齒,臉上卻可以滿面笑容。在彼此心照不宣的情況下偽裝表情,人們會稱之為“外交禮儀”;但如果是利用別人的信任,帶著欺騙的意圖偽裝表情,那就成為人們所說的“虛偽”和“偽善”。
表情可以用作欺騙別人的手段,但也是人們用來識別欺騙的主要依據。心理學家發(fā)現,我們害怕被人欺騙,在相信一個人之前,我們會本能地觀察對方的臉部表情(看臉色),判斷他是否真誠。美國心理學家,研究情緒和面部表情的先驅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指出,人在微笑時,臉部有43處肌肉(尤其在眼部周圍)會收縮,如果有哪里不對,人的眼睛一下子就能察覺到那是假笑。
有心理學家認為,人之所以進化出情緒——那種人自己很難控制,因此也很難假裝的情緒,是一種取信于人的機制。因此,如果一個人真的被憤怒、恐慌、愛、妒嫉的情緒控制(如莎士比亞劇中的奧賽羅),他就不可能沒有相應的行動。所以,即便是法律懲罰犯罪,也會考慮到犯罪時的情緒影響(如奧賽羅那樣)。
表情的真實是從情緒的真實衍生而來的。人們常說“真情流于言表”,“表”要更甚于“言”。就進化機制而言,人之所以自然進化出面部表情,是因為表情有溝通功能,而且能起到說服別人的作用。表情能比語言更直接、更真誠地表達一個人的真實想法,也就更能讓他的想法被別人了解——怒容讓人害怕,笑容讓人親切,悲容令人同情。
情感表情并不總是真誠的。一方面,情感表情很難假裝,所以可信度很高。另一方面,正因為表情能夠取信于人,有人為了欺騙別人,會加倍努力去鉆研如何假裝表情。對于公共人物來說,如何在特定場合恰到好處地顯露出合適的表情(包括遮掩不合適的表情)更是成為一種實際能力的考驗,常被視為他的“情感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
在一切偽裝的表演方式中,表情是最困難、最有挑戰(zhàn)性的。生動、逼真地展現表情因此成為演員的特殊才能。美國著名演員秀蘭·鄧波兒1935年9歲,成為有史以來獲得奧斯卡獎的第一個小孩。她有天生的表情演技,據說導演叫她哭的時候,她問,左眼還是右眼。這是少有的表演才能,就算是訓練有素的演員,又有幾人能夠如此。
我們對善于假裝情感表情的人懷有本能的不信任和戒備。人有提防被騙和察覺欺騙的本能,而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看臉色”。這種本能緣于人的自我保護需要。你若輕信別人的情感表情,就很容易成為情感欺詐或欺騙的獵物。
表情演示是人類自然進化和社會變化的結合產物?,F代社會比早期社會的人在真實表情流露方面要復雜得多,現代人的提防和警覺之心也要高得多。某些制度環(huán)境會普遍強化人們偽裝表情的能力,形成有特色的假面社會。在那里,除了兒童和特別率真的極少數人,真實表情與真實情感之間的自然聯系變得非常罕見。人們在公共場合會自動戴上表情面具(從微笑服務到尊重領導)。有身份地位的人士更只是在酒精的松弛作用下才會暫時脫下嚴肅的表情面具。如今,網絡時代的不照面交際更是創(chuàng)造了表情演示的新需要,相繼出現的“繪文字”(emoji)和感情包就是順應了這種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