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引言】
宗白華先生在《中國藝術表現(xiàn)里的虛和實》中有段論述:“川劇《刁窗》一場中虛擬的動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同時又顯示了手勢的‘美,因‘虛得‘實。《秋江》劇里船翁一支槳和陳妙常的搖曳的舞姿可令觀眾‘神游江上。八大山人畫一條生動的魚在紙上,別無一物,令人感到滿幅是水。我最近看到故宮陳列的齊白石畫冊里的一幅畫上,畫一根枯枝橫出,站立一只鳥,別無所有,但用筆的神妙,令人感到環(huán)繞這鳥的是一個無垠的空間,和天際群星相接應,真是一片‘神境?!?/p>
文理與其他藝術形式相通。作文時精心構思,巧留空白,留給讀者思索、想象、回味的余地,可使表達含蓄雋永,“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取得“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
【例文一】
石 枕
◎喊 雷
小映九歲那年,在河邊的亂石灘上跌傷了腿。
幸好小映的爺爺就是有名的游方郎中,他的腿才得到了及時的治療。無奈傷勢不輕,撥筋接骨之后,只愈了外傷,關節(jié)、肌肉依舊疼痛難忍,即使小映扶了雙拐,也難以行走,不得不臥床度日。
一天,小映看見爺爺在床前嘆息落淚,便問:“爺爺,你是醫(yī)生,你救救我吧。我不能沒有走路的腿呀!”
爺爺思忖良久,說:“要根治腿傷,除非你能在三年之內找到碰傷你腿的那塊條石,找到之后,把條石鑿磨成石枕,用以醒腦鎮(zhèn)痛、散血化淤、舒筋活絡,如此,腿傷可不治而愈。倘若在這三年內你找不回那塊條石,你爺爺就無能為力了?!?/p>
小映滿懷信心地說:“碰傷我腿的是一塊黑色條石,我認得它。我一定能找到它!”
自此,小映無論風雨寒暑,每天一大早就拄著雙拐,連走帶爬地去河灘邊,尋找那塊條石。
一年過去了,小映沒有找到那塊條石。
兩年過去了,小映沒有找到那塊條石。
爺爺說:“河灘上的石頭不會總留在原處,水漲水落會被沖往下游的,你到下游去找吧?!?/p>
于是,小映就到下游的河灘上去找,然而總是找不到那塊條石。
三年的最后一天,小映絕望地對爺爺說:“那塊條石,我沒有找到。”
爺爺說:“實在找不到,就不要找了?!?/p>
“為什么?”
“你的腿不是已經能走了么?還要那塊條石干嗎?”
“可是我怎么也想不通:那么大的一塊條石,怎么會被水沖得不見了呢?”
“三年前我就把它扔到了河心深處,你在河灘上怎么能找到?”
(選自《民間故事選刊》)
【品評】
作者喊雷在談創(chuàng)作體會時說:“《石枕》中,小映腿傷的痊愈,如果僅僅靠他爺爺醫(yī)治外傷,那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治愈他的內傷??蔂敔斸t(yī)治內傷之妙法卻不是直接治傷,而是把小映急于治傷的希望轉移到那塊條石上,幫他樹立起長期與傷痛作斗爭的信心,從而使他的腿傷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p>
小說描寫小映三年里風雨無阻,拄著雙拐連走帶爬地尋找條石的故事,反映出小映堅強、執(zhí)著的精神品質。這種品質源自小映內心的信念,可見“石枕”象征著他的信心與希望。通過小映的遭遇,我們不難得到啟示:只要心中充滿希望并為之不懈努力,就一定會取得最后的成功。
【例文二】
病 人
◎董 黛
每天下午,她都準時來到醫(yī)院大門口左側的臺階上,鋪下一張報紙,靜靜地坐在那兒看書。那是一本很厚的書。她的面前是一個花壇,紅色的郁金香正在燦爛地開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時候,能看到她的那雙大眼睛,平靜而且清澈。雖然病號服并不合身,但也掩蓋不住她典雅的氣質。她很友善,每當有人找她問事的時候,她都表現(xiàn)得非常有耐心。我想,她可能是位教師或幼兒園阿姨。
起風了,她輕輕地合上那本書,又整整齊齊把那張報紙疊好,然后轉身走進了大樓。
樓內的人漸漸多了起來,這個點兒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視的日子。電梯剛停下,人們爭著擁了進去。電梯馬上就有了反應,發(fā)出“受不了”的報警聲。最后進來的人沒有出去的意思,她就從中間擠了出去,等下一趟。下一趟人照樣很多,不過還好,電梯沒有報警。人們紛紛選擇自己要去的樓層數(shù)。有個農民模樣的大伯觸動數(shù)字7的時候,那數(shù)字就是不亮。他有些著急,還有些緊張,一遍一遍地摁,但沒有人告訴他為什么。她發(fā)現(xiàn)后,急忙說:“大伯,這部電梯雙層停。”大伯仍然沒有明白過來什么是“雙層?!?。說話間已經到了8層。大伯不知道該怎么辦,不肯出電梯。她非常客氣地對電梯內的人說:“請等我一下,我把他送到樓梯口?!彼尨蟛畯?層走到7層。其實樓梯離電梯也就只有四五步遠,她很快就回來了,電梯內的不少人只是表情嚴肅,并沒有說什么。當然,肯定有人心里會想:這人真多事。電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籃的小伙子自言自語:“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層?”她主動接過來說:“是的,往左拐?!?/p>
電梯到了14層,一位急忙出電梯的姑娘不小心掉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幾盒營養(yǎng)品,但只有這一枝玫瑰。這時電梯門將要關上,她迅速觸動開門按鈕并撿起那枝玫瑰,她還沒有說完“請等我一下”就跨出了電梯,她一定是想把那枝玫瑰還給那位姑娘。對于姑娘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浪漫溫馨的玫瑰,一枝可以療傷的玫瑰。
但她沒有想到,她后腳剛剛邁出電梯,電梯內一位戴眼鏡的女士“啪”一下就把電梯門給關上了,并及時觸動了上行的按鈕。“神經??!”那位女士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氣沒有發(fā)泄干凈,繼續(xù)說,“真的,這個人我知道,在這里住了一個多月了,精神病人?!薄班?,我覺得她的行為不太正常?!绷硪粋€人接著說。電梯內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大家覺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
(選自《意林》)
【品評】
《病人》把生活中最平淡無奇的事濃縮在一個場景里,角度獨特,情節(jié)集中,人物形象鮮明,蘊涵的生活哲理深刻。
小說的主人公只是做了四件她認為是應該做的也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事——幫助別人,卻被關在了電梯外,并被電梯里的人認定為“行為不太正?!钡摹熬癫∪恕薄ur明的對比,讓讀者感到了她心靈的美麗、人格的健全、形象的高大,也感到了那些認定她有病的人人格扭曲、冷漠的可怕和自私的可憎。一間電梯,其實就是整個社會的縮影。作者慧眼獨具,善于捕捉這一個小場景,以小見大,展示了人的高大與渺小、美麗與丑陋,揭示了現(xiàn)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畸形。文章沒有說教,沒有明顯的褒貶,讓人物自己去表現(xiàn),把“到底誰是‘病人”的問題留給讀者去思考,真可謂言有盡而意無窮。
【活學活用】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關于“同情”,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有兩句名言,一是“通過同情去理解并且經受別人的痛苦,自己也會內心豐富”,二是“同情是把兩刃刀,不會使用的人最好別動手”。
關于“悲憫”情懷,作家龐進概括了三句話:“瘡痍在目的憂憤感,飛蛾撲火的壯烈感,鋼刀剜心的痛徹感。”他又進一步補充:“就是普遍的老百姓的、民族的、國家的以及人類的苦難能否全方位地進入你的眼?你是否對這些苦難憂心忡忡,常常長夜難眠,心淚潸然?”
請以“同情與悲憫”為話題寫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除詩歌外,文體自選。③不少于600字。
【寫作提示】
這是一道范圍比較寬泛的題目,你可以敘述一個人悲慘的故事,表達你對他的同情——關鍵是要寫出你的惻隱之心,還有你同情他的眼淚和幫助他的行動。也可采用編述故事的寫法,借某一事件表達你對題意的理解。當然,還可寫成議論文,直接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比如說,同情與悲憫要看對象,不能做救蛇的農夫;比如說,譴責利用別人的同情心來謀取利益的行為,并揭示這種做法的惡果;比如說,倡導他人別濫用自己的同情與悲憫,以免傷人自尊,等等。
寫作這道題,想要寫出震撼人心、立意高遠的文章并不容易。如果你有一種博大的胸懷,盡情抒寫對戰(zhàn)爭中苦難兒童的同情,抒寫對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父母的同情,抒寫對曾為革命做出巨大犧牲而現(xiàn)在生活依然貧困的老區(qū)人民的悲憫,并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表達愿意為他們做點什么的愿望,那就一定能打動更多讀者的心。
【佳作在線】
幸福的拾荒者
◎秦 伊
冷風過境,天氣一天比一天涼。寒風橫掃落葉,卷起遍地凄涼。整天待在門房里的我,也漸漸覺出了些許寒意。
我,千雪小區(qū)的門衛(wèi),每天看慣了人情冷暖,竟慢慢麻木起來。
一天傍晚,一個衣著寒酸、頭發(fā)花白、年逾六旬的拾荒老人想趁我不注意溜進小區(qū),我厲聲制止了他:“干什么?!”
老頭兒回過頭來:“我只是想去撿些破爛,我不是小偷!”
看著他單薄的身軀,我心里有一絲不忍,可理智還是讓我選擇了拒絕——畢竟上個月,我一時心軟放進了一個拾荒者,結果就有居民投訴說少了東西,害我挨了主管好一頓臭罵。
“這里是高檔小區(qū),你不能進去!”我的口氣很強硬。老頭兒像被刺激了似的,脫口吼了起來:“撿破爛的不是人?。课铱孔约旱膭趧羽B(yǎng)活自己,你憑什么要管!”
老遠,我看到主管向我走來,不由提高了聲音:“走走走,快點走。這里不是你待的地方!”老頭兒揚著脖子似乎還想罵些什么,出乎意料地,主管竟大手一揮,讓他進去了。
后來我才知道,這老頭原來是某國企的工人,現(xiàn)在退休了,老伴的身體一直不好,他那點微薄的退休金根本不夠老伴的醫(yī)藥費,兒子對他們老兩口不管不顧的。老人心高氣傲,不肯看兒子媳婦的臉色過日子,就自己出來撿廢品,給老伴看病。我聽了以后,不禁對老人肅然起敬,再看到他時,我的態(tài)度也變得十分友好。
老人來小區(qū)從不長時間逗留,每天傍晚時分過來,半個小時左右就離開,而且居民們也沒有再丟什么東西。
一棟的陳老伯對這個拾荒者很是同情,一次我看見陳老伯拿了一袋蘋果讓老人帶回去,老人似乎很不高興,叫道:“我又不是乞丐,不需要你們的憐憫!”說完就氣沖沖地走了出去。
陳老伯拿著一袋蘋果呆立在原地,我看見他的眼里有一種什么東西在閃動著。第二天下午,陳老伯將一捆舊書放到了垃圾筒邊的樹底下。傍晚拾荒老人來時把舊書帶走了——他自然以為那是別人不要的東西。
從此,每天下午,都有人把食品或舊物放在樹底下,拾荒老人每天傍晚都會過來把那些東西取走。不過,我注意到,他總是先去小區(qū)各處看看有沒有廢品,最后才會拿走樹底下的東西。老人的目光里,也漸漸多了些友善……
天氣越來越冷了,老人在寒風中總是瑟瑟發(fā)抖,他穿得那樣單薄,有時我會請他到門房里坐坐,喝杯熱茶。他總是喝完水就匆匆離去了——家里的老伴還等著他回去照顧呢。又一次降溫的第二天,我看見拾荒老人在樹底下發(fā)現(xiàn)了一件半新的棉襖。
我看到,那個幸福的拾荒者,用他蒼老的、顫抖著的手,悄悄地抹了抹眼角……
◆江蘇太倉高級中學
【品評】
這是一篇精彩的小小說,讀來感人至深。文末的“那個幸福的拾荒者,用他蒼老的、顫抖著的手,悄悄地抹了抹眼角……”一句,掀起了情感的高潮,它留有空白,內涵豐富。而“我”由“麻木”到“有時會請他到門房坐坐,喝杯熱茶”的轉變,也暗示著良好的社會風氣會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人們的心理與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