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
我小時候在一個大家庭中長大。曾祖父有兩個兒子,我祖父是大兒子,住在一座大宅子的東邊,叔祖父住在西邊。這座大宅子有五進,前廳掛著一塊大匾,是康熙皇帝給我祖先查昇寫的堂名——“澹遠堂”,三個大字周圍有九條金龍作裝飾。我祖父有三個兒子,我父親排行第三,他還有兩個哥哥。叔祖父去世得早,留下四個孫兒。這些堂兄、堂姐都比我年紀大很多,他們都喜歡讀小說。
我哥哥查良鏗學習古典文學和新式文學。在上海上大學時,他花費了不少錢買書,常常弄得飯錢也不夠,受到我父親的嚴厲責備。他買的書有茅盾、魯迅、巴金、老舍等人的。我家和各位伯父、堂兄、堂姐等人所擁有的書是互相流通的,大家借來借去。所以我在小學期間,讀過的小說就已不少。我父親、母親見我一天到晚看書,不喜歡游玩運動,身體衰弱,很是擔憂,便常帶我到野外去放風箏、騎自行車,但我只敷衍了事地玩一下就又去讀小說了。
我上的小學,圖書館里書籍也相當豐富,老師們很鼓勵學生讀課外書。
我記得有一位姓傅的老師,特地借出他珍藏的《小婦人》《好妻子》《小男兒》三部書給我閱讀。這三部書的譯者鄭曉滄先生是美國留學生,是我故鄉(xiāng)海寧的出名文人,大家以他為榮,因此,這三部外國書在我的故鄉(xiāng)竟相當流行。
我年輕時最愛讀的書是《水滸傳》《三國演義》和法國大仲馬的《三個火槍手》及其續(xù)集。還有一部法國小說《十五小豪杰》我印象也很深,是15個法國少年航海及在荒島歷險的故事。
文學的想象力是從哪里發(fā)芽的?我以為,文學的想象力是天賦的,故事的組織力也是天賦的。同樣一個故事,我給妻子、兒女、外孫們講述時,就比別人講得精彩動聽得多,我可以把平淡無奇的一件小事,加上許多幻想而說成一件大奇事。我妻子常笑我:“又在作故事啦!也不知是真的還是假的?!敝劣谡Z言文字的運用,則是多讀書及后天努力的結果。
15歲,我寫出了第一本暢銷書——《獻給投考初中者》,它內(nèi)容平凡,只是搜集了當時許多學校的招考試題,加以分析解答,同時用一種易于翻查的方式來編輯,出版后得到很大成功。該書在浙江南部的麗水出版,一直行銷到福建、江西、安徽各地。這本書的收益,支持我們合作的三人順利從高中畢業(yè),再到重慶去讀大學。這本書和文學修養(yǎng)無關,而是商業(yè)上的成功。對一個15歲的少年來說,這表示我能了解到消費者的需要,用簡捷的方式來滿足他們。以后我創(chuàng)辦《明報》而獲得成功,大概就源于這種洞悉讀者心理的直覺能力。
我高中一年級時,因在學校壁報上撰文諷刺訓導主任沈乃昌先生而被開除,這是我一生中的大危機之一。因為被學校開除,不但失去了繼續(xù)求學的機會,連吃飯、住宿也發(fā)生問題,后來終于在原校長張印通先生及舊同學好友余兆文君的幫助下進入衢州中學,那是生死系于一線的大難?!安慌轮卮髩毫Χ谖膶W中暢所欲言”,這也是我后來獲得成功的一個關鍵。
我是怎樣當編輯的?我編過報紙的副刊,要處理、編輯,同時自己撰寫關于電影與戲劇的稿件。我對影藝本是門外漢,由于工作上的需要,每天如癡如狂地閱讀電影與藝術的理論書籍,終于在相當短的時間內(nèi)成為這方面的“半專家”。我沒有實踐的經(jīng)驗,但理論方面的知識和對重要戲劇、電影的了解和認識,已超過了普通的電影或戲劇工作者。從此以后,“即學即用”便成為我的主要工作方法。不熟悉我的人以為我學問淵博、知識面極廣。其實我的方法是:若有需要,立即去學,把“不懂”變作“稍懂”,使自己從“外行”轉為“半內(nèi)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