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宵鵬
明明本人和銀行卡都在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的家中,可卡內的18萬存款卻被轉走,消費轉賬還都在韓國完成,這讓卡主邢某驚詫不已。經向銀行卡開戶銀行索賠未果后,邢某將銀行告上法庭。近日,唐山市曹妃甸區(qū)人民法院審理了這起因儲戶銀行卡被盜刷而引發(fā)與銀行間的糾紛案,法院一審判令銀行全額賠償邢某銀行卡被盜刷的資金損失。
今年3月11日,邢某正在家中休息,突然接到一條手機短信,短信內容是某銀行系統發(fā)來的消費通知,告知他有一筆金額160817.44元人民幣被劃走。僅過不到10分鐘,邢某再次收到該系統發(fā)來的消費通知短信,銀行卡再次被劃走26113.44元。邢某確實有一張該銀行的儲蓄卡,可這張卡明明就在自己身邊,一頭霧水的他趕忙到開戶行進行核實。經工作人員核實,邢某卡內存款人民幣186930.88元分兩筆被盜刷屬實。
邢某隨即要求銀行立即凍結自己賬號中的剩余存款,并停止支付已被盜刷的款項。隨后,銀行以掛失的方式凍結了儲蓄卡內的剩余存款,但由于兩筆盜刷行為均發(fā)生在韓國,銀行表示無法停止支付已經劃走的款項,只能為邢某辦理銷戶手續(xù),并將儲蓄卡收回。
事后,邢某選擇報警,并要求銀行賠償自己被盜刷的存款18萬余元,但一直未果。銀行方面認為,邢某既然已經報案,就應等待刑事偵查結果出來之后,方可作為劃清責任的關鍵性證明。索賠無果后,邢某將開戶銀行告上法庭。
邢某訴稱,使用借記卡進行消費、支付、取現是銀行廣泛開展的業(yè)務,銀行應保障其發(fā)放的借記卡具有可識別性和唯一性,并完善真假借記卡的識別技術。銀行在發(fā)行借記卡后,即應對賬戶內的資金負有安全保障義務。
對此,銀行方面在庭審時辯稱,盡管邢某的儲蓄卡被盜刷情況屬實,但經過核查,這兩筆款項是經網絡POS機盜刷的,不需要實體卡片,只需要驗證碼。而現在的手機卡可以被復制,手機驗證碼可以被攔截,這樣犯罪分子就可以盜取儲戶銀行卡內款項,銀行是沒有賠償責任的。況且,邢某自稱在家中休息,但人卡是否未分離,銀行方面并不清楚。
唐山市曹妃甸區(qū)法院審理后認為,銀行作為發(fā)卡行,對其發(fā)放的借記卡未能盡到安全保障義務而導致被盜刷,應對其服務瑕疵或履約瑕疵造成的儲戶損失承擔賠償責任,判令被告銀行在判決生效10日內全額賠償邢某借記卡資金損失18萬余元;逾期不履行給付金錢義務,將依照民事訴訟法相關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對于該案,法院在判決書中指出,邢某的借記卡在境外被他人盜刷,卡中的18萬余元通過網絡POS機刷卡并輸入密碼轉入了韓國BC卡賬戶,而事發(fā)時,通過邢某前往銀行的時間分析,顯然邢某本人及其借記卡在盜刷發(fā)生時不可能在韓國,可推定銀行卡就在邢某家中。針對銀行提出的兩筆款項系經網絡POS機盜刷,不需實體卡片,犯罪分子就可盜取款項,故其沒有賠償責任的主張,因銀行方未舉證證明涉案結算交易系邢某持卡或泄密所致,法院未予采信。
同時,銀行提出應待刑事偵查有了結果再據此厘清雙方具體過錯和責任,方能依法處理,也就是應當適用“先刑后民”原則。對此,法院認為,警方的結案結果并不能免除銀行所應盡到的儲蓄存款合同義務,那就是保障儲戶的銀行卡內資金安全?!跋刃毯竺瘛敝挥性诿袷掳讣膶徖肀仨氁孕淌掳讣膶徖斫Y果為依據,且刑事案件尚未審結時,方可適用。雖本案所涉刑事案件尚未偵破,但本案屬于儲蓄存款合同民事糾紛,不必以刑事審理結果為依據。 (摘自《法制日報》2016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