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雯
【摘要】穆時英是中國現(xiàn)代小說家,新感覺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穆時英從1929年開始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次年發(fā)表第一部小說《咱們的世界》,很快就震驚文壇,后來,穆時英轉戰(zhàn)現(xiàn)代主義創(chuàng)作,發(fā)表了《夜總會里的五個人》、《公墓》、《上海的狐步舞》等等,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主要針對穆時英小說的電影化想象色彩進行分析。
【關鍵詞】穆時英小說;電影化想象色彩;分析
穆時英是中國文壇中一位非常具有個人色彩的作家,在剛剛成年時,穆時英就發(fā)表了一系列反映社會大眾疾苦的生活,引起了文壇的關注。后來,穆時英轉戰(zhàn)現(xiàn)代主義創(chuàng)作,發(fā)表了《夜總會里的五個人》、《公墓》、《上海的狐步舞》等等,被評為“新感覺派圣手”。他的作品大都描繪二三十年代上海都市文明曇花一現(xiàn)、畸形發(fā)展時的社會生活,但穆時英的早期作品表現(xiàn)的卻是下層百姓的“草莽”生活,揭示了社會上貧富對立的不平等現(xiàn)象,如《南北極》、《咱們的世界》等,藝術表現(xiàn)手法悖反都市文學的高雅,充滿了下層人民強悍、粗獷的生活語言,一度被譽為“普羅文學之白眉”。在穆時英的小說中,有著非常濃郁的電影化色彩,其中蘊含的電影化想象色彩也備受社會關注。
一、穆時英小說的藝術成就
提及穆時英可能很多年輕人都沒有印象,但是對于這個名字對于中國現(xiàn)代文壇卻有著很重要的意義,作為新感覺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穆時英可以說是當時文學界的一朵奇葩。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擁有濃郁的電影化相信色彩,閱讀穆時英的文章時你能夠在閱讀的時候有一種立體的視覺感,這種視覺感就像是在電影院中觀影一樣,能夠帶給你無限的想象和可能。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穆時英被譽為是“中國新感覺派圣手”,可以說其不僅僅推動了新感覺派文學的發(fā)展,同時其也是中國現(xiàn)代都市文學的先驅者。
二、穆時英小說的電影化想象色彩
穆時英的小說表現(xiàn)了都市人的生活困境,它不同于當時的左翼文學所表現(xiàn)的因生活的貧困和社會的壓迫而陷入的困境,而是都市人被現(xiàn)代文明異化而陷入的違反人性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在穆時英的作品中所描述的往往是上海都市文明發(fā)展歷程中那曇花一現(xiàn)的、畸形的發(fā)展狀態(tài),他的小說就像是一場關于上海的紀錄電影,一筆一畫、一撇一捺所記錄的都是曾經那個真實存在的上海都市歷史沿革中的陰暗面。包括其小說《南北極》、《咱們的世界》等都是在極力的刻畫上海在曾經的發(fā)展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社會貧富不均衡的狀態(tài),而且最讓人感到新奇的是穆時英對于上海都市文明的刻畫手法并不是充滿著都市文明的高雅,而是采用極度悖反的刻畫手法,用草莽的方式來闡述了那個正在興起的都市文明。言辭之間充滿了民間生活的強悍和粗獷,但是我們卻能夠在這種悖逆之中感受到穆時英對于這種畸形的上海文明的抨擊,所以穆時英也一度被稱為是“普羅文學之白眉”。
從穆時英開始,都市抒情小說一改郁達夫浪漫抒情小說隨心所欲,散漫無拘的形式,開始注重形式的創(chuàng)新,強調“創(chuàng)新句、新腔、新境”,將小說形式作為審美對象并嘗試加以詩化,增強了小說的抒情性。都市抒情小說對形式的詩意追求,淡化了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突破了傳統(tǒng)小說以情節(jié)為中心的線性邏輯結構。其實穆時英的小說之所以會呈現(xiàn)出電影化想象色彩與其小說中這種明顯的悖反寫法不無關系。在穆時英中篇小說《被當作消遣品的男子》出版的時候,可以說在當時的文壇轟動一時。這種明顯存在著意識流痕跡的小說寫法與傳統(tǒng)的小說存在明顯的不同,內容中充斥著穆時英對于這個世界的看法,但是也正是因為這種明顯的與世俗不同的小說寫法讓穆時英不得不面臨來自左翼的壓力,并且這種壓力一直伴隨著穆時英以后的創(chuàng)作生涯?!赌媳睒O》作為穆時英的第一部短篇小說,小說內容中那充滿著對立和矛盾的內容,讓人們看到了一個更加真實的、也更加晦暗的上海社會。階級的對立、矛盾的生活,在都市文明的燈紅酒綠中我們透過穆時英的眼睛看到了一個光怪陸離的上海社會,充滿了誘惑、迷戀著聲色的都市客,繼《南北極》之后,穆時英的《公墓》真切的讓人們看到了穆時英文學作品中那種明顯的具現(xiàn)化特色,當所有人都在敏感、纖細、復雜的生活中不停的沉淪、徘徊的時候,所有的讀者卻像是在看一場電影一樣,跟隨著穆時英在用一種意識流的方式來呈現(xiàn)一個真實、客觀,但是卻又充滿著離奇的上海社會。都市文明的發(fā)展必然不會全部都是光明,而穆時英就是將這層光明的外衣去掉,讓更多的讀者在他的蒙太奇似的小說中感受到那種光明與黑暗之間的碰撞和對立。栩栩如生的上海社會,我們卻能夠感受到滿滿的疲憊和頹廢,城市文明的發(fā)展到底是激發(fā)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還是放大了人們內心中的那份脆弱,穆時英用一部部小說告訴所有人,這才是文明的發(fā)展,這才是我們從未見過但是卻又真實存在的生活。
眾所周知,曾經的上海是全中國最為奢華和浮靡的地方之一,在這里摩登男女演繹著不同層次的情感世界,他們在這個紙醉金迷的社會中沉迷,他們自以為自己是在都市文明的大背景下誕生的產物,但是這種沉淪、迷惘最終所暴露出來的仍然是他們精神的貧瘠,他們在都市文明的發(fā)展進程中已經失去了他們曾經賴以堅持的信仰,已經失去了他們應該享受的現(xiàn)實主義,所以他們只能夠在霓虹燈、爵士樂、娛樂場所中不停的徘徊,渴望尋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與痕跡,但是到頭來不過是一場空談而已。穆時英的電影化想象色彩將上海那個年代的紅色、綠色、人們向往著的明天的白色以及人們內心恐懼的黑色,濃墨重彩的融入到一部小說中,將他們粗魯?shù)耐吭谒凶x者的眼前,就像是一塊電影幕布一樣,一邊涂抹一邊抨擊著這種可悲可嘆的時代。另外,穆時英的小說還表現(xiàn)了人生虛無主義的主題。虛無主義指的是價值失落、信仰喪失的精神狀態(tài)。虛無主義也是現(xiàn)代主義的基本主題,表現(xiàn)的是人在現(xiàn)代社會的信仰喪失、價值失落,人生的無意義。
三、結語
其實穆時英小說的電影化想象色彩的存在與其所身處的那個年代是不無關系的,如果不是穆時英正身處于那樣一個紙醉金迷的社會,他們不會感觸如此之深,也不可能呈現(xiàn)出如此具有立體感和顯示感的文學作品。所以說,文學,永遠是不可能脫離生活和社會而單獨存在的。
【參考文獻】
[1] 田松林. 對“力”的崇拜——評穆時英的《咱們的世界》[J]. 宜賓學院學報, 2013(10).
[2] 李洪華. 現(xiàn)代都市的“頹廢”書寫——穆時英小說創(chuàng)作新論[J]. 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8(02).
[3] 朱賓忠. 心曲的詠嘆與變奏——論穆時英小說的抒情品格[J]. 黃岡師范學院學報, 2007(01).
[4] 方明星. 歷史的誤讀——普羅文學與新感覺派關系之一種考察[J].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2007(03).
[5] 林冠. 在故鄉(xiāng)體驗異鄉(xiāng),在異鄉(xiāng)尋找故鄉(xiāng)——由新感覺派小說淺談人與城的關系[J].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