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婷
兩歲半的杉杉看到外公在院子里掃地,他開心地跑過去,對外公說:“還是讓我來掃吧,我會掃地!”外公將掃帚交給杉杉,并觀察到杉杉能用掃帚把零散的垃圾集中在一起,還真有些掃地的樣子。此時,如果外公想要盡快打掃干凈,奪過杉杉的掃帚,杉杉定會大哭不止,就好像被別人搶了心愛的玩具……為什么杉杉如此愛勞動?因為在杉杉眼里,這就是游戲,一個以地面為場地,垃圾為材料,掃帚為工具的游戲。把勞動看成游戲,大家就理解了為什么要讓孩子參與勞動。游戲注重體驗,有情境,有道具,有規(guī)則,而除此之外,勞動還教會了孩子生活所需要的能力,增加孩子的自信。
一、以身傳教,打造“臺階”
案例中提到的杉杉,為什么會模仿外公掃地,并能夠像模像樣地拿著掃帚清掃地面,這無疑是“目染”所起的功效。外公特別愛干凈,每天早晨起來都會清掃院子。杉杉學(xué)著外公的樣子抓住掃把,一只手力氣不夠就兩只手一起用,賣力地操練。外公的耐心對初步建立孩子勞動的“臺階”至關(guān)重要,他拿著簸箕在旁邊接著杉杉掃的垃圾,不時提醒相關(guān)的技巧和注意事項。每次順利將垃圾掃進(jìn)簸箕,杉杉都異常興奮,越掃越帶勁兒。杉杉對掃地的興趣來源于家庭生活,在與外公“我掃你接”的合作中,杉杉有了掃地帶來的成功體驗,勇敢邁上“臺階”。
二、陪伴左右,搭建“扶手”
在家里,杉杉有專門的游戲場地,地上鋪著游戲墊,上面擺放著杉杉的各種玩具:積木、雪花片、工程車……有一次,好多玩具都灑落在游戲墊上,杉杉想搭“停車場”卻沒空間。在一旁陪著的媽媽說:“要是把其他玩具收起來肯定就有地方了。”杉杉聽后,看著媽媽:“可是我不會收玩具怎么辦?”聰明的媽媽通常會在此時陪著孩子學(xué)習(xí)收納、分類、整理的技能,搭建孩子所需要的“扶手”。而孩子,為了達(dá)成自己的目的—騰出空間搭建“停車場”—自然而然地參與到學(xué)習(xí)技能的情境中,這樣的教育契機,何樂而不為?
三、適時放手,拆掉“腳手架”
杉杉21個月左右的時候,開始學(xué)習(xí)將垃圾扔到垃圾桶;27個月,會按照要求幫家里人拿東西;33個月,會自己穿鞋、用勺子吃飯、刷牙……不難看出,為寶寶量身定制合適的家務(wù)更有助于調(diào)動他的積極性,但要注意“臺階”的坡度和高度要因人、因年齡而異。兒童需要依靠成人的幫助搭建起學(xué)習(xí)技能的框架,這是心理學(xué)家維果茨基提出的“搭建腳手架”概念。讓孩子愛上勞動,離不開“腳手架”。當(dāng)孩子能夠勇敢邁上“臺階”,大膽向上攀爬,順利到達(dá)終點時,就是拆“腳手架”的時機。此時,家長搭建的“腳手架”會回贈給你一個自信、快樂、有責(zé)任的孩子。有人常說,“懶媽媽能教出勤勞的孩子”,我想這句話只適用于拆掉“腳手架”之后。
曾閱讀過一篇文章,大致意思是國外的一個孩子因為頑皮砸碎了鄰居家的窗戶,父母與孩子達(dá)成協(xié)議,先幫他還錢修補窗戶,事后孩子通過各種勞動(送報紙、扔垃圾、修理草坪等)把賠償?shù)腻X如數(shù)還給父母。試想如果文中的父母沒有從小為孩子建好生活教育的“腳手架”,作為一個孩子,如何會明白自己應(yīng)當(dāng)承擔(dān)的責(zé)任?力所能及的簡單家務(wù),帶給孩子的不僅僅是勞動游戲的快樂,更重要的是教給他們生存的技能和社會責(zé)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