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故事主角是個成功逆襲,走向人生巔峰的福建民工。19歲高中輟學搬磚,20歲從一家雜貨鋪干起,到如今開出570家分店,年賺367億,凈資產39.7億。
買私人飛機,豪客850,價值1.23億人民幣。
買豪宅,澳大利亞海景別墅,價值1.62億,并且租給了劉強東。
最后連劉強東都搶著要和他做生意。
一口氣,投了他43.1億元。
他就是中國最火商超——永輝的老板,張軒松。
設立門店:東擴南移西拓
1990年,高中還未畢業(yè)的張軒松主動棄學,投入商海。張軒松的第一份事業(yè)是做啤酒代理、批發(fā)。當時,福州啤酒批發(fā)市場還沒有成形,與別人開門店、等人上門批發(fā)啤酒的做法不同,他和合伙人率先提出“送貨上門、服務到家”的口號,就這樣,他在啤酒批發(fā)市場站穩(wěn)了腳跟。經過5年的摸索,張軒松深諳生意之道,也從批發(fā)生意的利潤中積累了一定的資本。
1995年12月張軒松開始把目光瞄準零售業(yè),當時超市業(yè)態(tài)在福州剛剛興起,張軒松分析了市場形勢,根據他5年從商積累的經驗,他判斷超市業(yè)比傳統(tǒng)的食雜店不僅理念先進得多,而且經營的品種也多得多,肯定將成為一個流行業(yè)態(tài)。在走訪了當時福州的華榕超市、恒豐超市等風頭正勁的幾家日用品超市,看到龐大的人流量,張軒松更堅定了他的判斷,于是決定進軍零售業(yè)。
1995年12月,張軒松創(chuàng)辦了第一家超市——福州市鼓樓區(qū)古樂微利超市,地址在福州市鼓樓區(qū)古樂路14號,面積僅有100平方米,主要經營日用品,方便群眾的日常生活需要。張軒松堅持以平價銷售贏得市場的經營策略,也贏得消費者的認可。那時候,一條毛巾別人賣3塊錢,古樂微利超市只賣2.3~2.5元,對于顧客來說,這種實惠是看得見的,因此古樂微利超市經營得非常成功,“天天平價”的經營理念從這里開始成了張軒松經營超市的樣板口號。很快,張軒松就把贏得的利潤用于創(chuàng)辦新的超市。
1997年3月,開辦了福州市鼓樓區(qū)榕達自選商店;1998年8月,開辦了福州市火車站地區(qū)永輝超市,這也是張軒松首個以“永輝”命名的超市。
如果當時的張軒松在超市這條路一直走下去,那么他的“超市王國”可能會來得更早一些,然而,1996年的一個決定,讓張軒松走了一段彎路。
盡管超市經營得有聲有色,但這期間張軒松仍然從事啤酒行業(yè),1996年,張軒松介入了啤酒的生產,他不僅作為榕城啤酒有限公司股東,擔任公司副總經理,還與其他人合伙創(chuàng)辦了福州榕泉啤酒有限公司,這家公司包括原福州冷凍廠,閩光啤酒廠既是廠商又是分銷商。張軒松和其他股東承包經營,占有股份30%。
然而,這一次介入,摔了大跟斗,因為當時的榕城啤酒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尤其是在福建兩大啤酒廠家惠泉和雪津的進逼下,市場的份額日益萎縮。本來想由銷到產通吃,但由于很多東西沒有考慮周全,結果投入的資金一下子就被套住,損失了好幾百萬,幾乎是血本無歸,要不是海外親戚鼎力相助的話,那時已初具規(guī)模的永輝超市也要拱手讓人。這次教訓極其深刻,經過這一場押寶游戲,張軒松說他變得更加的沉穩(wěn)和理智,每走一步都要好好總結,分析得失利弊,這也成了張軒松今天創(chuàng)業(yè)的最大心得。
1998年底,張軒松退出啤酒行業(yè),開始了他專業(yè)的超市經營。這時他的競爭對手是華榕超市。當時華榕是福州超市的大哥,這讓作為民營企業(yè)的永輝好不羨慕。然而,從1999年開始,福建省首家大賣場——新華都購物廣場亮相后,福州整個零售業(yè)格局也拉開了劇變的序幕。緊接著,臺灣零售業(yè)連鎖巨頭好又多及世界500強企業(yè)麥德龍、沃爾瑪相繼入榕,一時大賣場成了福州零售業(yè)的主流業(yè)態(tài),而且這一業(yè)態(tài)的福州布點之快,創(chuàng)下福州商業(yè)記錄,短短一年不到時間,福州大賣場就突破了10家。而這一切張軒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爸挥懈淖儾拍苌妗!睆堒幩蓪ψ约赫f。很快,張軒松找到了破題的答案。
2001年3月,福州首家“農改超”超市——福州永輝屏西生鮮超市開業(yè),率先開創(chuàng)了“生鮮食品超市”這種全新業(yè)態(tài)經營農貿超市的模式。這是永輝真正崛起的開始。同年4月,張軒松創(chuàng)辦成立了福州永輝超市有限公司。
永輝的目標市場定位以家庭主婦、上班族為主要客戶群,商品定位以農副商品為主。張軒松創(chuàng)造性地擯棄一般超市主營服裝、日用品、家電的模式,建立起以經營海鮮、農副產品、餐桌食品為特色的超市和連鎖店。
與以往超市選擇在主要鬧市區(qū)商業(yè)中心相比,永輝超市主要選址在居民區(qū)、次干道及城鄉(xiāng)接合部。以社區(qū)為營,順應政府城市發(fā)展規(guī)劃,以“東擴南移西拓”為思路設立門店。
在談到當初提出走生鮮超市這條路時,張軒松不無得意。他說:“這是一塊空白的市場,永輝可以避免和實力雄厚的洋巨頭正面交鋒。沃爾瑪、麥德龍等洋超市不可能介入生鮮超市這一領域,也就不可能對永輝形成威脅,除非他們把產業(yè)鏈也做大。做生鮮需要本土化的專業(yè)人才。”
顯然,張軒松要做到知己知彼,讓自己的競爭力使對手難以企及。
經過十多年的發(fā)展,永輝集團已成為以零售業(yè)為龍頭,以現(xiàn)代物流為支撐,以食品工業(yè)和現(xiàn)代農業(yè)為兩翼,以實業(yè)開發(fā)為基礎,市場區(qū)域覆蓋福建、重慶和北京三地的大型企業(yè)集團,截至2009年7月,擁有大、中型連鎖超市150多家(不含便利店),連鎖經營面積超過60萬平方米,2009年集團年銷售總額將超過100億元。
因決策錯誤,創(chuàng)業(yè)中途血本無歸。雖然超市經營的很好,但這時張軒松不僅仍在堅持做啤酒代理,而且還要生產啤酒,既是廠商又是分銷商。但當時的榕城啤酒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尤其是在福建兩大啤酒廠家惠泉和雪津的夾擊下,市場的份額日益萎縮。
后來張軒松回憶說:“本來想由銷到產通吃,但由于很多東西沒有考慮周全,結果投入的資金一下子就被套住,損失了好幾百萬,幾乎是血本無歸,要不是海外親戚鼎力相助的話,那時已初具規(guī)模的永輝超市也要拱手讓人。”
快速試錯,快速調整。每走一步及時總結,分析利弊,這是張軒松這些年創(chuàng)業(yè)最大的心得。1998年底,張軒松決定退出啤酒行業(yè),開始專心經營永輝商超。這時他的競爭對手是華榕超市。
永輝的生存法則
從2000年開始,商超行業(yè)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臺灣零售業(yè)連鎖巨頭“好又多”及世界500強企業(yè)麥德龍、沃爾瑪進入福建市場,中小超市死傷大片,張軒松知道如果不轉型做大做強,只有關門倒閉。
在零售巨頭面前,只有贏或死,再細小的利潤也會被它們吞噬。
2001年3月,永輝開出第一家生鮮食品超市,以家庭主婦、上班族為主要客戶群,放棄服裝、日用品、家電一切主流業(yè)務,賣的是蔬菜、水果、肉禽、活鮮、冰鮮和干貨,貌似成了一個新的農貿市場,像超市賣快消品一樣賣生鮮,但價格卻低于農貿市場的10%。
農副產品新鮮干凈,價格便宜,永輝迅速打開局面,取得了市場認可,接著張軒松又開始建立生鮮商超壁壘,獨門殺手锏了。
1.生鮮自營和直采
張軒松養(yǎng)了一支300多人的采購團隊,常年駐守分布在全國的二十余個農產品生產基地;為了采購新鮮的水產品,永輝的采購船可以直接開到海上與捕魚船對接;在福建的一些永輝店鋪,早晨五點半就開門迎客,只為將新鮮的食品第一時間提供給顧客。
2.專注聚焦,單品暴利
大多生鮮超市,電商容易死,因為毛利太低,基本為負,但永輝超市毛利可以逆天的達到16%,簡直就是業(yè)界奇跡!為什么?
秘密都在單品控制上。
永輝超市對“香蕉”單品的運營很逆天。從源頭開始,采購員到農田大規(guī)模采摘未成熟的香蕉,價格便宜,保鮮期也長。通過冷庫運輸?shù)絺}庫,經過簡單的制作工藝催熟香蕉,再統(tǒng)一配送到各門店進行銷售,不論是價格還是品質在市場上都占絕對優(yōu)勢,利潤也很豐厚。
3.全員持股,極致防損
超市一線員工干著最臟、最累的活,卻拿著最低微的薪水,每天上班事實上就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沒干勁,碼放果蔬的時候經?!巴且粊G”、“往那一砸”,反正賣多少都和他沒關系、超市損失多少果蔬更和他沒有關系。
為了提升員工激情,張軒松花了一個大餅:一線員工全員持股,工資績效和利潤崗位銷售額和利潤掛鉤。鼓勵他們專注細節(jié),防損是在為自己省錢。
能有今天,8個字可以總結:勤勞,創(chuàng)新,總結,溝通。這就是我成功的全部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