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傅譯版《飄》——不可復制的驚艷

2016-12-20 22:33:53黃媛媛
北方文學·下旬 2016年9期
關鍵詞:譯本譯者小說

黃媛媛

摘要:傅東華先生的譯著《飄》是瑪格麗特·米歇爾長篇名著Gone with the Wind的最早漢譯本,自1940年出版以來,受到幾代中國讀者的青睞。傅氏嫻熟優(yōu)美的文筆及歸化翻譯策略使得該譯本在眾多譯本中獨樹一幟,令追隨者津津樂道,然而在學術界卻正是致其飽受非議的根源,直至近年才逐漸得以正名。傅先生對翻譯策略的選擇,有諸多的歷史淵源?!拔逅摹毙挛幕\動的特殊發(fā)展時期,形成了特定的語言形態(tài)和具有時代氣息的審美情懷;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導致翻譯的功利性凸顯,影響了譯者的原著定位和策略選擇;而翻譯發(fā)展的特殊階段,和眾多文壇巨匠參與譯事,則賦予了當時譯者在譯文處置上更多自主權。總而言之,是當時的特殊時代背景和社會文化環(huán)境造就了傅譯版《飄》不可重制的獨特魅力。

關鍵詞:《飄》;不忠的美人;社會文化環(huán)境

“那郝思嘉小姐長得并不美,可是極富于魅力,男人見了她,往往要著迷,就像湯家那一對雙胞胎兄弟似的。……下巴頦兒尖尖的,牙床骨兒方方的。她的眼珠子是一味的淡綠色,不雜一絲兒的茶褐,周圍豎著一圈兒粗黑的睫毛,眼角微微有點翹,上面斜豎著兩撇墨黑的娥眉.在她那木蘭花一般白的皮膚上,畫出兩條異常惹眼的斜線。就是她那一身皮膚,也正是南方女人最最喜愛的,誰要長著這樣的皮膚,就要拿帽子、面罩、手套之類當心保護著,舍不得讓那大熱的陽光曬黑?!?/p>

這是傅東華先生的譯著《飄》的開篇,涓涓細流般的文字,帶著充滿吳語韻律的獨特美感,仿佛為讀者拉開了一副精致而不失恢弘的樸麗畫作,令人手難釋卷。作為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歇爾的著名長篇小說Gone with the Wind的最早漢譯本,該書于1940年末甫告問世,即在民眾中引發(fā)了巨大反響,此后數(shù)番再版,約有半個世紀,都是Gone with the Wind在中國大陸的唯一譯本,贏得了眾多中國讀者的青睞。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出版界興起了一股世界文學名著復譯熱潮,數(shù)十年持續(xù)不退,為這部暢銷作品陸續(xù)增添了幾十種新譯本,其中不乏精品,但傅譯版《飄》依然是其中影響最廣,也是最令人津津樂道的版本。然而,在翻譯界,這部引人入勝的佳作,從誕生之初,即因其歸化翻譯策略和大量的刪節(jié)而頻受指摘,時至今日,評論文章依然對其責貶、正名兼而有之,莫衷一是。

一、不忠的美人

少有譯作可以似傅譯版《飄》一樣,在讀者和學術界中受到截然相反的兩種評價。一面是經年不衰的暢銷與贊譽,一面則是貶大于褒的反復爭議。前者可以從良好的讀者反應得到印證,后者則落足于傅譯本《飄》一書翻譯策略的點點面面。

傅東華先生在本書中的翻譯策略大致可歸結以下:(1)文化層面上,以中國式的人名、地名來翻譯相應的專有名詞,運用大量中國俚語、習語實現(xiàn)文化意象的移植;(2)語言層面上,對詞匯、句法乃至敘事結構進行改頭換面,力求符合中文習慣;(3)結構上,對小說內容進行了刪節(jié)、修改,大刀闊斧地刪改他所認為的不必要章節(jié)、段落描寫;(4)行文風格上,采用中國傳統(tǒng)小說的敘事結構,并帶有鮮明的譯者個人特色,文辭上多有增補,融入較多的再創(chuàng)作元素。最終,使得譯文最大程度地“脫下歐化的痕跡”,貼近中國讀者偏愛的文化習慣,讀者閱讀這部筆調詼諧、輕松自然的翻譯小說,往往會獲得良好愉悅的閱讀體驗,產生一種“無異讀創(chuàng)作小說”的錯覺。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傅先生通過以上翻譯策略營造了譯本獨特的審美情趣,成功征服了當時對著小說有著很高期待的讀者,最終使得這部作品成為獨樹一幟的存在,但同時,大量歸化手法的運用以及譯者對原文較為隨性的刪補,導致傅譯本《飄》的譯文在忠實性上失于嚴謹、慎密。這種“對原著的背離”,正是翻譯界對傅譯本《飄》最為詬病的地方,有評論者將之稱為“不忠的美人”,意指其翻譯語言很美,但不忠實于原文。

二、非偶然的選擇

任何一部如傅譯版《飄》般擁有幾代忠實讀者的譯作,恐怕都不能被稱為失敗的作品。而撇開傅譯版《飄》在歸化翻譯研究領域的貢獻不說,忽略客觀的具體歷史文化環(huán)境,僅僅以孤立的文本翻譯實踐來解讀譯本,甚或妄下定論,不可不說是有失偏頗的。小說Gone with the Wind出版于1936年,次年獲普利策文學獎,1939年好萊塢斥巨資拍攝了由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1940年在上海公映,引起極大轟動。在此背景下,傅東華先生應邀翻譯此書。結合時代背景和譯書始末,可以推知,有多方面因素影響了傅東華翻譯策略的選擇。

首先,譯書的年代正處于我國社會發(fā)展的一個微妙時期,“五四”新文化運動導致了傳統(tǒng)學術規(guī)范的崩解,新的規(guī)范卻尚未形成。從語言角度來看,白話文已經逐漸“贏得了它在中國語言中的重要地位”,但政府、媒體依然以文言或半文言作為“正式”文體,在文學作品中,盡管白話文已經成為了普遍應用的書面語言,但本身的發(fā)展并不成熟,往往夾雜著脫離人民口語的文言腔。就翻譯自身的發(fā)展來看,盡管這一時期譯事迭起,涌現(xiàn)出了較多的翻譯作品,但翻譯的規(guī)則體系并未形成,探索實踐多過理論研究,翻譯策略的選擇多取決于譯者的文化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因此,傳統(tǒng)文學功底深厚、已翻譯過如《吉訶德先生傳》等多部文學作品的傅東華先生,在最新譯著中繼續(xù)采用駕輕就熟的“歸化”翻譯策略,可謂順理成章的選擇。

其次,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內憂外患、危機四伏,進步知識分子通過譯介西方先進文化來啟發(fā)民眾,翻譯的政治性和功能性明顯。在這種現(xiàn)實主義思想的驅動下,譯者背負著“翻譯為社會進步和民族解放服務”的深刻烙印,很大程度影響了譯者對作品(尤其是文學作品)的定位。有電影的先聲奪人在前,無論是公眾或輿論,早在作品尚未動筆翻譯時,對該書也已有明確的期待,即一部南北戰(zhàn)爭為背景的“準通俗三角戀愛小說”。內外兩方面的因素相互影響,使譯者缺失了全面審視小說價值的時代契機。傅東華先生在《飄》的譯序中寫道:“……直至書的內容涉獵過了,電影也領教過了,才覺得它雖不能和古代名家的杰作等量齊觀,卻也斷不是那種低級趣味的時髦小說可比——它的風行不是沒有理由的,它確實還值得一譯”,可見,他對這部作品的理解和定位,是一部介乎于“古代名家的杰作”與“低級趣味的時髦小說”之間“值得一譯”的“時髦書”。因此,他“得向讀者諸君請求一點自由權”,因為“譯這樣的書,與譯Classics究竟兩樣”,并且直言,其譯書的“目的是在求忠實于全書的趣味精神,不在求忠實于一枝一節(jié)”,為整書的翻譯策略定下了基調。

這里必須一提的是,由于當時上海受到日軍占領,文學作品的生存環(huán)境十分惡劣,各種以抗戰(zhàn)為主題的嚴肅文學均受到了封鎖,審查十分嚴格。小說最終以一種迎合電影效應的筆調、手法和內容呈現(xiàn)給讀者,除了作者本身定位及對讀者期待的考量,也有出于出版便利的因素在。而對于這部富于社會學意義且主人公性格異常鮮明的小說,傅東華先生誠然是選擇了多方權衡的翻譯方式,但也更愿意讀者能從閱讀中有所收獲——他希望小說的“鑒賞者”不要有先入為主的偏見,可以“見仁見智”地去細細體會其中“極復雜極精微的”結構。在譯序中,他特別提出反對“給藝術品戴帽子”的觀點,駁斥了對當時社會中對該作品的一些非議,并著重點評了小說人物和情節(jié)的刻畫方面的亮色,尤其對小說人物的價值給予了充分肯定,稱之是“十分真實”而“具備創(chuàng)造性”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傅先生的心理定位不能不說又是十分矛盾的。

三、不可復制的時代

在以上對傅東華先生譯書策略選擇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傅譯版《飄》的翻譯策略,事實上,是特定的社會文化語境和翻譯發(fā)展階段中,傅先生自身文化審美和價值取向的體現(xiàn)。而只有真正代入當時所處的我國翻譯史上第三次翻譯高潮的大環(huán)境之中,才能真切了解和把握譯者內心的種種糾結與取舍之源。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用槍炮打開了清王朝閉關自守的大門,西方思想文化潮流大量涌入,中國一部分先進的知識分子為了救國圖存開始了向西方尋找真理,中國翻譯也由此迎來了第三次高潮。二十世紀初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則將這次翻譯高潮推至一個新的階段。這一時期,新舊思想遭遇巨大沖擊,文化面臨轉型,翻譯文學作為思想啟蒙的載體,以波瀾壯闊之姿步入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殿堂。在“救民族于水火”的精神動力下,眾多社團、流派、譯者紛紛傾力投身于文學翻譯事業(yè)中,胡適、魯迅、沈雁冰、鄭振鐸、郭沫若、郁達夫、田漢等新文學前驅者同時也成為活躍在譯壇的領軍人物,翻譯隊伍空前壯大。

在具體的翻譯主張上,這一時期依然存在著兩種文化意識的對抗,左翼進步力量極力主張“向民主文化的轉折”,而右翼保守勢力則傾向于維護傳統(tǒng)價值觀和審美觀。學者們以各自的刊物為陣地,對譯什么、怎么譯等各種翻譯問題各抒己見,展開了一系列針鋒相對的翻譯論爭。從早期的文言與白話文之爭,到其后的“信順”之爭,從有關翻譯選材的救國論與藝術論之爭,到翻譯的地位和翻譯自身的完善之爭論,既有各執(zhí)己見的強烈分歧,也有相互借鑒的深入探討,為建立和豐富現(xiàn)代翻譯理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翻譯文學對精神建設的重要價值在此過程中得到認可,思想啟蒙、政治救亡和審美情趣成為外國文學翻譯的三重追求。

這種翻譯初衷源于政治、翻譯過程依靠政治、翻譯成果為政治服務的大環(huán)境,使譯者強烈的文化主體意識的統(tǒng)攝之下,以文化擷取者的姿態(tài)對外來文化加以文化過濾和加工改造成為可能。這個時期特定的社會狀態(tài)和翻譯氛圍,為譯者在譯學領域展示其所倡導的翻譯理論和策略提供了寬闊的舞臺。而在這個譯壇上明星閃耀的時代,譯者本身具備的社會地位和文化地位,則賦予了譯事上更多的自主權。這時期中的譯者,毫無疑問地享受了作為文化思想傳遞者的鼎盛權威。傅東華也正是以這樣一個文化思想傳遞者的身份,切實地履行著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不吝將鮮明的個人特色和翻譯風格加諸于《飄》一書的翻譯實踐中。從這一角度來說,傅譯版《飄》只是一個有著鮮活表現(xiàn)力的時代縮影。

四、結論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世界文化相互融合,語言也在悄然發(fā)生變遷。新時期文學翻譯也將更為貼近現(xiàn)代審美,并隨著翻譯體系的發(fā)展完善而日益趨向標準化、規(guī)范化。

傅東華先生的譯著《飄》文辭秀美、語言流暢、輕松詼諧,是一部經受住時間考驗的生命力強勁的優(yōu)秀作品。傅先生在該書的翻譯中,采用文白糅雜的行文風格,對名詞、俚語翻譯的意向移植,對原著情節(jié)的刪補取舍等翻譯策略,以現(xiàn)行的翻譯標準來看并不合適,體現(xiàn)了一種特殊時代賦予的凌駕于原作之上的譯者權威。長久以來,這種策略受到了翻譯界學者們的諸多質疑。我們回顧歷史,立足時代,通過分析譯者的文化態(tài)度、原著定位及其成因,用客觀、公正的立場去看待傅先生譯書策略的選擇,肯定傅譯版《飄》在翻譯發(fā)展史上的價值,認可它出現(xiàn)及存在的合理性和歷史必然性。

應該說,是當時特殊的社會發(fā)展形態(tài),造就了語言和翻譯的特定發(fā)展階段,影響了譯者的審美情懷和原著定位。在《飄》一書的翻譯中,傅東華先生扮演了譯者、思想引導者、文化傳遞者等多重角色,由此獲得了超出通常意義的譯者權力。而這部鐫刻著時代風姿的譯著,也因此終將成為翻譯史上的絕唱。

參考文獻:

[1]馬格麗泰·密西爾著,傅東華譯.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4.

[2]許鈞.“不忠的美人”辨識[J].譯林,1997(4).

[3]馮慶華,王昱.從文化交流的宏觀角度研究翻譯——《飄》的譯本研究[J].外國語,1998(3).

[4]王東風.翻譯文學的文化地位與譯者文化態(tài)度[J].中國翻譯,2000(4).

[5]譚載喜.中西翻譯傳統(tǒng)的社會文化烙印[J].中國翻譯,2000(2).

[6]馬祖毅.中國翻譯簡史:“五四”以前部分.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6.

[7]徐敏.從清末和“五四”時期的翻譯實踐看多元翻譯系統(tǒng)翻譯理論的局限性[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外語版),2008(4).

[8]任淑坤.五四時期外國文學翻譯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

猜你喜歡
譯本譯者小說
叁見影(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2
遛彎兒(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0
勸生接力(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3期)2022-06-28 07:03:42
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譯者的適應與選擇
論新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通玄記》的西夏譯本
西夏學(2017年1期)2017-10-24 05:31:48
翻譯中的“信”與“不信”——以《飄》的兩個中文譯本為例
元話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研究
外語學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
從翻譯的不確定性看譯者主體性
外語學刊(2010年2期)2010-01-22 03:31:09
永仁县| 海伦市| 离岛区| 家居| 碌曲县| 铜川市| 淄博市| 教育| 松江区| 岑巩县| 海盐县| 嘉禾县| 金川县| 太仓市| 甘孜县| 将乐县| 元朗区| 崇明县| 舞阳县| 漯河市| 西乌| 偏关县| 晋城| 镇原县| 达尔| 西安市| 田东县| 华容县| 额尔古纳市| 涟水县| 德昌县| 保德县| 上蔡县| 环江| 河间市| 龙泉市| 张家界市| 兰州市| 双桥区| 全州县| 许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