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陳三兩爬堂》是程派的經(jīng)典名劇,我們在欣賞其藝術(shù)魅力的同時,也從劇情中體會罪與罰、親情與律條之間的糾結(jié)和了斷、思考和回味?!蛾惾齼膳捞谩匪蔑@的大義滅親以及處罰貪贓的教育作用,對當下反腐倡廉同樣具有現(xiàn)實意義。一出戲,既讓人欣賞京劇藝術(shù),又從中得到警示和思考,這就是京劇《陳三兩爬堂》的魅力所在。
【關鍵詞】《陳三兩爬堂》;親情;法律
中圖分類號:J8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2-0016-02
初夏時節(jié),福建京劇院蒞漢演出,其中就有《陳三兩爬堂》。在欣賞程派藝術(shù)魅力的同時,也讓人從劇情中體會罪與罰、親情與律條之間的糾結(jié)和了斷、思考和回味。
《陳三兩爬堂》是程派的經(jīng)典名劇,廣受戲迷喜愛。這次來漢演出的《陳三兩爬堂》是由福建京劇院副院長、第二十六屆“戲劇梅花獎”得主孫勁梅主演。其師從名家張蔓華,是有名的亮嗓子程派青衣。該劇唱功吃重,唱做念繁重,對演員的表演要求高。孫勁梅對陳三兩人物情感變化的把握、程派藝術(shù)特色駕輕就熟,比較全面真實地反映陳三兩的戲曲角色,詮釋了程派的藝術(shù)魅力。
《陳三兩爬堂》劇情并不復雜。講述的是明朝進士李九經(jīng)被奸臣陷害致死,其女李淑萍為埋葬雙親,教養(yǎng)胞弟,自賣自身,落入青樓,改為陳姓。她才氣橫溢,雙手能寫梅花篆字,以賣文為鴇母掙銀,所作詩文每篇售銀三兩,故稱陳三兩。三兩收養(yǎng)孤兒陳奎為弟,教其讀書并助他赴考。后來,三兩被鴇母賣給珠寶商張子春為妾。三兩不從,張賄通滄州知府李鳳鳴,對其嚴刑拷打,逼其“從良”,而這州官竟是三兩失散多年的胞弟李鳳鳴。后義弟陳奎為巡撫,陳三兩冤枉昭雪,李鳳鳴被罷官。
劇中人物陳三兩的命運一波三折,極具悲劇色彩。出生在官宦之家,卻不想遭人構(gòu)陷,父母雙亡,從富貴鄉(xiāng)一下子跌入人世最底層。她自賣自身,淪落青樓,過著屈辱的生活,此一也;好不容易盼來了弟弟科舉及士,以為熬出了頭,卻被貪心的鴇母和貪色的富商合伙拐賣。訴之公堂,以為能夠主持公道,不想反被責打,此二也;義弟為之平反,歷經(jīng)磨難之后以為姐弟可以團聚時,胞弟被革職充軍,最終骨肉分離,此三也。演員通過運用程派幽咽婉轉(zhuǎn)、深邃曲折、柔里有剛,剛?cè)嵯酀某惶厣?,如泣如訴地將陳三兩從含冤受屈、辯解被打、怒罵公堂、對質(zhì)明事,到心如死灰的情緒變化都表演得傳神到位,成功演繹了備受欺凌、外弱內(nèi)強的陳三兩藝術(shù)形象。
這出戲以一明一暗兩條線展開。明線是向觀眾展示的公堂審判,是為法線;暗線則是隨著劇情發(fā)展逐步明了的姐弟親情,只是到戲尾,才由暗轉(zhuǎn)明,是為情線。
大幕隨著魏朋的一聲“啊哈”拉開,同時,權(quán)錢交易也在一段數(shù)來寶中開演了。有幾個糟錢的老客,一無朱筆圈點、二無印璽就想拐帶人口,而判官李鳳鳴對此心知肚明。先前也有“算不算貪臟、算不算賣法”的猶豫,但最后貪婪占了上風,自欺欺人,收人家好處與人家方便,公堂之上,無所不用其極。利誘不成,又來威逼。被問破,說出心病,卻耍起官威,連拍驚堂,怒罵責打。這一罵一打,又怕打壞了人。并不是可憐陳三兩,而是收了人家的銀錢,怕打壞了無法向贓主交代,早已把陳三兩當成了別人的私有財產(chǎn)了,貪贓的嘴臉暴露無遺。
然而,陳三兩并沒有屈打成招。
陳三兩最開始是有幻想的。她跪在大堂之上,粉面念羞,一唱三嘆敘述自己的身世和不平,希冀青天大老爺為自己主持公道。不受利誘、不怕威逼卻被屈打??吹教孟逻z失的銀票,頓時明白了其中的壸奧。
被無情的拶刑疼得昏死過去之后,陳三兩終于看清了李鳳鳴乃至整個官場官官相護、貪贓枉法的丑惡。她悲憤難平、如泣如訴,直斥贓官,發(fā)出“你怎科舉來怎會試?怎做國家棟梁材?空讀詩書不知禮,枉把烏紗戴起來。手摸胸膛想一想,心問口,口問心,今天拶我該不該?”的詰問。
在戲中,李鳳鳴的人物性格十分矛盾,因而顯得豐滿。他一開始還是按官場的套路出牌的,而且自認做得合情合理。即便是收了原告的銀錢,也是官場的潛規(guī)則,雖然不能公開,覺得也沒有什么大礙。類似的案件和方式他駕輕就熟,應該非止此例。按照他的慣性思維和既定的流程,案件的審理應該沿著他的意愿,經(jīng)過威逼利誘,嚴刑拷打,事情自然搞掂,銀錢落袋。那有什么麻煩?
但是,這一次他有麻煩了。他碰上了一個有背景的青樓妓女,要命的是這個妓女還是自己的同胞姐姐。
從家住山東臨清開始,陳三兩訴說自家身世、亮起了蓋子。滿心盼望兄弟李鳳鳴為人要正、為官要清,懷念手足,為姐贖身。想不到一別十年,盼來的卻是姐弟公堂相見,盼來的卻是收人銀錢、枉直用刑,吃了果兒忘了核的弟弟,真是讓陳三兩身心俱痛,痛入骨髓,怎不教她寒在心、酸在心、惱在心、氣在心、恨在心。進而在大堂上質(zhì)問弟弟,你手摸胸膛想一想,想什么?想一想爹娘怎么教育你的,爹娘是怎么死的,姐姐是怎么受苦的?這也為隨后的大義滅親留下了伏筆。
李鳳鳴的真實面目是逐步顯露的。從受賄的猶豫、貪贓用刑到步步逼問,對過《麻衣相書》這本李家獨門秘籍之后,漸漸明白了堂下跪著的是自己姐姐。但李鳳鳴礙于官威,還不想相認。陳三兩一聲“陶哥兒”驚煞了大老爺,也警醒了他殘存的良知。直到陳三兩抖出皇王欽差的義弟,堂上的氣氛立馬改變。李鳳鳴才曉得厲害,驚出一身的冷汗,還在狡辯自己沒有受賄,陳三兩拿出撿到的銀票之后,他才跪下認錯。劇情由此峰回路轉(zhuǎn),天平開始傾向陳三兩一邊了,李鳳鳴感到大禍臨頭了。
隨著劇情的發(fā)展,是與非越來越明晰。劇中正反人物的靈魂折磨與拷問,生生地撕裂開來,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既令人扼腕嘆息,又受到深深震撼。
這出戲的戲名變化也是值得品味的。從《陳三兩》改為《陳三兩爬堂》,突出了一個爬字,主題更加鮮明。爬堂的自然不是官老爺。在劇中,陳三兩也未在堂上爬來爬去。這里只有一種解釋,就是“爬”是女主角內(nèi)心的感受,是那種低人一等、備受欺凌、悲憤難平的感受。但是后來,兩個當大官的弟弟也跪下了,堂上堂下跪地之人對調(diào)了,先前跪著的陳三兩則站著說話了。一站一跪的改變,也是審與被審的改變。
這場審判本來毫無懸念,雙方強弱對比十分懸殊。李鳳鳴一方非富即貴,勢力浩大:肇起的張子春,是有幾個糟錢的老商人;說項的魏朋是有過從政經(jīng)歷衙門的掮客;主審的李鳳鳴是五品知州;還有一群如虎似狼的衙役。而被告陳三兩乃青樓女子、社會底層、孤身一人、勢單力薄。正當行至水窮處時,陳奎上場了,陳三兩通過其貴為皇王欽差的義弟才得以逆襲成功。這當然增加了戲曲的可觀賞性,迎合了依靠青天大老爺?shù)膫鹘y(tǒng)戲曲模式和觀眾欣賞習慣。
中國人講究團圓,在京劇中表現(xiàn)尤為明顯。如《蘇三起解》,最后三堂會審之后,王金龍認了蘇三成就了玉堂春色;如《竇娥冤》,六月飛雪之后,竇父為兒昭雪;又如《金玉奴》莫稽忘恩負義,謀害糟糠。金玉奴洗白身份之后,一番棒打終究還是重入閨闈。
但是,這出戲并沒有就此打住。
應當說,陳三兩父母早亡,姐弟相依為命,長姐當母,打斷骨頭還連著筯。難能可貴的是,陳三兩沒有因為親情而原諒了自己弟弟的不法行為。當李鳳鳴說不知道被審的是姐姐時,陳三兩憤怒喊出“若無有兄弟把官做,就該屈死在衙門?”我當初怎樣教育你的,你竟敢貪贓賣法害黎民!堂上堂下、審與被審都在心中受到彼此的拷問和自己內(nèi)心的折磨。
假如陳三兩不是官宦之女、明經(jīng)識理;不是飽經(jīng)風霜、看盡世態(tài),陳奎再審李鳳鳴時,就沒有“寧愿李門都死盡也不千古留罵名”的決斷。李鳳鳴被革掉官職、充軍關外。姐姐并沒有原諒自己的親弟弟,這比起一般性的善惡相報的主題和大團圓的結(jié)局更加發(fā)人深省,更加具有藝術(shù)感染力。這既點出本劇的核心主題,也反映劇作者的創(chuàng)作主旨。
因為京劇傳統(tǒng)的一桌兩椅的演出形式需要,整出戲都壓縮到公堂上。告狀打官司,訴說身世、辨明是非、處罰等情節(jié)都是在公堂上,都是通過念白和唱做,特別是通過陳三兩的唱腔與表演向觀眾呈現(xiàn)。盡管劇情簡單,但通過劇中人物的詰問和答辯,以及京劇程式化的表演,使人并不感到寡淡,而是在明知道結(jié)果的前提下,津津有味地品嘗女主角如泣如訴的唱腔,等待著壞人被處罰的快意。戲里主要表現(xiàn)了罪的不斷累積,劇情的絕大部分就是這種累積的過程,直到最后,一劍恩仇,如閃電剎那間照亮了不斷累積的黑暗,讓人豁然開朗,觀眾也從壓抑、憤怒的情結(jié)中放下心來。正是因為這樣的累積,為后來的陳三兩處罰親弟弟在情感取舍上作了鋪墊,大義滅親的主題以及戲曲人物發(fā)展的邏輯性發(fā)揮得充分合理,讓觀眾盡管看到不同的結(jié)局,但覺得這就是順理成章的,并不突兀。
我們不妨反向推演一下:如果陳三兩是貧苦出身,不是知書達理,沒有做大官的義弟或者做大官的義弟也昧了良心,那么她的冤屈就會在貪贓賣法的交易中陰消了。這樣的情形在現(xiàn)實中太普遍了。而劇中的情形只能說用戲劇的方式反映人們美好的愿望罷了。但在現(xiàn)實中,這種例子即使不是孤例,恐怕也是不多的。這才是我們應該警醒的!
陳三兩并沒有因為官場上通行的潛規(guī)則,也沒有因為手足親情而原諒親弟弟。她所依賴的并不是革命的方式,而是中國傳統(tǒng)的舍身(親)取義的道德教化。戲曲有戲說和演繹的成分,但給人的教化和思考并不因為戲說和演繹而減少?!蛾惾齼膳捞谩匪蔑@的大義滅親以及處罰貪贓的教育作用,對當下反腐倡廉同樣具有現(xiàn)實意義。近來有報道說,一些單位將此戲作為反腐倡廉的教材組織觀看,讓人在欣賞程派經(jīng)典藝術(shù)的同時,給人以警示,也賦予了該劇新的涵義。
一出戲,既讓人欣賞京劇藝術(shù),又從中得到警示和思考,這就是京劇《陳三兩爬堂》的魅力所在。
作者簡介:
吳雯琛,女,湖北省武昌實驗中學,學生,戲劇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