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綜
在耶魯所在的紐黑文市,有一群來自中國的老人,因為兒女的緣故遠涉重洋來到美國這片相對陌生的土地,他們的平均年齡在60~70歲之間,他們一批又一批來到美國,不只是為了自己在美研修的孩子,更為了孩子的孩子們……
在耶魯?shù)闹袊先?,沒有不知道“三棵樹”的
這是一個坐落在小山坡上的公園——耶魯?shù)姆柲霞o念花園,因為有著三棵巨大的枝條垂地的歐洲山毛櫸,而被老人們喚作“三棵樹”。
三棵樹是住在耶魯大學附近中國老人一個最大的活動據(jù)點,大家閑來無事便會聚在三棵樹公園里,聊聊天,鍛煉身體。
已經(jīng)70多歲的薛阿姨和王伯伯來自遼寧沈陽,女兒和女婿是耶魯?shù)牟┦亢?。三月底的紐黑文,風吹得還有些涼意,走著路,馬路對面遇到另一位中國阿姨也是去三棵樹的,雖然不認識,但三位老人一見面馬上自來熟地開始熱絡攀談,十分親切。
當我們走到三棵樹公園,發(fā)現(xiàn)這里已經(jīng)來了好幾位老人,正聚在一起聊著天,還有人在地上挖著蒲公英和野菜。
不遠處小山坡上,三位老人正在打太極,其中還有一位是外國人,不一會兒更多人加入了打太極的隊伍。這些中國老人在此打太極已有12年的歷史了。
三棵樹對于這里的中國老人們顯然有著重要意義。來自不同地方、操著不同口音和方言的老人們?nèi)齼蓛删墼谶@,曬曬太陽,聊聊各自的新鮮事。有的老人是第一次來美國,才剛到幾個禮拜,很多人則來了不止一次,最多的竟然有8次之多,還有些老人隨子女工作的變遷從德州奧斯汀、紐約州特洛伊等地一路輾轉來到耶魯。有過這些經(jīng)歷的老人除了對中美差異有所比較,更對美國不同地區(qū)的生活頗有體會。
這些老人是中國留學生的父母,因為兒女的緣故遠涉重洋來到美國這片相對陌生的土地,他們的平均年齡在60~70歲之間,不少人近期剛升級成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而他們一批又一批來到美國,不只是為了自己在美研修的孩子,更為了孩子的孩子們,除了實現(xiàn)旅游簽證帶來的一家三代人一次次為期六個月的團聚之旅外,他們更擔當著幫助子女照看孫輩的重大職責。
背景各異的中國老人們遠渡重洋,抱團取暖
讀書工作拿身份,娶妻生子買住房,這是很多中國人來美國都會走的一條路。在耶魯,住房也許可以先不急著買,這里有環(huán)境舒適價格優(yōu)惠的學校住宅區(qū)和公寓可供租住,因而生子的下一步,則是把爸媽接來小聚,同時幫自己照看孩子。隨著中國留學生和學者人數(shù)的不斷增多,這個爸媽群體也在壯大,變得越來越引人注目。那么,耶魯大學究竟有多少中國留學生呢?
耶魯大學作為早在1854年就出過第一個在美拿到學位的中國留學生的學校,前年(2014年)有680名來自中國的學者(博士后),這一人數(shù)是第二大族群的3倍——耶魯?shù)挠《炔┦亢笥?00人;另外,有516名中國研究生和58名中國本科生,而第二大族群,加拿大留學生的研究生人數(shù)只有196。
如此數(shù)量眾多的中國學生學者涌入耶魯,隨之而來的是他們的父母,而人數(shù)之多以至于可以在耶魯校園北邊形成一個自己的小社會了:一個來自于中國各地、人員組成不斷變化著的社群。
真正走近這個群體我們發(fā)現(xiàn),最初的那些問題并沒有統(tǒng)一答案。畢業(yè)于耶魯大學的王俊博士曾幫助《耶魯校友雜志》接觸過這些老人,發(fā)現(xiàn)這些老人們既有相同之處,又充滿著多樣性,他們來自中國不同的地區(qū)和城市,不同的人生經(jīng)歷、受教育程度、社會階層和家庭背景,更有著不同的性格和行為表現(xiàn)。
耶魯校友雜志這樣描述這些老人們:“有高層政府雇員,也有農(nóng)民,有從北京來的一看就很精明的人,也有沒受過什么教育的村里人”。
有的家庭在子女這一代實現(xiàn)了巨大的“教育大躍進”。一名年輕女子告訴記者,她的先生是耶魯干細胞中心一名研究員,而他遠在中國湖北省的老父親則靠在當?shù)厥袌鲑u豬肉為生?!袄瞎蠈W的時候,會看到黑板前放著兩雙鞋,一雙皮鞋,一雙布鞋。要是你想穿皮鞋,就得刻苦學習。要是你想去大城市,就得非常努力。要是你還想走出中國,去美國,人們都說美國的教育比中國好,那你就得更加用功才行。都取決于你?!?/p>
性格不一樣的家長來到美國之后在新生活新環(huán)境中的適應能力,心態(tài)感受和所選擇的活動各有千秋,有的老人更外向和開放,有的則內(nèi)向,有的玩得很開心很享受,有的覺得沒意思或者不習慣,有的愿意主動分享自己的感受,有的并不愛說起自己的生活。
然而不同之中,仍能找到這一群體的共同特征。首先是大多老人的子女家里有孩子需要照看,這也是這些老人來到美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他們被需要,帶孩子幾乎是他們的首要任務。其次,這些上了年紀的中國老人在美國都有語言障礙,幾乎都不會講英語,能說上一兩句的已屬少見和難得。
雜志記者在報道中寫到自己之前曾在街上遇到推著嬰兒車的中國老人,他們總是回應以微笑,并停下來讓記者看自己的孫兒,然而一旦記者開口說話,哪怕只是一聲“hello”,老人便擺擺手,推著嬰兒車離開了,信號很明確:這里不說英語。
紐黑文接觸的中國老人顯然要開朗外向得多,他們告訴記者,盡管無法交流,自己遇到熱情友善的老外也會主動打招呼喊“Hello! How are you?”這是他們學得最快的一句話。
但可想而知,語言不通會直接給老人們的生活造成極大的困難和不便,在沒有子女協(xié)同的情況下,活動半徑必將大大減小,而在這里,子女的陪伴時間是極其有限的——正因為終日在實驗室里忙碌,才格外需要老人來幫忙帶孩子。同時,耶魯校友雜志也提到,這些老人的子女情況也大多相似——出色的學術成就,夫妻雙方都有工作,并且每天投入很長的時間在工作上。
這樣的背景下,“三棵樹”成了老人們抱團取暖之地。他們平時并不算太忙碌,主要“任務”是照顧孫輩,因此每天早上把孩子送上校車,然后直到下午接回來和做晚餐,這中間很多個小時都屬于自由時間,家里有更小的還沒上幼兒園的孩子的,老人則辛苦些。如此多的自由時間,老人們能做的事卻比較有限,主要原因還是不會說英語,人生地不熟,出了門問個路都不方便,外加美國的公共交通遠不如國內(nèi)城市發(fā)達,不開車很多地方?jīng)]法去。好在耶魯?shù)膕huttle bus還算方便,不同的線路基本覆蓋了周邊地區(qū),平時老人們除了步行來三棵樹散心,去菜地里種菜,還會結伴搭校巴去附近的兩個亞洲超市買買菜或是一起去爬山,人多的時候,一上車幾乎半車都是中國老人,頗為熱鬧,有些線路的司機還能說上兩句中文跟老人們打招呼。
而周末是闔家歡聚的美好時光,總算不用泡在實驗室了,子女們往往會開車帶著父母孩子去遠一些的美國超市商場大采購或是出去玩,一年下來還會安排一家人外出旅游。雖然住在美國東北部,不少老人南部去過佛羅里達、加勒比海,參加過豪華游輪之旅,西部去過加州、黃石公園、大峽谷,而東北部大城市如紐約、DC、波士頓等更是不在話下。
說到在中美兩地生活的差異,老人們都覺得美國最好的地方在于環(huán)境好,空氣好,人的素質也高,盡管有語言障礙無法交流,陌生人見到他們也會熱情打招呼。一位叔叔說自己來美國幾次從來沒有水土不服,然而剛一回到霧霾籠罩的長沙,馬上覺得呼吸道和喉嚨開始不舒服,而他的情況并不是個特例。
不甚喜歡的地方也有,即使自己做飯,薛阿姨仍然覺得美國的食材味道不如中國的好。耶魯校友雜志報道中,好幾位中國老人都問為什么店鋪打烊之后燈還亮著?“你們美國人的生活要啥有啥,但是你們也在浪費能源。空調完全可以關掉的嘛。為什么你們一直開著呢?”另一位中國大媽抱怨道“我們晚上都沒法出門”,她表示私人持槍在中國簡直不可想象。
來自河南駐馬店的一對老夫婦說:他們已經(jīng)在美國呆了5年了,期間一次都沒有回國,盡管也很喜歡美國的環(huán)境和生活,但“還是不適應”,“家里多方便呀,想買個啥出門就是,這邊得開車一買買一大堆,菜都(放得)沒味兒了”。
這邊的生活遠不如國內(nèi)便利舒適幾乎是所有老人一致認為的,除此之外就是精神娛樂活動方面的相對單調,而最大的收獲當然是能跟孩子們在一起,彼此有個照應,也是巨大的慰藉?!岸际菫榱藘号?,要不是孩子在這邊,我們也不會來美國?!?/p>
老人們還建了一個微信群,名字就叫“耶魯三棵樹”,即使足不出戶也能在群里交流聯(lián)絡,分享附近的新鮮事。談話間,又陸陸續(xù)續(xù)來了些老人,趁著大伙兒都在,薛阿姨提議約個日子一起搭校巴到離海邊最近的一站下車,然后去海邊玩,這個想法一說出來大家都覺得很不錯,正熱烈討論著,有老人問,要去多久呢?薛阿姨說:“遠的話,起碼要玩一整天吧?!甭牭娇赡芤須w,幾位老人猶豫了,“我們要接孩子啊。”
原來,幼兒園的校車下午兩點半左右就回來了,帶孩子可是老人們的頭等大事,萬萬耽誤不得。
一切為了孩子,無論在哪,一起就不孤獨
訪問學者在耶魯?shù)臅r間一般是一年,一年之后他們的父母和孩子也都會一起回國,回到他們原本的工作單位和生活軌跡;而子女是博士后的家庭,則有更多的不確定性,有孫子孫女的老人都表示只要子女不回國,他們還會再來幫忙照看,或是兩邊老人輪流來。至于再往后是回國還是留在美國發(fā)展,老人們覺得咋樣都挺好的,有的子女出國前在國內(nèi)就很好的工作和基礎,老人也偏向回國,但都表示會尊重和支持子女的選擇和決定,如果最終留美,自己也不排斥。
耶魯校友雜志報道中,畢業(yè)于耶魯大學的一對中國夫婦,彼時正要帶著從中國來的父母和兩歲半的女兒從紐黑文遷居北卡羅來納,趙即將成為杜克大學的經(jīng)濟學博士后,而張會在杜克法學院任教。張對于他們“今后回國當海歸”這條路十分懷疑。
“你一旦有孩子了就很難回去了,”他說?!爸袊慕逃w系太殘酷。你不會想要自己的孩子走一遍同樣的路?!彼€補充道,他們一家人不大可能再回北京老家生活,因為北京空氣污染,而且吃東西和買房子都太貴,“北京已經(jīng)變得很不宜居了?!?/p>
中國老人們?yōu)樽优鴣?,而他們的到來也改變了年輕夫婦兩人或是三口之家的原本結構。耶魯校友雜志的記者曾問這些年輕子女,爸媽到來之后,四個大人外加一兩個孩子擠在兩室一廳的公寓里,是否會懷念以前家里的隱私空間?得到的答案是No:“如果完全把父母當一家人,那就不會有隱私空間的問題?!币晃蛔优f道。也有人覺得自己和妻子并不像美國人對于和父母同住感到那么不安,“我們更習慣于父母闖入自己的生活”,他解釋并補充道,“人人都有在某些方面有點瘋狂的父母。”
耶魯?shù)拿庖邔W家及分子生物學家郭秀陽 (音,Xiuyang Guo) 則說他請四川鄉(xiāng)下的父母來美國照看兒女既是一種慣例又是有利于雙方的?!盃敔斈棠逃X得自己有責任幫忙照料孫子孫女,同時中國農(nóng)村社保系統(tǒng)不健全,養(yǎng)兒防老,有個依靠。而且老人到了六七十歲,地里的農(nóng)活干不動了,正好可以做點別的。他們自己也愿意這么做?!?/p>
郭的兒子精力十分充沛,對此,一旁的兩位老人看起來很高興而不覺得是加重帶孩子的負擔。爺爺說“他可聰明了”,奶奶補充道“他才兩歲!” 而上文提到的趙曉雪表示正是父母幫忙照顧孩子成就了自己和丈夫的事業(yè)。因此,與其說他們是不懷念隱私空間以及習慣于父母對自己生活的介入,不如說是相比之下,更珍惜、需要和感激父母的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幫助。
但當老人到來,兩邊父母之間或父母和子女之間的差異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很多摩擦。小到生活習慣,子女可能不喜歡吃自己公婆或是岳父母做的飯,比如太咸太淡;大到在養(yǎng)育下一代問題上出現(xiàn)的分歧,有的爺爺奶奶看到自己的孫子吃Costco的嬰兒食品而不是自家做的會很緊張,還有的家庭會因為寶寶該睡在哪發(fā)生爭執(zhí),老人總想把孩子帶到床上睡。
王俊博士在身邊已婚朋友家庭里看到很多兩家融合過程中的壓力和矛盾,而這種磨合的過程對于年輕一代并不輕松。夫婦倆可能本就來自完全不同的社會經(jīng)濟背景和地區(qū),但他們的知識、思想觀念以及共同的經(jīng)歷減小了這種文化差異。對此王俊表示同情:“這些爺爺奶奶見孫子孫女的機會不多,他們會想跟孩子待在一塊。”
當然,類似矛盾和問題在國內(nèi)也比比皆是。而來到美國,老人自身也需要做很大的調整適應?!八麄冊诩矣泻芏嗯笥眩赡苁穷I導?!蓖蹩≌f,而在這邊他們得花很多時間切菜、打掃衛(wèi)生和給孩子換尿布。
盡管如此,王俊認為整體上這些家庭的調整和安排還是做得相當好的。老人們的到來讓年輕的子女有時間和自由去追求事業(yè)。不僅如此,由于這些年輕夫婦很多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知道,只要父母跟他們一起住并且照看著孫輩,就不會孤獨。老人們甚至會期盼著下一次來美團聚。
“空巢老人的寂寞才是我們這一代人難以承受的?!蓖蹩∪缡钦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