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李東,陜西延長人。延安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作品見于《延安文學》。
向日葵,在我們老家叫日照花。
反復品摸,日——照——花,這個土氣卻不失溫暖的小名真是比他堂皇的大名要強許多呢。
早年的鄉(xiāng)下日照花不成體系,鮮有大面積成片種植的。三棵,五棵,七八棵就那么直桿桿地立在地頭,立在人家門前菜園的籬笆旁,自信而又倔強。
鄉(xiāng)民們不會知道梵高,更不懂得印象派是什么,可是他們卻在大地上書寫著各種藝術流派,比如,隨意撒下的葵花籽似乎不經(jīng)意間就躥起了桿子,就綻開了黃亮燦然的花盤,昂揚,自信,情緒飽滿,傲然向日,在夏日的大地上派生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這是鄉(xiāng)下綻放的最大的花,大得簡直沒有道理,最大的日照花花盤足有臉盆那么大。
日照花開了!就像一個金黃的秘密“刷”地一下在你面前打開。就是那么坦坦蕩蕩地打開,那么光明磊落地打開——金黃的羽箭圍簇著圓碩黃亮的花盤,散發(fā)著逼人眼球的光芒。
向日,逐日,日照花開。
突然聯(lián)想到那逐日的夸父,那漢民族的普羅米修斯,難道是他在逐日未竟的路上轉化托生成這傲然向日的物種,并將這追尋火熱、追尋光明的理想年年歲歲地進行下去?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
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
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竭力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司馬光被迫離開汴京。昔日諍友成為政敵,處江湖之遠卻憂國思君的司馬光在退隱洛陽的光景里寫下了這首《客中初夏》。
主編過《資治通鑒》的大手筆用簡簡單單的語言,勾勒出明麗清新的色彩?!罢А薄稗D”“起”“傾”,使這些景物鮮活生動起來,尤其是“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兩句直接就攻占了讀詩人的心。耿直不阿的司馬光猶如葵花向日,任雨打風吹,初心不改。世事無常,宦海沉浮,坦蕩蕩君子自磊落。
立秋這天,我們在延安萬花山后的佛道坪看葵花。這是集中連片的葵花產(chǎn)業(yè)園,于是有著“滿山盡帶黃金甲”的大場面。汽車在爬坡,就有大塊的金黃撲面而來,滿山滿坡的日照花形成了鋪天蓋地的耀眼金黃。
這是一萬個梵高揮動一萬支畫筆潑灑出來的金黃明亮的大寫意;這是一萬個兵士舉著一萬支銅號奏響的金黃嘹亮的主旋律;這是一萬個金發(fā)碧裙的克麗泰手挽手組合成的陣容癡情地等候一萬個披掛黃金甲的阿波羅從天而降;這是一萬顆日頭滾落在這山洼間激起的一萬個金黃熱烈的贊嘆;這是一萬面金黃明麗的旗幟徐徐降落,向著夏日的最后時光一萬次的深情道別。
置身這金黃的花海中,人成了蜜蜂般的小不點,鬧嚷嚷地拍照,說話,指指戳戳,卻只是嚶嚶嗡嗡的蜜蜂般的小不點。
向日,逐日,日照花開。
這炫麗的金黃背后隱藏著巨大的秘密。日照花應該是最能擔負起“春華秋實”這個詞語的物種吧。
那密匝匝的葵花籽正蓄勢待發(fā),等待著與金秋的一場約定。
黃河流過涼水岸
涼水岸很安靜,安靜到手機都沒有信號。
這是延長縣距離黃河最近的一個村落,十幾戶人家隨意散落在河西岸的土坡上。在陸路運輸大行其道之前,黃河水運曾一度熱鬧。后來,隨著黃河水運的衰落,涼水岸也和其它古渡口邊的村莊一樣日漸凋敝,可那往日面河而居的優(yōu)越和排場還依稀可見。家戶大都是土窯、土院、土圍墻,龍門卻都高高蓋起,畫棟雕梁、五脊六獸毫不含糊,于端莊、肅穆中隱隱透出黃河人家深厚的文化底蘊。
厚重的原木門板并不緊閉,看到有人,院中就走出來拄杖的老者,精神矍鑠,滿臉祥和,笑盈盈地問候:幾時來的?回窯里喝些水?
村周圍的高坡上,有柏樹自然地簇在一起,形成黑幽幽的幾處柏林。那是涼水岸已故先人們的墳塋所在。
村中央有方正高大的古戲臺,幾經(jīng)風雨剝蝕,頗顯老態(tài)。死寂的戲臺上靠后隔一堵土墻,分出臺前幕后,可以想象當年臺上曾有過的出將入相和提袍甩袖的生動。幾只麻雀“忽”地飛來落在戲臺頂?shù)耐呃闵?,小腦袋左探右探,稍作停留又“忽”地飛走。
古廟旁,一棵老態(tài)龍鐘的古槐根部裸露出地面,枝干粗疏,碎葉繁茂,有風吹過,葉子沙沙作響。古槐下,坐幾個村民,帶著古往今來的散淡和從容,手中拿著的播放器里有秦腔婉轉,便愈發(fā)襯出村莊的安靜。
黃河,就從涼水岸人家的鹼畔底下靜靜流過。上游是久負盛名的乾坤灣,下游是有聲有勢的壺口瀑布,處于中游的這段黃河便平緩,沉郁,靜水深流,波瀾不驚。是成就了乾坤大灣后的平靜暫憩還是在為下游壺口即將上演的華彩樂章做著鋪墊?造物主的安排太過奧妙,我們愚笨的頭腦不好揣摩。
涼水岸,亦稱兩水岸,是因為延河在這里匯入了黃河。兩條文化的大河,兩條精神的大河,兩條人類文明史上聲名顯赫的大河選擇在這里交匯,這是上蒼對這個小小村落的恩賜和眷顧。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身處延河與黃河交匯地的河灘上,身處豁然的秦晉大峽谷,一種莫可名狀的敬畏感油然而生。一灘碎石大如斗,不,豈止是大如斗?好多碩大無朋的巨石像房窯般大得沒道理,讓人無法猜測它的由來。
隔著黃河,涼水岸的對面是山西省的平渡關。
鄉(xiāng)人傳說,平渡關原稱溫水泉。那一年,揭竿而起的米脂人李自成被官兵追殺至涼水岸的黃河畔,時值初冬,黃河水尚未結冰。前有天塹,后有追兵,一籌莫展的李闖王不禁仰天長嘆。不料,方才還波濤洶涌的黃河水就在闖王的嘯天長嘆中咔嚓嚓瞬間冰封。待闖王率眾弟兄平安渡河后,黃河復又解凍,從此溫水泉便改稱了平渡關。不難看出,這是黃河畔歷代百姓對起義軍的美好演繹。雖然,那個跨過黃河,殺到北京且奪了江山的“大順帝”其曇花一現(xiàn)的所謂勝利并不盡人意。
古老的黃河裹挾著歷史的洪流進入了新的時代。
涼水岸作為黃河邊的重要渡口,曾有過檣帆林立、商賈云集的景象,也曾有過槍林彈雨、硝煙彌漫的悲壯。侵華日軍的鐵蹄踏入中國時,國共放下芥蒂第二次合作,形成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雙方依靠母親河的水上運輸互有交集,陜北的食鹽、石油運往山西,山西的布匹、面粉和小米運回陜北,形成了陜北與山西的互貿(mào)關系,從而大大緩解了陜北物資供給短缺的緊張狀況。
抗戰(zhàn)時期,對岸的日軍隔河炮擊,使涼水岸百姓備受其害。河岸上的半山腰上至今尚存戰(zhàn)爭時期開挖的工事,幾個相互串聯(lián)的山洞,人可躬身通過,間隔數(shù)米開一個帽子大的小方口,可供瞭望與架槍掃射。工事居高臨下,易守難攻,身處其中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豪邁。
憑著黃河天塹的阻隔,憑著“軍民團結如一人”的銅墻壁壘,大河上下,秦晉兩岸,抗日軍民同仇敵愾,眾志成城,譜寫了一曲河防保衛(wèi)的壯麗凱歌。
讓人扼腕嘆息的是,鬼子趕跑了,閻錫山的部隊卻開始隔河放冷槍,槍傷人畜的事情時有發(fā)生。舌頭解決不了的問題,只好動用牙齒。同胞反目,兵戎相見,母親河上又幾度槍林彈雨,血雨腥風。
守著母親河,涼水岸的百姓經(jīng)見了太多的風云變幻,經(jīng)見了太多的世事無常。
俱往矣。
站在村頭四望,涼水岸周邊的坡洼上遍植著郁郁蔥蔥的花椒樹??恐ń樊a(chǎn)業(yè)的規(guī)模化發(fā)展,靠著汗珠子里滾太陽的苦累,涼水岸百姓的腰包也一天天鼓了起來。
上個世紀末村中通了電,本世紀初柏油路通到了涼水岸。開始有城里人呼朋引伴紛至沓來,看黃河,揀奇石,坐木船、住窯洞;有大胡子、長頭發(fā)的藝術家在黃河灘支起帳篷,十天半月地住下來攝影、畫畫;有古玩販子惦記著村里的石頭獅子和雕花門窗,三一回五一回地討價還價。這一切撩撥得涼水岸人反復琢磨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老話,心思就活泛起來。
于是,滿山可洼的花椒收了以后不再隨便給人賤賣,而是設計了精美的禮盒包裝出售。土窯、土院也整修一番,拾掇干凈隨時準備迎賓待客。家里有傳下來的硯臺、銅鎖也不再因為“不好意思”就送了人,口里說是老先人留下來的念想不能賣,心里卻盤算著收藏好說不定哪天就升值了呢。
新當選的村主任王繼明,是涼水岸公認的能人。他一手筆走龍蛇的“空心連筆字”曾上過央視,挑戰(zhàn)過吉尼斯世界紀錄,是“全國鄉(xiāng)村青年文化名人”。他能寫會畫,能言善辯,撂下優(yōu)越的城市生活,撂下嬌妻幼兒,攆領導,跑項目,找投資,煽騰著保護古村落,開發(fā)黃河旅游,打造影視基地。
某天,王繼明神采奕奕地剛從省上跑項目回來,見到我滿臉的笑容,笑容里帶著自信。
“嗨!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我準備在涼水岸黃河灘搞實景演出!”
“好??!咋搞???”
“弄幾十匹戰(zhàn)馬在河灘里跑啊,弄十幾條木船在黃河上擺啊,兩岸山上修幾個炮樓,男女老少全動員,游客、村民齊參戰(zhàn)打‘鬼子!你說,這事情能弄成不?”
“能弄成,肯定能弄成!“
“為什么?”
“一是因為你有這本事,二是涼水岸具備這條件,三一個你這是為母親河盡孝啊!”
“哈呀,這話我愛聽!”
啪!王主任一巴掌拍在了我的肩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