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田
導語:去馬耳他尋找大仲馬筆下的東方世界。
知道馬耳他,是因為年少時酷愛讀《基督山伯爵》這本小說。小說中的基督山伯爵富可敵國,別人都猜測這位大富翁是從東方獲得自己的財產(chǎn)的,而他自己,在經(jīng)過了牢獄之災重生之后,一直自稱是馬耳他人,一個水手。伯爵為自己編造的神話故事騙過了所有書中人,也迷倒了書外的讀者,馬耳他這個地中海的小島國,也成為一個讓我非常向往的地方。
古樸首都瓦萊塔
馬耳他這個國家盡管不大,歷史卻非常悠久,且因為地處地中海的心臟,戰(zhàn)略位置異常重要,因此翻開馬耳他的歷史,會發(fā)現(xiàn)這片土地見證了太多的戰(zhàn)火與紛爭,那些殘缺的堡壘和斑駁的石墻記錄下了太多歷史的煙塵。
古樸的建筑上,赫然立著精致的石雕。
早在公元前10至前8世紀,善于造船的腓尼基人就已經(jīng)到此地定居。在古羅馬時期,馬耳他因地中海貿(mào)易而繁榮昌盛,而后,阿拉伯帝國和拜占庭帝國又分別主宰過馬耳他的命運。很多人都聽說過的馬耳他騎士團,也是因為曾占據(jù)馬耳他數(shù)個世紀而得名——1523年,十字軍東征的遺產(chǎn)“圣約翰騎士團”由羅德島移居至此,并獲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承認?!笆ゼs翰騎士團”后更名“馬耳他騎士團”。1798年,拿破侖率遠征埃及的土倫艦隊在馬耳他靠岸,破壞了馬耳他信守中立的原則,并誘使大統(tǒng)領拒絕他登陸,遂以此為藉口驅(qū)逐騎士團,強占馬耳他。到了19世紀,馬耳他又成為英國的殖民地,直到1964年宣布獨立,1974年成為馬耳他共和國。
一批批的征服者來了又走,馬耳他也留下了多種文化交匯的印記。這段殖民歷史給馬耳他帶來深遠的影響。導致今天馬耳他的機車駕駛方式為右舵左行,而插頭類型是英式標準的三相扁插頭,這點與歐洲其他國家差別很大。也正因此,馬耳他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幾乎所有馬耳他人都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
馬耳他的首都瓦萊塔是一座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古城,它的得名是來自于1565年擊退土耳其軍的圣約翰騎士團第六位大團長Jean Parisot de la Valette,因為優(yōu)越的地形而一直被作為軍事堡壘來使用,守衛(wèi)著馬耳他島。多元的文化雜交出馬耳他獨有的地中海文化。
瓦萊塔的面積不大,半天就夠逛了。由于瓦萊塔是建在一片丘陵上,所以老城里的街道坡度很大起伏不斷,彎曲蜿蜒的道路,路面由青石板鋪就,干干凈凈,走起來就覺得清爽,抬頭一望,兩邊土黃色的建筑外墻夾著一方湛藍湛藍的天空。
都說名字有趣的舊薄荷街是其中最有特色的一條街,隨便一拍就會得到一張瓦萊塔的經(jīng)典明信片風景。但瓦萊塔的街大多也都是這樣的風格,幽深的小巷不知通向何方,抱著探求的心理大膽向前走,又會覺得別有洞天。
首都這個頭銜一般都會讓一個城市戴上高冷的冠冕,但是瓦萊塔很能給人一種親切感,事實上它跟我見過的很多地中海城市很像,徘徊其間,不禁讓人想起西西里島上的錫拉庫薩,與之毗鄰的希臘的羅德島等地方,當然這些城市大多都文化同源又受過相同的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有這樣的相似也是在情理之中。只不過如果是見慣了大都市的人來到這里,大概會覺得這座充滿了破破爛爛老建筑的首都有點像個年久失修的窮鄉(xiāng)僻壤,但是對于喜歡這種調(diào)調(diào)的人來說,卻會覺得這種質(zhì)樸彌足珍貴。
島西部丁力高原上的姆迪那城是舊都,失去首都的光環(huán)之后只有城墻上的城徽圖案和城門入口處的石獅子還隱約暗示著這里曾經(jīng)的輝煌。逛罷姆迪那城,再向西行就可到達丁力懸崖。那刀斧雕刻一般的海邊懸崖,著實有一番世界盡頭的意味。
櫥窗里,糕點師正在做甜點。
馬耳他有三處世界文化遺產(chǎn),除了前面提到的瓦萊塔歷史城區(qū)之外,還有位于主島的地下宮殿。為保護地宮環(huán)境,每日僅限接待60名游客,每小時每批次最多10名,想要參觀的朋友記得提前預約。
哈爾·薩夫列尼地下宮殿有“史前圣地”之稱。這座地下宮殿約建于公元前3200年到前2900年間,為新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在地下12米深處的巖石中挖鑿而成。起初似為神廟,后改為墓地。其獨特之處也正在于它是在地下鑿砌而成,而建筑結(jié)構(gòu)卻與地面上用巨石修造的廟宇類似。
瓦萊塔最有名的景點大概就是上下巴拉卡花園,下巴拉卡花園主要是羅馬風格的大理石寺廟,免費的城市電梯連接著上下兩個花園。位于格蘭德港口之上的上巴拉卡花園市瓦萊塔的制高點,所以成為了城市防御體系的一部分,當然現(xiàn)在已經(jīng)開放給了世界人民。
這里原來是屬于一位意大利騎士的私人花園,花園里那些高大的拱門和眼前壯美的地中海風景,感覺好像走進了《權(quán)力的游戲》的君臨城,仿佛下一秒鐘就有穿著中世紀服裝的人出來說詞兒。在花園的觀景平臺上,可以眺望瓦萊塔城、大港口和對面的三姊妹城,風景絕佳。因此常??梢钥吹胶芏嗳嗽谶@里觀景休閑。而上花園的下方,有一排11座禮炮,這些禮炮自16世紀以來主要用于報時,一直到1960年。每天日出及日落時,禮炮鳴聲,代表上下班及城門開關(guān)時間。如今這里每天中午12點都會放禮炮。在英文導游的帶領下可以于中午11點至12點15分在這里進行參觀。
馬耳他的主要宗教信仰是天主教,而圣約翰大教堂就是瓦萊塔的地標,天主教的主教堂之一,它于1573年至1578年由馬耳他騎士團修建。從外面看,這座教堂的確是其貌不揚,也不似很多大教堂那樣氣勢恢宏,但是走進里面才發(fā)現(xiàn)內(nèi)里是如何地金碧輝煌。巴洛克式的建筑,一部分細節(jié)模仿了哥特式風格。教堂內(nèi)部的裝飾華麗,各種大理石雕刻極為罕見。
教堂的內(nèi)部裝飾大量運用了華麗的巴洛克風格,可謂是雕梁畫棟,拱頂和祭壇上描金彩繪描繪了圣約翰生活場景,簡直就是一場視覺盛宴。因此這座教堂也被稱為歐洲最漂亮的教堂之一。金碧輝煌的內(nèi)廷和穹頂讓人炫目可以拍照,不能使用閃光燈,教堂里的小型展廳不可以拍照。而且這里還有卡拉瓦喬的名作《圣若望被斬首》。主教堂內(nèi)共有8個小堂,供奉了騎士團8個部分的主保圣人,建都的大團長瓦萊塔和其他騎士團成員也埋葬在這座教堂里。所以難怪有人說,這座教堂是半部馬耳他歷史,也難怪這教堂的入場券是10歐。
馬爾薩什洛克自由港是馬耳他的貿(mào)易港口。國家雖小,但該港口在歐洲最繁忙的集裝箱碼頭中位列11。除了經(jīng)濟用途,該港口最有名的就是周末的魚市。在一長串綿延的海岸邊,除了新鮮打撈的八爪魚、大蝦及各種魚類之外,魚市更像內(nèi)地的集市,日常生活的穿和用以及旅行紀念品都可以在這里買到。海岸上停靠的魯佐船只色彩斑斕,海岸邊的特色餐館味美價廉。這里是個體驗馬耳他民風不可錯過的好地方。
在馬耳他的海灣,特別是馬爾薩什洛克的海岸邊,你可以看到許多類似貢多拉的彩色木頭小船,它們在馬耳他的名字叫魯佐。與貢多拉最明顯的不同之處在于魯佐船的船首都繪有一雙荷魯斯(Eye of Horus)或稱毆幾里斯之眼(Eye of Osiris)。色彩斑斕的魯佐船成了這里的一大特色。
秀麗小城三姐妹
瓦萊塔對面的三姐妹城由Senglea(亦稱L-Isla)、Vittoriosa(亦稱Birgu)和Cospicua(亦稱Bormla)三座小城組成,曾是騎士團統(tǒng)治時期的重要防御線,它們是圣約翰騎士團從羅德島撤退后在馬耳他最初的棲息地。
小型渡船連接著瓦萊塔和這幾座小城,票價便宜,用時也不長就可以到達,因此很多人在逛完了瓦萊塔之后就會到這里來游玩一番。這些城市的碼頭從腓尼基時代就已經(jīng)開始被使用了,據(jù)說城市里的種種比瓦萊塔的歷史還要悠久。港灣里一艘艘大大小小的船只中,有造型精美的帆船,也有看似土豪擁有的豪華游艇,還有船屋。三座小城感覺上是瓦萊塔的小型翻版,但是更加秀麗可人,古意盎然。在這里,可以眺望反觀對岸的瓦萊塔,又是一番不同的風光,黃色的房子,白色的船只,海天一色的地中海藍,幾種顏色配合在一起,讓人覺得溫暖又迷人。
漫步Vittoriosa迷宮般的小巷子,是品味馬耳他的最佳方式。色彩繽紛的小商鋪里,有著各種手工精巧可愛的紀念品,不像那些千篇一律的旅游制品,這些工藝品帶有手藝人的溫度和豐富的藝術(shù)創(chuàng)想,如果想要挑選禮物或者要裝飾自己的家居的,這些小店不容錯過。
當?shù)厝松畹慕謪^(qū)里,你會忽然之間發(fā)現(xiàn)一只毛色鮮亮的肥貓,慵懶地盤踞在一個墻頭上,曬著太陽舔著爪子,不屑地瞥你一眼,然后揚起尾巴高傲地走開。一簇粉嘟嘟的大花開放在繁茂肥碩的仙人掌上,和明黃色的墻壁相映成趣。陽臺上的大媽在晾曬著被單,樓下的老爺子躺在陽光里瞇縫著眼睛打盹,小小的餐館里,勤快的服務員小伙已經(jīng)擦拭好桌椅準備迎客,從餐館里傳來鍋鏟的哐啷聲,誘人的香味已經(jīng)從廚房飄了出來。隔壁的小院里一對小兄妹在打打鬧鬧,而我這個異鄉(xiāng)人則走走停停,用自己的眼睛和鏡頭記錄下這令人愉悅的一幕一幕。
這可愛的小城和這些生活氣息濃郁的畫面,就好像一幅幅充滿年代感的生活畫,在我的眼前活了起來,人間的煙火氣,讓人不忍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