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檸
導語:現在衣著打扮是對個人形象、而非企業(yè)形象的的詮釋。
服裝是個陷井,這一特性既來自于無人能夠無視他人的眼光而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衣物,也來自于無人能夠擺脫服飾對其判斷力產生的影響而獨立形成對他人的看法。近日,名為“統(tǒng)一”的服裝展在紐約時裝學院開幕。該展覽展示了從博物館收藏的71件制服,分為四大類:軍裝,工作服,校服和運動服。此外還有一組在制服影響下的時尚服裝,比如美國設計師杰弗里·比尼1967年設計的亮片足球針織球衣禮服,日本設計師川久保玲1998年設計的軍用背心和百褶裙。
服裝展策展人愛瑪·麥克倫登,是此次展覽的組織者,她說,“我對制服和時尚之間內在的對抗很感興趣,因為它們應該是對立的,前者是為了統(tǒng)一,后者則關乎創(chuàng)造,但是兩者也深深地聯(lián)系在一起。非常具有諷刺意味?!?/p>
女人可以不穿高跟鞋
我們生活在一個制服越來越過時的世代,至少制服所隱含的專業(yè)性和公共性的意味原來越減弱了。
但是更具諷刺意味的是,最近的一些事件都在強調制服和時尚之間的差異和對抗。我們生活在一個制服越來越過時的時代,至少制服所隱含的專業(yè)性和公共性的意味越來越減弱了。
在1988年的美國電影《上班女郎》中,性感女星米蘭妮.葛里菲斯飾演的女秘書可以通過兩套服裝就讓觀眾輕松明了其職業(yè)和生活背景,從淺色套裝變成皮夾克、迷你裙就能完成背景介紹。如今就不那么確定了。
今年5月份,倫敦女性尼古拉·索普因為拒絕穿高跟鞋被解雇的新聞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甚至一點都不低于英國是否脫歐的公投。這位27歲的臨時工在普華永道做前臺,當她到達公司后,卻被告知必須穿上5到10厘米的高跟鞋?!按┲吒ぷ饕徽鞂嵲谔灏玖??!彼儐栠^是否可以穿平底鞋來上班,但是收到的答復卻是,她該去買一雙高跟鞋,再回來上班。尼古拉拒絕了這一要求,因此,她被解雇了。
索普把發(fā)生的事情告訴了朋友,還在臉譜網上發(fā)帖,這時她才意識到其他女性的處境也和她一樣。從那以后她就發(fā)起了一個請愿活動,要求修改法律,讓女性不必被迫穿高跟鞋上班。根據現行法律,雇主可以解雇不遵守“合理”的著裝規(guī)范的員工,只要給了他們足夠的時間去購買合適的鞋子和衣服。如果索普收到的簽名超過10萬個,那英國議會就得考慮她的請愿,截止到8月份她已經收集了14萬多個簽名。
索普事件發(fā)生后,英國獨立電視臺ITV,開展了一項用人單位是否應該要求女性穿高跟鞋的一項民意調查。社交媒體的反應也出人意料,普華永道宣布,他們已經改變了政策,女性可以穿平底鞋上班了。
同樣在5月,美國洛杉磯地方電視臺KTLA在直播天氣預報時出現“毛衣門”。身穿黑色吊帶裙子的天氣女主播在播報天氣時,突然有人遞上一件灰色毛衣外套。女主播一臉愕然,但她仍然穿上,并自嘲穿得像一名圖書館管理員,然后繼續(xù)播報。電視臺此舉卻惹起外界熱議,在推特上,很多網民憤憤不平,認為電視臺這么做是試圖控制女性員工該穿什么。
其實對統(tǒng)一服飾的抗議早就有了,2010年,瑞士銀行大佬瑞銀集團被爆出的長達44頁的著裝規(guī)定,要求女性員工必須穿肉色內褲,男人被告知如何系領帶,每個月需理發(fā),不得留大胡子,不得佩戴耳環(huán)。這份著裝規(guī)定一經曝光,立刻引來各方嘲笑。
2015年第68屆戛納電影節(jié)將一些沒有穿著高跟鞋的女性拒之門外,其中還包括一些年老、有殘疾的婦女,引發(fā)輿論嘩然。戛納電影節(jié)主席在社交網站上進行了駁斥,表示這樣的消息是子虛烏有。而主演《明日邊緣》的女明星艾米麗·布朗特發(fā)了話,她認為不管在紅毯上還是首映禮,根本不應該有人穿高跟鞋:“我覺得我們都應該穿平底鞋,每個人都應該是平等的?!?/p>
個人表達超越職業(yè)形象
今年早些時候,堪薩斯州參議員米奇·霍姆斯被迫公開道歉,因為他擔任主席的州參議院道德與選舉委員會起草的一份規(guī)則中提到:“與會者應穿職業(yè)裝。對于女士來說,低胸的衣服和超短裙是不恰當的?!边@份文件并沒有對男人的著裝做出規(guī)定?!拔乙呀洓Q定撤回那份會者準則,” 霍姆斯在聲明中還指出:“我沒有明確規(guī)定所有的不分性別的與會者都該遵守的規(guī)定,這樣不專業(yè)是不可接受的?!?/p>
對于職業(yè)裝的挑戰(zhàn)大約開始于上個世紀70年代,在90年代的“便裝星期五”(Casual Friday)運動中達到頂峰, 便裝星期五最早源于美國企業(yè)自發(fā)組織的大范圍職場活動,后來成為約定俗成的職場傳統(tǒng)——向來身著西服、套裙、領帶之類職業(yè)裝的白領人士,在這一天可以穿T恤和休閑長褲、裙子,甚至牛仔褲。美劇《欲望都市》中米蘭達所在的律師事務所,平日人人西裝革履,但每到星期五便滿眼的孕婦裙、沙灘褲、破洞牛仔和人字拖。
這場對職業(yè)裝的戰(zhàn)爭出現戲劇性變化是在2012年,這一年,經過數月的籌備后,臉書這家社交網絡巨頭于5月上市,而創(chuàng)始人扎克伯克成了穿連帽衫和人字拖的億萬富翁。如今對職業(yè)裝的挑戰(zhàn)更加熱烈,這部分要得益于對性別平等的追求和工作流動性增強的現實。
去年 12 月紐約市人權委員會就市民人權法發(fā)布了新的指導方針,明令禁止“基于性別的著裝規(guī)范、制服、儀表等強制性、差異化要求”。紐約市的守則從醫(yī)療支付到員工穿衣都有規(guī)定,雖然不一定要求男女著裝統(tǒng)一,但企業(yè)不能單獨規(guī)定女性穿裙、化妝或禁止男性留長發(fā)等。根據這份守則,餐廳老板不能要求男性用餐者打領帶,也不能強迫女服務員穿裙子,除非男服務員也穿裙?!斑@份守則在紐約市明確定義了何為歧視”,如果違反守則,最高可罰款25萬美元。
制服的形成是有原因的:制服能定位你在世界上的位置,無論是對穿的人還是看的人來說。至少這在容易識別的時候是有用的。但是現在,衣著打扮是對個人形象、而非企業(yè)形象的的詮釋,在辦公室著裝這種更模棱兩可的領域,氣氛就更緊張了,特別是,家與工作場所的邊界已經越來越模糊了。
今年茱莉亞·羅伯茨為新片《金錢怪獸》電影劇組走上戛納紅毯,她身著黑色禮服走上紅毯,但她掀起裙子時,卻被發(fā)現,她竟是光腳。她算是前衛(wèi)先鋒還是出洋相呢?同樣的,臉譜的首席執(zhí)行官馬克·扎克伯格每天都穿同樣的灰色T恤。扎克伯格說他只是不想浪費精力去決定每天穿什么衣服?!拔掖_實想過一種簡單的生活,我希望在其他事情上只需要作盡可能少的決定,以便集中精神于服務社區(qū)這個使命上?!?/p>
保羅·富塞爾的《品味制服》示人類所面臨的這種兩難境地——保持個性和融入主流的矛盾,一方面人們想通過服裝表明自己所屬的社會范疇,另一方面又在享受這種歸屬感的同時察覺過度同化實質上是對自我的否定,沒有自我,雖然安全,但卻喪失了價值。
在我們所走入的這個時代里,個性表達將會超越對塑造職業(yè)形象的渴望,這是極大的權力轉移。這個時代已經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