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琪琪
美國幼兒園里的小大人兒
文/毛琪琪
在美國,無論是市中心、郊區(qū)、抑或是農(nóng)村地區(qū),找一處離家近的幼兒園不難,但幼兒園的硬件設施和教學風格千差萬別。平民一些的有小區(qū)里設的幼兒園,還有家庭開辦的幼兒園,移民開辦的用本族語言教課的幼兒園等。
美國的幼兒園有收入分級收費的政策,年收入5萬美元以下的家庭,可以獲得一定程度的減額,10萬以下的,也可以獲得一定的的優(yōu)惠,但一般到12萬美元以上就要全額付費了。每個州都有公立幼兒園,有些對特困家庭免學費。所以,家庭收入非常低甚至全靠福利生活,他們的孩子也可以受到不錯的教育。
家庭幼兒園收費普遍低一些。有些家庭幼兒園收8周以上的嬰兒“學生”,因為孩子少,老師照顧更周到,反而成為一些父母的首選。但家庭幼兒園,甚至一些社區(qū)幼兒園的規(guī)范性就需要家長用心考察了。相對美國家長來說,中國家長更上心給孩子挑選幼兒園和早早排隊。
我有一位美國同事,平時工作很忙,接送孩子不方便,就把孩子送到了社區(qū)里的一家幼兒園。結果因為“心太大”,看到幼兒園里孩子不少,網(wǎng)上評價也還可以,就沒考察這個幼兒園的資質(zhì)許可。結果年度審核時,因為衛(wèi)生和設施等問題,幼兒園被責令限期整頓。她還得緊急為孩子再找一所幼兒園。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好的幼兒園排個一年半載都是常事。
美國幼兒園的學費隨著孩子年齡加大遞減。因為美國的產(chǎn)假一般只有8周,嬰兒班的市場很大,所以收費較高,一般在2000美元左右。嬰兒班通常有視頻監(jiān)控。家長無需跑去幼兒園看,只要通過移動設備,就可以實時看到班里的情況。老師也會每天分時段拍些孩子的萌照發(fā)到家長的手機上,緩解家長的分離焦慮。
參觀美國幼兒園,我最大的感受是“秩序”,嬰兒班基本聽不到大哭大鬧的聲音。孩子們坐在小搖椅上,看布書,玩玩具,聽老師講課……18個月左右的孩子正是分離焦慮最強的時候,老師會一直輕聲撫慰,甚至一直抱在手里,或者全天牽著手幫孩子適應新環(huán)境。
老師每天會給家長送上詳細的報告。孩子的吃喝拉撒、參加的活動、聽過的故事、閃光點都會記錄在報告上。幼兒園的食譜一般會發(fā)布在網(wǎng)站上,每周以郵件方式寄給家長。但家長如果想知道食材來源,還得自己去了解。收費高的幼兒園會在營養(yǎng)搭配上更精心,或者聲明本園只提供有機食品。大多數(shù)幼兒園的快餐類食物很多,孩子們倒是喜歡這些熱量高的食物,只是長期吃下來并不健康。
美國幼兒園的課程千差萬別,但絕大多數(shù)給中國家長的印象是“什么都不教”。其實他們也不是什么都不教,相反,他們的教法很藝術。比如,他們教算術不用紙筆和課本,而是在大自然里教——數(shù)數(shù)花瓣、用昆蟲有幾條腿來做個加法等。
這樣的教育理念見仁見智,但“在生活里學習”是我感受到的美國幼兒園的特點。
戶外活動、美術教育和說話能力是美國幼兒園的教育重點。無論酷暑寒冬,每天上午和下午都有活動時間,在室外設施上運動,或者去附近的公園玩。遇上極端天氣,才會改在室內(nèi)體育館活動。
在冬季漫長的地區(qū),孩子們自備雪褲雪靴和可更換的衣物,說是臥冰嘗雪毫不夸張。春夏時節(jié),幼兒園會組織孩子們在院子里種花種菜,在動手的過程中學習自然知識。所以無論什么季節(jié),孩子回家總是“臟乎乎”的,鞋子里、頭發(fā)里都是沙子的情況時有發(fā)生。這樣活動的好處是,孩子幾乎沒有不認識的植物。作為一個“不辨菽麥”的家長,我經(jīng)常的問題就是:你怎么看出來的呢?孩子會耐心地教我怎么分辨在我看來都差不多的樹。
其他的園外活動也很豐富,參觀博物館、動植物園、消防隊、公共圖書館、去附近農(nóng)場摘蘋果等。
美術是幼兒園教育的重中之重。孩子們每天都會在學校里完成自己的“藝術品”——或者是畫或者是手工,帶回家來。孩子們學著用各種材質(zhì)、各種方式創(chuàng)作,還會在老師的指導下欣賞世界名作。
美術活動往往和季節(jié)、節(jié)日緊密聯(lián)系。比如馬丁路德金節(jié),孩子們會聽關于馬丁路德金的故事,然后老師會鼓勵孩子們用畫筆將自己對故事的理解畫出來。
在美國的教育理念里,孩子畫畫和之后的寫作是密不可分的。即使到了幼兒園高年級,學習寫作仍是從畫畫,并配以簡單文字開始的。作為一個小時候老老實實認字讀書,然后開始寫作文的家長來說,我無法理解老師對畫畫具體到嚴苛的態(tài)度——畫自己的經(jīng)歷,一定要注意畫面的豐富感,還要注意細部,還要注意涂好背景色。我的孩子在繪畫方面并無天賦,但一年下來,翻看從幼兒園拿回來的“周記”或“月記”,以及配合學習單詞而畫的自己的第一本書,不由得感嘆這種理念和要求還是很有道理的。
語言表達能力也是幼兒園培養(yǎng)的重點。每個幼兒園都有“Show and Tell”的環(huán)節(jié)。就是每周孩子們輪流帶來自己喜歡的書、玩具或照片,或者是符合老師設定主題的物件,在全班同學面前做演講,比如需要講一講為什么這件東西對你來說很重要。
這樣的訓練,哪怕是天性再害羞的孩子,也不怕在大家面前講上一段了。在幼兒園高年級和學前班階段,有的老師還會要求孩子們輪流做正兒八經(jīng)的限定主題演示。每人發(fā)一張大的招貼紙,在上面填空、涂色,然后根據(jù)主題邊演示招貼紙邊講。這種能力很多爸爸媽媽都熟悉——公司開會,學術會演講都會用到,從娃娃抓起是一項明智的決定啊。
說到教育,就不能不說特殊教育。在美國,公立幼兒園是要無差別招收需要特殊教育的學生的。比如患有唐氏綜合癥的孩子,他會和其他孩子一樣在一個班學習,幼兒園會有專門的兒童心理學家、教育學家進行干預和特殊輔導。從小不區(qū)隔需要特殊教育的孩子,對所有孩子的成長以及他們今后走向社會的行為,都有莫大的好處。
有些孩子不需要特殊教育,但會階段性的需要幫助。老師會認真觀察他們的行為。如果發(fā)現(xiàn)有注意力不能集中或者社交方面有焦慮等問題,會同家長聯(lián)系,討論幫助孩子的方法。如果一段時間后仍不能解決,會和園里的教育、心理專家一起,設計特殊的教學方法來幫助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