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道德 文/圖
林克武賦詩梧州
劉道德 文/圖
圖為林克武為梧州所寫的詩歌作品。
又來游故地,雙喜共鞭舟。
八桂東門戶,西江要塞喉。
群峰來五嶺,萬水會梧州。
文塔重天聳,白云兩粵浮。
鄉(xiāng)村更舊貌,城廓起新樓。
自古繁華郡,風光不勝收。
這是原自治區(qū)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林克武游梧州時即興抒寫的一首詩。
林克武是廣西陸川人,早在土地革命時期就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長期活動于梧州、貴港、賀州等桂東南地區(qū)。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喜歡賦詩作文和潑墨揮毫,創(chuàng)作了一批藝術質(zhì)量較高的作品,并先后出版了《東風頌》《又生詩草》《林克武詩抄》及一批書法作品選集。這些詩作大多是緬懷他熱血青年時投身革命的往事,詩句鏗鏘激昂、熱情澎湃,具有鮮明的思想性和較高的藝術性。筆者保存有林克武親筆贊美梧州的詩作30多篇,從這些詩中可看出林老對梧州的感情很深。
上世紀60年代,林克武在自治區(qū)當秘書長,兼廣西區(qū)直機關干部業(yè)余大學校長,因此他經(jīng)常到該校在梧州開設的中文系現(xiàn)代漢語班講授古典詩詞及新詩創(chuàng)作、賞析課程。林老博學多才、博古通今,聽了他的課,學員們受益匪淺。他有時還與學員以詩唱和,師生感情融合。后來,我每當?shù)侥蠈幑?,都會抽空到區(qū)黨委大院宿舍拜訪林老。
有一次,我看到林老的廳堂掛著一幅用行草書寫的書法作品,作品是一首反映他在梧州的革命足跡的詩,詩云:
當年烽火到梧州,
幾度重來感慨惆。
正喜滄桑多變化,
莫傷同輩早白頭。
此詩情感真摯,書法如行云流水。欣賞過后,我斗膽向林老索取他的詩作與墨寶。他欣然為我書寫了一首詩,詩云:
白云如海望漫漫,
郁郁蒼蒼萬里山。
八桂江流同會總,
波濤浩蕩向天寰。
林老雖身居要職,卻十分關心他革命、戰(zhàn)斗過的地方的經(jīng)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他經(jīng)常到這些地方調(diào)研指導工作,他還喜歡寫緬懷故地,寄托情思,謳歌時代,贊美地方發(fā)展的詩文,還為地方揮毫潑墨。如,他為藤縣撰寫了珍貴的藤州史料文章,還寫下詩文《遙望藤州念四王》:
詩一:
邕江浩蕩會潯江,
遙望藤州念四王。
桂嶺風云仍入望,
鐘山風雨豈能忘。
偏安吳越終危困,
局蹙東西怎騁翔。
一古難填千古恨,
干戈繼起變滄桑。
詩二:
點數(shù)藤州大丈夫,
四王功績有誰如?
江山變換開新史,
豈是忠臣袁尚書。
詩三:
《藤縣訪蘇亭》:
逐客歸來莫怨嗟,
文光萬古照天涯。
藤州自立東坡閣,
也放河陽一縣花。
詩四:
浮金亭下訪東坡,
一縣臺樓對唱歌。
尚有人問傳史話,
豈無萬里舊風波。
一次,林老輕車簡從,從南寧到岑溪,一路清風一路歌,見大容山、岑溪在即,林老心情興奮,寫下了《邕州到岑溪》一詩:
輕車千里到岑溪,
水向東流日向西。
一路青風如處勝,
大容高聳白云低。
1986年夏天,林老到蒙山調(diào)研。蒙山人杰地靈,林老瞻仰蒙山天王府后又賦詩一首,詩云:
仰瞻天府吊天王,
回首當年百感傷。
萬眾突圍思北伐,
千山浩蕩下三江。
籌謀已失偏安早,
壯烈空悲局勢之。
唯有人心長不死,
今朝處處話洪楊。
一次,林克武到蒼梧縣調(diào)研,看到龍圩古鎮(zhèn)(現(xiàn)屬龍圩區(qū)管轄)換新顏,他高興地寫下《過蒼梧》一詩:
又看蒼梧萬景圖,
老來兩眼未糊涂。
般般畫色多新意,
影照西江到海隅。
非為山水到蒼梧,
也問蒼生啟我愚。
輩出人才多俊杰,
今朝又見展宏圖。
然后,他又再作《啖蒼梧古鳳荔枝》一詩:
重來又喜啖香荔,
道是西江第一枝。
今日眾生同飽腹,
當年驛馬苦奔馳。
李濟深先生百年誕辰時,為紀念李公,林老作詞一首:
承中山衣缽,帥民革旌旗,望延安高塔而仰止,思民主救國而奔馳。閩海興潮浪,南天擊鼓頻,肝膽常相照,風雨共扶持。深悲日寇侵凌久,長恨三山拔倒遲,自有聲名傳宇宙,豈無功德萬年重。
1987年國慶節(jié),梁廣、溫焯華、徐畢淑、林克武、彭偉宗、張陽、黎文棣等諸同志相聚山城,他們興致勃勃登白云山攬勝,在云峰亭上談笑風生。林老放眼遠眺,山城盡在眼底,他詩興大發(fā),吟誦:
陪君又上白云游,
倚目天高好放眸。
兩粵河山同入眼,
一江畫影逐東流。
潯江桂水會梧州,
八面雄風繞府摟。
浩蕩波濤入東海,
白云天際自悠悠。
在梧州送別梁廣、溫焯華同志返粵時,林克武寫下一首回憶革命情誼的詩,詩云:
滾滾西江留不住,
白云飄蕩望悠悠。
陪同一月聽言教,
共駕輕車喜漫游。
踏遍桂山多勝跡,
歸來粵海更風流。
平生不計征途遠,
伏櫪何甘萬事休。
林克武一生鐘情梧州。一次,我陪伴他游覽梧州風光,途中,他多次吟詩表達對于梧州的愛。
來到中山紀念堂前時,林老說:“我年輕時曾在梧州小住,游覽過北山諸勝,現(xiàn)在故地重游,梧州已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多令人高興。”言畢,林老輕聲朗誦:
猶有青春夢,情懷未盡酬。
滄桑觀變化,重上北山頭。
然后,我們又前往白云山風箏臺,風箏臺前滿山翠綠,景色如畫,微風拂過林老的鬢發(fā),撩動了他的詩情,他又吟誦:
極目南天不盡林,
蒼梧自古郁森森。
憑誰點綴江山美,
不負白云一片心。
有一年“七一”前夕,我向林老約稿,并說明是在《梧州日報》的紀念“七一”專版上刊出。過了幾天,他如約郵來了詩稿:
為紀念“七一”《梧州日報》來信索詩
(一)
當年抗日過梧州,
小住北山腳下樓。
記得往來多志士,
鼓吹報國有雄謀。
(二)
羊城烽火接西江,
來往蒼梧共策量。
禿筆至今思《戰(zhàn)報》,
雄懷當日寄沙埇。
新書處處傳真理,
戲劇村村演救亡。
志士從戎投筆去,
工農(nóng)聯(lián)合保家鄉(xiāng)。
一次,我們在桂江河畔,看到迷人的鴛鴦江清濁分明,林老觸景生情,吟道:
相親相愛自作媒,
兩江無意水無情。
如何得似鴛鴦水,
萬古風流不變懷。
林老說:“我工作、生活在南寧,但我對梧州是長相思,經(jīng)常遙想這座山環(huán)水繞的南方小城,真是‘邕江東去水茫茫,遙想蒼梧舊思長。記得當年烽火熾,群雄競起救危亡’?!?/p>
我們從桂江碼頭乘一葉輕舟,飄過鴛鴦江,看到西江兩岸的青山綠水,城廓新樓,林老吟唱:
白鶴江頭立,鴛鴦江上游。
風光何處勝,共指系龍洲。
面對看不盡的青山綠水,他感慨地說:“梧州古為百越之地,山清水秀,風光旖旎,四季宜人,像這樣美麗的城市,叫我怎能不為之一再賦詩吟唱呢?”
責任編輯: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