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杰
在《論語·為政》中,先師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笨桌戏蜃邮且粋€善于總結(jié)的人,他把自己的人生學(xué)習(xí)經(jīng)歷給我們擺了出來,后人發(fā)現(xiàn),先生總結(jié)得恰到好處,人生豈不是這樣?15志學(xué),30而立,40不惑,50知命,60耳順,70不逾矩(或“從心”),《論語》以其“四書”之首,言者是弟子三千,七十二賢的教育先輩,這對年齡的稱謂,千百年來給國人烙上了深深印跡,流傳至今。
其實在古代,對年齡的稱謂,還不止這些,我們在學(xué)習(xí)古文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遇到一些表達(dá)年齡稱謂的詞,如“弱冠”、“耄耋”等等,類似這樣的詞語還很多,由于來源不一、文化限制、使用較少等原因而未被流傳下來。
下面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wù)劰艥h語中的年齡稱謂:
一、詩文名篇中的年齡。
唐朝杜牧《贈別》詩有句云:“聘聘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睂懸晃皇臍q的女子的卓約豐姿。后因以謂女子十三四歲為“豆蔻年華”。
《淮南子·原道訓(xùn)》中:“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闭f的是,春秋衛(wèi)國有個蘧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了50歲時,就知道了以前49年中的錯誤。后世因用“知非之年”來代稱50歲。
古人以10天干配12地支,60為一循環(huán),有六甲,即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此一循環(huán),總稱“周甲”,又稱“花甲”。古以此紀(jì)年,60年周而復(fù)始。故以“花甲”特指60歲,又稱“花甲子”。《唐詩紀(jì)年》:“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環(huán)落落如弄珠。”宋朝范成大亦有詩句:“行年六十舊歷日,汗腳尺三新杖藜。祝我剩周花甲子,謝人深勸玉東西。”
杜甫《曲江》詩云:“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币馑际钦f,人活到70歲,自古以來很少有。后人因此把“古稀”作為70歲的代稱。白居易詩《對酒閑吟贈同老者》:“人生七十稀,我年幸過之?!?/p>
二、數(shù)字中的年齡。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保n愈《師說》)。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湯問》)
“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太后曰:‘年幾何矣?對曰:‘十五歲矣”(《戰(zhàn)國策·趙策四》)。
可見,在數(shù)字前或后加一表示年齡的量詞(如“歲”、“年” 、“齡”等)來特指年齡,它可以稱特指任何一個年齡。
三、古人裝束服飾中的年齡。
人的裝束服飾不僅可以顯現(xiàn)身份,也可以標(biāo)志年齡,古人的“冠”、“笄”就是如此。
冠。即加冠,意即男子不再梳童髫,而在頭上結(jié)發(fā),然后用笄插住捆起來,上面再戴一頂帽子。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故20歲稱“冠年”。加冠以后還要給冠者命字。加冠的男子已具有成人資格。因加冠時不到壯年(三四十歲),所以又稱“弱冠”。
笄:指女子改變舊時發(fā)式,把頭發(fā)綰成一個髻,用一塊黑布包住,然后用簪子插住。古時女子15歲行笄禮,故女子15—16歲稱“笄年”,表示女子已經(jīng)成年。
四、長幼外部特征中的年齡。
1.以人發(fā)育的生理特征、知覺表情來說年齡。
孩提,指初知發(fā)笑、尚在襁褓之中的幼兒?!睹献印けM心上》:“一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也?!焙⑻幔龤q之間,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兒童放學(xué)歸來早,忙趁東風(fēng)放紙鳶”(清·高鼎《村居》)
2.以人鬢發(fā)的顏色、式樣的不同說年齡。
垂髫:指兒童。垂髫:髫[tiáo],指古代兒童猶未束發(fā)時自然下垂的短發(fā)。因而就用“垂髫”稱幼兒或指人的幼童階段。也有說“垂發(fā)”的,意思相同,如《后漢書·呂強傳》就有“垂發(fā)服戎,功成皓首”句;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贝送膺€可稱為“髫齡”、“髫年”、“髫發(fā)”等。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發(fā)扎成兩結(jié)于頭頂把頭發(fā)扎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借指幼年。在這里,“總”就是聚攏束結(jié)的意思??偨侵唬ㄓ啄昃拖嘧R的好朋友)。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fā)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結(jié),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束發(fā):指15歲左右的男孩。古代男孩到15歲就把頭發(fā)束成髻,盤在頭頂,表示成童。如歸有光《項脊軒志》:“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p>
二毛:指頭發(fā)斑白的老人,即由壯年進(jìn)入老年的人,因其黑白間雜,故稱“二毛”。如《左轉(zhuǎn)·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p>
皓首:又稱“白首”,指老年人。如王勃《滕王閣序》:“老當(dāng)益壯,寧移白首之心。”
黃發(fā):指長壽老人,如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p>
3.從牙齒中說年齡
牙齒是識別年齡的標(biāo)志之一,本身這個年齡的“齡”就與“牙齒”有關(guān)。
齠:男孩換牙。齔:女孩換牙。我們知道小孩子都是在七八歲時換牙。在《列子·湯問》“愚公移山”,“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边@“遺男”年齡多少?我們不難知道了吧。
五、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中的年齡
在這里我們不得不提到的一本文史典籍就是《禮記》,此書講人的體質(zhì)狀況與各個年齡階段應(yīng)履行的義務(wù)和享受的特殊待遇相結(jié)合,對人生中的各個階段做了較為科學(xué)的劃分和精當(dāng)?shù)母爬ā?/p>
由于內(nèi)容偏多,我們這這里僅舉有代表性的一例:《禮記·王制》中規(guī)定:“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鄉(xiāng),七十杖于國,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問焉,則就其室?!闭?,本義是拐杖、手杖,在這里用作動詞,作“拄杖”講,意思是說:50歲可以在家里拄杖,60歲可以在鄉(xiāng)里拄杖,70歲可以在國都拄杖,80歲如年老不告退,繼續(xù)在朝,則可以在朝廷里拄杖。后來就用“杖家之年”、“杖鄉(xiāng)之年”、“杖國之年”、“杖朝之年”分別作為50歲、60歲、70歲、80歲的代稱了。
六、拆字中的年齡
這里面恐怕是最有意思的了,比如:破瓜?!肮稀笨梢苑殖伞岸恕弊?,故一些詩文中習(xí)稱女子16歲為“破瓜之年”。喜壽,是指77歲,因為草體“喜”字狀如直筆連寫的“七”“十”“七”三個字而得名。米壽,是指88歲,因為“米”可以拆成“八”“十”“八”三字,故稱。白壽,代指99歲,“白”字為“百”字減一橫而成,作為數(shù)字的百減一得九十九,故稱。茶壽,代稱108歲,“茶”字上面“艸”是二十,下面也可以拆為八十八,二十歲加上八十八歲等于108歲。
眾所周知,西方人,尤其是西方女性,她們對自己的年齡喜歡保密,讀了此文,也不難看出,我們東方人的老祖宗,對自己、對他人的年齡在心照不宣的情景下,似乎也蒙上了一層內(nèi)斂含蓄的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