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燕
摘 要:《鮮血梅花》與《過客》主題的一個共通性在于:荒誕。走向墳的荒野過客和看似復(fù)仇成功的阮海闊。一個是積極的反抗者,一個是消極的待命者?;恼Q結(jié)局的背后,一個是“向死而生”,一個是“向生而死”。本文通過人與路、人與絕望、人與結(jié)局三個角度對兩個人物形象進行深度剖析。
關(guān)鍵詞:道路;行走;絕望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7-0-01
《過客》與《鮮血梅花》,前者是雜文,后者屬小說。過客雖有人的模樣,卻不知自己的姓名、來處;雖知前面是墳,卻不憚前行。阮海闊沒有手刃殺父仇人但仇人已死,看似漫無目的卻在暗中接近;同樣有荒誕的主題表達,過客是無可為而為之的清醒反抗者,阮海闊卻是無能為力的命運屈從者。
一、人與路
“過客”常被定位為悲劇性的存在,他從還能記得的時候就在走,不記得自己本來叫什么,也不知道要走向哪里?!白摺保呀?jīng)成了他的生命狀態(tài),成了比休息還要適意的事情。然而,這一切在老翁道出前方竟是墳時,仿佛會瞬間崩塌。原以為他會聽從老翁的勸告,折回去或停下不走,但他沒有。他拒絕回轉(zhuǎn),回到那個“沒一處沒有名目,沒一處沒有地主,沒一處沒有驅(qū)逐和牢籠,沒一處沒有皮面的笑容,沒一處沒有眶外的眼淚”[1]的令他憎惡的地方?!白摺迸c“死”構(gòu)成了荒誕的、好似無法扭轉(zhuǎn)的結(jié)局。
海德格爾有言:“生命無非是趨向死亡的存在?!睆倪@個層面上來看,這種走向墳的必死性,恰恰構(gòu)成了過客生存狀態(tài)的根本性因素[2]?!爸挥胁粩啾恍凶叩穆凡攀腔钌暮统錆M了各種可能性的”[3],“在路上”才是過客生命存在的唯一方式。較之老翁的不再走和女孩的尚未走,過客的“走”恰是有意義的。過客于路是主動的,是開創(chuàng)者,是拓荒人。正如“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4]所言,并不是腳下已經(jīng)有路才去走,而是走出了一條不曾有人走的路。
相比之下,阮海闊的“走”相對于路是被動的,存在的唯一意義便是復(fù)仇。一般來說復(fù)仇者有明確的路徑和計劃,而他的復(fù)仇卻成了“隨意的漫游”。他所見到的重復(fù)的河流、村莊和十字路口,都給他的走增添了不確定的因素?!八袷秋h在大地上的風(fēng)一樣,隨意地往前行走”[5],阮海闊的走是由腳下的路指引的,他走不出一條開創(chuàng)的路。更荒唐的是,他連六七年行走的唯一意義都被剝奪:最終在得知殺父仇人是劉天和李東之時,卻發(fā)現(xiàn)他們已經(jīng)被胭脂女和黑針大俠殺死了。
二、人與絕望
過客不停行走是為了反抗絕望,相較于身后令他絕望的名目、地主、驅(qū)逐和牢籠,即使在知道前方是墳之后,他也不愿停下。他的生命軌跡像是一條直線,帶著一份絕不回頭的堅定。魯迅先生曾對《過客》的主旨作概括:“《過客》的意思不過如來信所說那樣,即是雖然明知前路是墳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絕望,因為我以為絕望而反抗者難,比因希望而戰(zhàn)斗者更勇猛,更悲壯?!币蛑邢M?zhàn)斗,這是很多人能做到的;而對著絕望而去反抗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過客”這一形象也常被解讀為魯迅先生個人的生命寫照或者說是信念、理想寄托。許廣平曾在信中,談到她對魯迅人生態(tài)度的理解:“雖則先生自己所感覺的是黑暗居多,而對于青年,卻處處給予一種不退走,不悲觀,不絕望的誘導(dǎo),自己也仍以悲觀作不悲觀,以無可為為可為,向前走去?!北M管《過客》傳達出一種“向墳的必死性”,但是荒誕的背后卻有深層的意蘊:人必須以自己的生命力量承擔(dān)起存在的責(zé)任,強調(diào)孤獨個體的“絕望的抗戰(zhàn)”。這便是魯迅先生想以自身的孤獨的反抗,給后面的青年“過客”加以示范作用,使他們在黑暗與虛無中不憚于前行。
阮海闊的生命軌跡更像是一個圓,他繞了六七年的路最后好似又回到了原點。命運在不經(jīng)意的背離之后歸向最后的終點,一切看似沒有關(guān)系的人物卻成了指向終點的因和果。這個終點不妨理解為出發(fā)的原點,盡管有著很長的路程,卻沒有實質(zhì)性的前進。他開始于漫無目的,一切行走雖在表面上看來是隨意的,但卻有種冥冥之中的不由自主,好像所有的路徑都是設(shè)定好的。他的行走,并不是對絕望的反抗,而像是一枚棋盤上的棋子,被命運的手指推來推去,慢慢走向絕望。
三、人與結(jié)局
過客之于道路,之于絕望,始終是主動的姿態(tài),阮海闊則恰恰相反。從結(jié)局來看,過客的前方是墳,死路一條;阮海闊的殺父仇人被殺,倒像很圓滿。但細想來,“死”無非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而在走向死的過程中,你所代表的個體意義才是更加值得衡量的。過客的不停行走正是個體意義的存在方式,而阮海闊的行走在結(jié)局指向命運的終點時卻顯得毫無價值?!叭嗣谔臁迸c“事在人為”這一對“人命”關(guān)系,不妨可以用來指代兩位主人公。顯然,阮海闊是“人命在天”最終“向生而死”的消極待命者,過客則是相信“事在人為”從而“向死而生”的積極反抗者。從這個層面上看來,表面的事實結(jié)局并不能代替?zhèn)€體生命意義的表達。
行者雖終于墳,卻有無疆的視野;漫游雖結(jié)于愿,卻逃不過宿命的掌控。
參考文獻:
[1]魯迅.魯迅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1.
[2]汪暉.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xué)世界[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3]張閎.黑暗中的聲音[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
[4]魯迅.魯迅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1.
[5]余華.鮮血梅花[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