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頌瑜
1.離婚、再婚,兩件人生大事在瑞士竟如此平靜地發(fā)生了。
約翰搬離我們小區(qū)的那天,剛好是中國人的冬至。清晨氣溫很低,街心公園的樹丫掛滿了殘雪,氣氛格外寂寥。
直到和約翰握手告別時,我才獲知他和苔絲正在辦理離婚手續(xù)。一段7年不到的婚姻關系就這樣結束了。
按照協(xié)議,約翰和苔絲分居后,兩個孩子跟著苔絲生活。沒有了男主人的家,時間照樣在流逝,生活照樣在前行。每逢周五晚上,約翰就準時前來把兩個孩子接到他的住處過周末。每一次,苔絲都提前把孩子的行李打點好,親自把他們父子三人送到樓下。而且兩個大人一邊走一邊還有說有笑的,哪怕已經不是夫妻了,但情感的關系卻并沒有因此而變得僵硬。
時間不知不覺過去。約翰和苔絲離婚的次年秋天,苔絲再婚。她的第二任丈夫彼德是苔絲一個同事的朋友,據(jù)說兩人相識了大約兩年,情投意合。他是苔絲和約翰離婚的主要原因。
受苔絲之邀,我參加了他們的婚禮。我捧著一束并不算是精心挑選的鮮花,懷著比鮮花更平凡的心情,推開了教堂神圣而厚重的大門。
來參加婚禮的嘉賓并不多。苔絲穿著白色的禮服,盈盈淺笑間,臉上漾起了一些皺紋。陽光從教堂的窗戶灑進來,使她禮服下微微隆起的腹部隱約可見?;槎Y在牧師的安排下按部就班地進行,當牧師闡述再婚對家庭和孩子該負的責任時,莊重的氣息彌漫在整個教堂,久久不散。
2.瑞士人一直明白.離婚是很個人的事.婆媳還是婆媳。兄弟還是兄弟。
那是瑞士離婚率沖破50%的2005年,據(jù)官方資料顯示,那一年,每三對在瑞士登記結婚的新人里就有一對來自二婚。也是這年,我的女兒在瑞士上托兒所。此后,我開始不斷地與不同的瑞士家庭展開了交往,慢慢觸摸到瑞士民族婚姻觀念的脈搏。
女兒小學同班同學中,據(jù)我所見,有半數(shù)人的父母已分道揚鑣。這些戛然而止的婚姻關系,大部分都不到7年,分手的原因也多是因為感情破裂或者第三者介入。
不過,讓我意外的是,瑞士人的離異過程極少帶有激烈爭吵的色彩。而且,離婚常常是在兩個人中悄然無聲地進行,少有長輩或其他家庭成員的參與,以致連鄰居或同事都沒發(fā)覺。
更重要的是,對于離異的家庭,我從來沒有從其孩子的言行舉止上看到因父母婚姻關系破裂帶來的負面影響。在身心的成長上,離異家庭保證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對離婚懷有的平常心態(tài)。約翰離開以后,約翰的媽媽定期來看孫子,與苔絲的關系也和從前無異。甚至苔絲外出度假時,老人家常親自來幫苔絲照看她家的植物和水族箱。
也許,瑞士人一直明白,離婚是很個人的事情。盡管這并不是什么好事,但如果婚姻生活失去了精神上的契合,兩心相悅的愛情變成了一句空話,他們寧愿選擇分道揚鑣,讓彼此早日獲得重新尋找幸福的機會。但是,這只是一種選擇,無關對錯。
平日跟女兒在小區(qū)散步,常常會碰到她一些同學與其弟弟妹妹或哥哥姐姐一起玩耍。時間長了,逐漸了解到很多家庭的兄弟姐妹都不是同一對父母所生。他們有些年齡差距比較大,有些年紀相仿;有些住在一起,有些各自跟著爸爸或媽媽一方住。
無論是什么情況,當這些孩子在一起的時候,都有著親密無間的關系和友愛融洽的氣氛,就像跟自己同胞兄弟姐妹一樣,沒有任何區(qū)別。苔絲新婚后沒多久,約翰也交了新的女朋友。這位叫安妮的女士也是一位離異的年輕媽媽,帶著一個男孩子。周五的時候他們常常跟車來一起接約翰的孩子。三個男孩子自然地玩在一起,從大人到孩子之間,在我看來沒有任何芥蒂。
花開花落,年復一年。約翰和苔絲離婚的事情,我從來沒有在小區(qū)內聽到別人的議論。尊重隱私是西方社會的一大特色,瑞士亦然。它給予了個人更多隱私空間,讓渴望重新選擇婚姻的人從容行事。
3.一個懂得愛的社會,才會將純粹的愛情作為婚姻的底色。
苔絲再婚后第二年春天,她和彼德的小公主降臨了。那段時間,由于彼德常常要去外地工作,約翰不計前嫌,在生活上給予苔絲很多幫助和照顧。有一段時間,苔絲身體不好,約翰不僅干脆把兩個男孩子接回家去照顧,偶然也把苔絲和彼德的小公主順道帶回去照看。有一次,我在路上遇到他們,兩個哥哥爭著跟我介紹他們出生不久的小妹妹,滿臉自豪的樣子,令人感喟之余,也讓我想起了中國人所描述的“視如己出”。
被“視如己出”的愛深為感動,成長于不同社會背景的我領悟到的不僅是陌生的溫暖,更引發(fā)了深刻的思考。我相信,這種“視如己出”態(tài)度所蘊藏的平和與仁慈,背后必定有著寬廣的胸懷和廣義的大愛,而這一切,在一個不懂得愛的社會是不可能存在的。
約翰曾經很坦然地對我說,他自己也來自離異家庭,他小時候父母就不住在一起,卻一輩子都是朋友,從來沒有在他面前抱怨過對方。約翰說:“一段婚姻中途告終,不應該歸咎于任何一方的過錯。不少人年輕的時候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了解自己是誰。所以有很多婚姻可能都是錯配或草率的,常常要到人生后半段思想成熟穩(wěn)定后才發(fā)現(xiàn)?!?/p>
苔絲產后的那一年年底,約翰媽媽查出癌癥,讓約翰一家人都非常擔心。事有湊巧,苔絲丈夫彼德的哥哥是市里口碑極好的臨床醫(yī)生,苔絲和彼德就幫忙把約翰的媽媽安排給彼德的哥哥照看,兩人還經常抽空去探望老人家。在我看來,昔日婆媳建立的感情并沒有因為兒輩婚姻關系的結束而有所消減。
約翰的媽媽康復出院以后,不時來小區(qū)看望苔絲和她的3個小寶貝。每一次來,老人家都給3個孩子買一樣的禮物,不分彼此。有時候甚至會特別給苔絲的女兒買一些特別好看的小禮物。約翰的媽媽欣喜地對我說,苔絲生了女兒,自己終于也能像其他有小孫女的老人一樣去買小姑娘的玩意了。
聽著這位年近八旬老人的話,我心里忽然涌起一種莫名的感動,滿滿的都是溫暖。
這就是瑞士人的婚姻觀念。他們側重純粹的愛情,大部分不會考慮利益的博弈,只要兩情相悅,所謂的家庭背景、社會地位和種族出身等條件都顯得無關緊要。有了純粹的愛情作為婚姻的底色,他們相信,成功的婚姻不需要靠孩子去升溫和維系,而半途的婚姻,更不會拿孩子去當了斷的籌碼或者讓孩子承擔任何結果。
有50%離婚率的社會究竟會是一個什么畫面?對著這個龐大的數(shù)字,我常常想,在一個對愛狹隘的社會,它或許是千瘡百孔。但是這些恰恰沒有發(fā)生在社會穩(wěn)定、民風淳樸的瑞士。
今天是苔絲再婚的周年紀念日,我忽然生出一股沖動,去花店為她精心挑選了一束艷麗的玫瑰。借著這份祝福傳情達意之余,我多么希望讓苔絲知道,他們的生活故事不僅讓我看到了一個有愛的社會、一種迥然不同的生存方式,更讓我對婚姻和愛有了一種不同層面的理解和感悟。
(摘自《家庭》2016年第18期)
箴言 苑晶晶
·一個坦率的敵人好過一個虛偽的朋友。
·別去反駁一個傻瓜的蠢話。否則你也和他一樣。
·在甲蟲媽媽眼里,它的孩子也像羚羊一樣健壯。
·遠離罪惡。罪惡也就遠離了你。
·野心從哪里開始,快樂就從哪里結束。
·世界上有三樣東西最好能避開:陌生的狗、洪水和自以為是的人。
·小狗搖晃尾巴不是為了人。而是為了你的面包。
·你可以牽著馬去河邊,卻不能強迫它低頭喝水。
·不幸使人明智,而不是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