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芳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22-0199-01
遷移是已經學過的東西在新情境中的應用,也就是已有經驗對解決新課題的影響。這一現象廣泛地存在于知識、技能和行為規(guī)范的學習中,引起了人們普遍的關注。長期以來,人們對這一問題不斷進行理論和實踐的探討,終于對遷移過程中復雜的認知活動有了較完整而科學的認識,發(fā)現遷移過程是由審題、聯想、分析類化幾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認知成分構成的,即首先必須形成對有關問題的最初映象,讓映象激活頭腦中有關知識結構,然后統(tǒng)一分析新問題與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將具體問題歸入原有知識結構,形成概括化聯想,從而解決新問題,構成一次完整的遷移。
這一理論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廣泛的指導意義,主要表現為通過對已有知識的概括和對生活經驗的總結,進而達到獨立寫作的遷移,不斷用原有知識解決新課題的遷移,等等。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能力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
下面僅就閱讀教學中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談幾點看法。
一、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是進行遷移的重要前提
遷移,是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過程。已有知識結構的概括水平決定了問題的最初映象,也就是說,概括的知識結構為新的問題的嵌入提供了一個框架,所以,對已有經驗的概括水平不同,其遷移程度也不同;概括水平高者,其遷移過程較壓縮,遷移速度就快;相反,概括水平低者,其遷移較迂回,遷移速度也就較慢,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呢?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1、抽象概括
事物的本質特征往往被紛繁復雜的外表所掩蓋。文藝是用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揭示生活實質的,那么要了解文章的內涵就需要通過對外部形象的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質。 所以在閱讀教學中,一定要運用各種方法培養(yǎng)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中學語文課本中很多文章都是培養(yǎng)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好材料:小說,通過對人物肖像、語言、行動、心理等描寫的具體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變化;雜文,通過表層語言的分析,揭示其深層含義,等等。
2、歸納概括
中學語文課本中的許多知識是相互聯系具有共性的,運用各種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識加以歸納概括,則對某種事物有了完整、準確的認識,形成規(guī)范的知識結構。這種概括能力應當引導學生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首先,以單元為單位進行歸納總結。新編中學語文教材,以文體組織單元,按難易排列順序,劃分系統(tǒng)而科學,每單元所選文章都有一定的共性,結合單元知識進行概括,找出規(guī)律性的東西來。其次,對所學文章定期做整體的歸納概括,從單元括展到一冊書再到全部課文,形成一個完整系統(tǒng)的知識網絡。
3、總結概括
在對課本所學知識進行概括的同時,對生活經驗的總結也不容忽視。絢爛多姿、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源泉,而現實生活中閃動的哲理的火花又恰恰是我們開啟作品內涵的最好的鑰匙,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yǎng)學生勤于觀察、善于總結的好習慣。這個能力的提高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觀察。讓學生注意日常生活的人和事,一個動作、一個表情、一句話、一首歌,時時加以總結。比如手發(fā)抖這個動作很常見,這是人在感情上有波動時的外在表現,但仔細觀察,有的是由于高興激動,有的卻是緊張恐懼,還有的是惱怒氣憤,情況各不相同,那么在分析別人作品時就可以通過這類動作描寫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透視人物的心理。
第二步是體會。觀察生活并親身體會才能豐富自己的經驗。例如,風和日麗的時候,自己會感到心情很開朗;風雨交加的日子,自己會感到心情抑郁。春天里的一個綠芽,會使自己的心怦然一跳;秋日里的一片黃葉,竟讓自己的情緒悵惘失落。這些景物給人帶來的不同感受,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作品中景物描寫的作用。把豐富的人生體會積累起來,能使我們更好地理解別人的作品。
第三步是挖掘。挖掘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刨根問底,這是一種極為值得提倡的精神。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不僅可以帶來偉大的發(fā)明,同樣也能探究出深刻的哲理,給人生以重要的啟示。
所以說觀察生活、仔細體會、深入挖掘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社會、理解人生。不斷對自己的所見所聞做恰當的總結概括,然后用這些從生活中總結的哲理去品味別人的作品、了解作品的內容,理解作品的內涵。
二、培養(yǎng)聯想力是進行遷移的關鍵
對所學知識和以往經驗進行了高度的濃縮和概括,但在解決新問題時卻不能讓映象激活舊有的知識結構,產生準確的聯想,也同樣無法進行遷移。聯想,是由此及彼的思考,這是一種使概念相接近的能力,它是一種極其重要的心理活動過程。劉勰說:“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qū)?!本褪菑娬{聯想的重要性。在語文教學中學生聯想能力的提高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1、學生自讀,準確審題
在閱讀教學中,讀課文是學生理解與接受作品內容的第一步,所以不論是課上課下、默讀朗讀,都要求準確地展現作品的內容。準確的閱讀,能引導學生審準方向,正確地展開聯想。所以一定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讀能力,久而久之就進入高層次的閱讀,即憑語感自動地、直接地了解課文,快速準確地產生聯想。
2、教師點拔,尋找契機
教學中有很多問題是學生自己無法解決的所以這時教師的作用就極為重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提示和啟發(fā),從新問題中尋找契機,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使之迅速準確地產生對舊有知識結構的聯想。
3、師生共創(chuàng),設立情境
為了讓學生展開充分的聯想,還可以借助音樂、繪畫、詩歌等形式,提供與新課題有關的條件,創(chuàng)造適當的情境,使新舊知識自然地聯系起來。通過直觀的感受,激發(fā)學生聯想舊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挖掘詩歌深沉的內蘊。在學習戲劇沖突時,可借助數學中的坐標,橫、縱坐標軸表示矛盾雙方,中間用波線圖的起伏表示沖突的緩急,使抽象的東西具體化。
三、分析類化能力的培養(yǎng)是遷移的最終環(huán)節(jié)
通過聯想,激活頭腦中有關知識結構,回想起與之有關的舊有的知識經驗,之后就是通過分析舊知識與新問題的相似點與相關處來解決問題,這個環(huán)節(jié)就是分析類化。
1、同化遷移中的分析類化
同化就是已有經驗應用到同類事物中去,以揭示新事物的意義、作用,從而把新事物納入已有的知識結構中。這類遷移中,有了高度概括的知識、經驗,再有準確的聯想,教師因勢利導,新問題會迎刃而解。
2、順應遷移中的分析類化
順應是指將已有的經驗應用到異類事物中去,對已有的經驗進行重新組合,以形成能包含新事物的新的更高一級的認知結構。這類遷移中,舊有知識只能是開啟新問題的鑰匙,舊知識與新問題之間只有相關之處,分析類化的整個過程其實是一個創(chuàng)新的過程,這就增大了學習的難度,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其靈活性,提高應變能力。
總而言之,知識遷移在語文教學中廣泛存在,注重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說是提高語文教學整體水平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