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鳴
杜女士是一名孕媽咪,隨著預產期臨近,她與老公都很想了解新生兒都有哪些特點。因為只有掌握上述知識,才能幫助判斷自己的孩子是否正常。
從結扎臍帶的那一刻起,寶寶就脫離了母體,各個器官開始“各司其職”。面對剛剛降臨人世的小天使,新手爸媽難免有一些忐忑,生怕照護不周。其實,新生兒的各個器官系統(tǒng)在解剖和生理上均有其特點,年輕父母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為育兒做做功課,以便及時發(fā)現孩子的異常。
呼吸系統(tǒng)新生兒出生1分鐘內就開始第一次呼吸。因肋間肌薄弱,主要以腹式呼吸為主。呼吸運動較表淺,頻率較快,正常情況下每分鐘約40次。如果明顯低于或超過這個呼吸頻率,甚至出現面色憋清等呼吸不暢,要及時就醫(yī)。
心血管系統(tǒng)新生兒心率波動較大,安靜睡眠時為90~100次/分鐘,哭鬧時可達160~180次/分鐘。新生兒血流多集中于軀干和內臟,四肢較少,因此,有時肢體易發(fā)冷,手指和腳趾末端的顏色稍紫。有的新生兒出生最初幾天可聽到心臟雜音,這可能與動脈導管暫時未閉有關,雜音一般在一周內消失。如果心臟雜音持續(xù)存在,應做進一步檢查,以排除先天性心臟病的可能。
泌尿系統(tǒng)大多數新生兒在娩出過程中以及出生2小時內排尿,99%的新生兒于出生48小時內排尿。由于腎小球和腎小管的功能還未發(fā)育完善,新生兒只能適應一般正常的代謝負擔。喂養(yǎng)不當時,如用較濃的乳方喂養(yǎng)或輸液不合理等,均可引起水和電解質平衡紊亂,應加以重視,必要時及時請教醫(yī)生。
消化系統(tǒng)一般來說,新生兒出生后吞咽功能已經發(fā)育完善。但因為新生兒消化道面積相對較大,只能消化吸收較多流質食物,而且食道下部的括約肌關閉不全,容易發(fā)生溢乳。新生兒消化蛋白質和人乳脂肪的能力較好,但是缺乏胰淀粉酶,要到出生后3~4個月才能達到成人水平,因此不宜過早加淀粉類食物,如米粉、面糊等。
嬰兒出生10~12小時內開始排墨綠色胎便,絕大多數嬰兒在出生后24小時內排出胎便,3~4天后轉為正常新生兒大便。母乳喂養(yǎng)兒的大便為金黃色、糊狀,每日排便1~4次;牛乳喂養(yǎng)兒的大便為淡黃色,呈均勻硬膏狀,每日排便1~2次。如果出生24小時還未排胎便,應及時到醫(yī)院檢查,以排除消化道畸形。
體溫調節(jié)新生兒體溫調節(jié)中樞功能不完善,皮下脂肪薄而體表面積相對較大,容易散熱,因此應注意保暖;但若室溫過高或包裹過多時,又可引起新生兒發(fā)熱、脫水,臨床上稱為“脫水熱”。
肝臟的酶系統(tǒng)新生兒肝臟功能不成熟,對多種藥物的代謝率較慢,藥物半衰期延長,容易引起藥物的蓄積中毒。因此,新生兒服藥一定要遵醫(yī)囑,而且非必要不可濫用藥物。另外,由于肝臟對膽紅素的代謝亦不完全,可發(fā)生生理性黃疸。如果家長不能辨識黃疸的類型,應請教醫(yī)生。
糖代謝新生兒糖原儲備不多,正常新生兒的血糖僅為40~50毫克/分升,因此,應及早開奶,防止出現低血糖。
血液系統(tǒng)新生兒血容量平均為每公斤體重85毫升,若結扎臍帶延遲,可引起新生兒血容量增加,導致紅細胞增多癥及血液黏稠。初生時的血紅蛋白可達150~230克/升,出生后一周內逐漸下降,至2~3月齡時血紅蛋白降至100~110克/升,稱為生理性貧血,正確喂養(yǎng)可以逐漸回升至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