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我們都愛綠色,有人愛金鞭溪飽含幾萬負氧離子的健康綠色,有人愛雪峰山挺拔險峻的雄偉綠色,有人愛南岳松柏迎風傲雪的堅強綠色,也有人愛科技園四季繁花的芬芳綠色。是的,這些綠色的形態(tài)是耀眼的、張揚的,每個人都會去愛去贊美,但我心中的那一抹綠色卻是那樣瑣碎而細小,那就是家風承載的綠色。在成長過程中,我深深地被3個家庭所熏陶和浸濡。
第一個家是外婆的家。外婆家背靠青山,前門有一片菜園,種滿了瓜果。我喜歡吃香瓜,總是跑到菜園里摘個大圓潤的吃,長歪了的就被我丟到后山中。每當這時,外婆總會提著竹籃將那些被我丟棄的香瓜挨個拾回,將壞掉的部分削去了再洗凈吃。在外婆家吃飯也是件特別嚴肅的事,飯碗要扒得干干凈凈,稍有殘渣便會被外婆嚴厲呵斥。每次被外婆罵了,我覺得委屈,就賭氣不吃飯,外婆總會無可奈何卻又心疼地看著我,然后默默地將飯菜熱著,以便我餓得不行的時候能拿出來讓我吃。現(xiàn)在想來,在外婆家成長的年代,物資匱乏,生活不靠節(jié)衣縮食就無以為繼,節(jié)儉必然深深地烙入到外婆生活的印跡里,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浪費于外婆而言,不是因為心疼錢,而是一種罪過。孩提時代的我太不懂事,仗著外婆的寵愛,用折磨自己來肆意傷害她老人家。如今外婆已過世,再也不會有人在餐桌旁監(jiān)督我吃下碗里的每一粒飯,我也不會再故意餓著自己來傷她老人家的心。這幾十年來,外婆的言傳身教已浸潤到我們子孫后輩的骨子里頭,即使穿越歲月風塵,依然穩(wěn)若磐石,歷久而彌堅。
第二個家是母親的家。從我有記憶起,父母就開始經(jīng)營中藥材生意。印象中,商鋪的馬路沿線總是曬滿了各種藥材,灰塵滿天,大街小巷常常有一堆一堆的塑料“帳篷”將藥材裹得嚴嚴實實,不時有硫磺的氣味從里面飄散出來,問及母親那是做什么用的,母親說是為了讓藥材的顏色變得好看,能賣個好價錢。年幼的我驚詫于硫磺的神奇“功效”,“攛掇”母親將家里的藥材也過一遍硫磺。母親的神色立即變得嚴肅,說藥是用來吃的,不是用來看的。還有,每次要曬藥材的時候,母親總是叫我們幾個兄弟姐妹到樓頂將天臺打掃干凈,然后和父親一塊將藥材一袋一袋扛上去,鋪曬整齊,收藥時還得用簸箕將灰塵篩去后再裝回麻袋。明明店門口的馬路邊就有空地可曬藥材,不明白母親為何要如此折騰。成長之后我才逐漸明白母親的執(zhí)著為何,她堅持著不去跨越良心的底線,只為筑起一道藥材安全的屏障。
第三個家是婆婆的家。婆婆是個特別勤勞的人,退休之后閑不住,在自家樓頂造出了一片菜園子,家里的小菜自給自足。吃飯前,婆婆總會指著餐桌上的小菜說,這個菜是自家種的,那個辣椒是自家種的,對菜園的熱愛和驕傲之情溢于言表。婆婆有些特別的習慣,她總是要求我們將不要的瓜皮果核、廢棄的豆渣等收藏起來,儲存以作菜園肥料之用;吃完東西的瓶瓶罐罐,不能扔,洗凈了,當儲物盒用;一些本應扔棄的邊角布料經(jīng)她妙手改造,變成了枕套、布袋和其他小工具。
當今社會提倡綠色發(fā)展。綠色發(fā)展不是一個空洞的理念和口號,它滲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關(guān)乎每個家庭。我的3個家庭,外婆教會我節(jié)約即是綠色,母親教會我安全即是綠色,婆婆教會我循環(huán)即是綠色。她們用細小的行動詮釋綠色,踐行綠色,這些微言小事入乎耳,存乎心,深刻影響家庭里每個成員的習性。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當我們每個家庭成員都能將這些點滴的平凡之舉變成我們的一種需要,一種習慣,微微家風也能成載綠色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