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 文
1.1炎帝 天地鴻蒙 日月軌行 開沌發(fā)端 人文漸進
燧人鉆火 伏羲捕網(wǎng) 神農(nóng)耒耜 三皇啟明 我祖神農(nóng)
五行火德 故曰炎帝 生于姜水 長于北塬 茂跡中華
傳位九世 帝歷六百 教民耕稼 味嘗百草 構(gòu)木架屋
治麻為裳 掘水鑿井 制作陶器 削木為弓 畜野飼養(yǎng)
聚立市廛 分作五音 辨定日月 法矩歷日 聯(lián)盟黃帝
向東征討 移居湡夷 向南遷徒 聯(lián)姻苗蠻 部落融合
拓土開疆 擴大生產(chǎn) 雛形華夏 以上事列 結(jié)束游牧
農(nóng)耕開始 劃分時代 新石器時 后世儒學(xué) 道統(tǒng)三立
至尊炎帝 不朽完人 1.2羌公 一世許羌 炎帝嫡裔
所處之地 接壤東夷 棲峙河北 地勢高起 形如龜背
飲頸朝南 魚養(yǎng)農(nóng)牧 人口眾多 大族部落 執(zhí)杖首領(lǐng)
明通天道 上窮天紀(jì) 下極地理 遠(yuǎn)取諸物 近合諸身
帝之天師 事職縉云 主事夏宮 堪輿蓍祭 日晷投計
午時報時 午時敬言 正午之時 日入中天 其位高陽
其性遠(yuǎn)大 其氣蓬勃 其意高尚 其言忠信 其行暢達(dá)
帝信無疑 事則必成 戰(zhàn)則必勝 帝命倉頡 造字為許
圖騰形成 水稱高水 居稱高陽 地名形成 許字蒙生
今之許姓 至高無上 后世謹(jǐn)遵 高陽羌公 是職得地
是職得姓 地理天文 始祖開端 1.3祝融 火神祝融
許羌世孫 生于高陽 許氏名雍 字曰重黎 號稱夷父
官名祝融 黃帝火正 火石生火 垂法福世 舉火燒澤
擴拓生計 降火助戰(zhàn) 功勞敦大 保存火種 惠民用火
以火施化 天明地德 光融四海 受民尊敬 尊為火神
南方卦離 是火居位 葬于南岳 古跡今在 香拜火祭
龍山文化 證有印跡 1.4共工 高陽共工 羌公胄裔
共工二字 是謂官職 主理治水 世襲數(shù)代 共工二世
許氏名驤 又名姜垂 生于高陽 勇猛彪悍 頂天立地
盤古轉(zhuǎn)世 襲父之職 治水黃淮 移山倒海 撞不周山
填低洼地 平中原土 疏黃河水 天旋地轉(zhuǎn) 日月星辰
各得其位 四時斗轉(zhuǎn) 環(huán)團抱衛(wèi) 地勢山川 西高東低
北高南低 高高下下 中州成形 四瀆江河 合通淫潦
疏川導(dǎo)滯 水歸道行 東漸于海 上文記事 考有史載
列子湯問 記載清楚 英勇壯舉 受民崇敬 遵為水神
呈示祭拜 深遠(yuǎn)意義 共工觸山 啟發(fā)后世 疏浚為治
引出禹夷 治水成功 1.5句龍 先祖句龍 共工之子
許由之父 帝之師尊 世居高陽 事職土正 善辨土性
善理國政 因地種宜 因時種宜 六合自然 糧蔬馂余
威武厚德 友睦鄰邦 能平九州 民安國昌 以農(nóng)施化
惠澤于民 受民敬愛 尊為社神 禮記祭法 彰著清楚
社神之社 與稷相連 稱為社稷 天地社稷 后世帝王
黎民百姓 永遠(yuǎn)拜祭 祈求太平 五谷豐登 1.6由公
我祖許由 羌公嫡傳 句龍之子 生于河北 事職河南
隱于箕山 姜姓許氏 字曰武仲 又字道開 號稱伯夷
曰伯之因 排行是故 曰夷之因 生地是故 堯舜禹帝
三帝之師 掌管秩宗 主持祭祀 四岳之首 故謂太岳
郭賢沫若 論述明確 莊子書言 堯帝圣明 請至天下
禪讓至真 三請三讓 由公不受 帝又詔公 封九州長
祖又不受 薦舜登帝 拒禪而逃 回至族團 登封箕山
穎濱洗耳 領(lǐng)民遁耕 部落盛大 穎川沿居 薨葬箕巔
帝封公神 配食五岳 世代供奉 堯帝由公 大德禮讓
選賢任能 民主思想 最早典范 為人為官 古今金鑒
垂馨千祀 名記青史 需要明釋 由公賢嗣
號氏伯夷 還有二人 治水伯夷 生于夏初 助禹治水
推移九山 開挖九渠 平整九土 分定九州 治水功大
夏封呂國 孤竹伯夷 商末時人 伯夷叔齊 讓國奔義
叩馬而諫 不食周粟 積仁潔行 節(jié)義之士 以身殉道
二位伯夷 不再做述 以示甄別 1.7文叔公 商紂無道
姬姜滅紂 武王治政 屏藩周室 封國賜爵 拱衛(wèi)王朝
三皇五帝 子孫后代 封以俸祀 國公文叔 炎帝嫡統(tǒng)
太岳之胤 出生于呂 姜姓許氏 名曰文叔 又名曰信
又名曰仙 字稱經(jīng)初 號稱父乙 受封穎水 由公故地
繼承祖業(yè) 建封許國 今地許昌 中州腹地 富益農(nóng)耕
周室近戚 封此寶地 國君文叔 忠天愛民 氣度宏大
勤勉親政 不懈努力 族團百姓 平和相處 農(nóng)耕發(fā)達(dá)
物產(chǎn)豐盛 制造精工 市貿(mào)繁榮 生息繁衍 人口眾多
沿徏居水 沙河穎河 穎川相連 國力名望 不斷升上
周朝天子 遵封許國 天下宗主 東周后期 時值春秋
王權(quán)衰敗 禮崩樂壞 豪強林立 稱雄爭霸 戰(zhàn)爭會盟
問鼎中原 許被楚滅 許國建立 傳位廿四 綿延七百
文化燦爛 歷史輝煌 國被滅后 族人眾多 散居異鄉(xiāng)
不忘故國 以國為姓 胙土命氏 得姓為許
二、地望
楚并許國 為避戰(zhàn)亂 國人群遷 攜家?guī)Э?兵戈流離
南下北上 逃難東西 起初居地 分列以下
2.1高陽郡
高陽郡望 漢帝置郡 治所高陽 地屬幽州 高水之陽
潴龍河繞 中間高起 城立其上 高者為崇 陽者為日
崇尚自然 取勢賜名 許氏祖地 先祖世居 羌工部落
句龍酋邦 春秋爭霸 許姓國破 中原兵亂 許人族群
遷居高陽 原由有三 一為東夷 爭戰(zhàn)較少 二為祖地
留有根脈 三鄰齊國 同宗庇護 許國宗室 士族黎民
聚族群遷 起自容城 北徒冀州 到達(dá)都鄉(xiāng) 居樂善里
高陽之郡 地靈人杰 歷代各朝 名人掌故 爵官位階
不勝枚舉 秦漢以后 仕職遷居 經(jīng)商謀生 婚嫁聯(lián)姻
蕃衍各地 泱泱許氏 高陽郡望 輝煌至極 淵遠(yuǎn)流長
2.2汝南郡
汝南郡治 西漢置郡 治所上蔡 后遷平輿 秦皇時期
稱郡穎川 穎汝二河 毗鄰近挨 并行入淮 汝南之郡
地域廣大 北起中原 南括淮河 地土方隅 民風(fēng)迥異
周朝后期 中原戰(zhàn)亂 國扼于楚 流民逃難 木舟河運
沿水而下 江淮以南 淮夷南繭 相對平安 先祖族群
廣居汝南 汝淮兩岸 氣候溫和 物產(chǎn)豐富 許姓族人
勤勞儉樸 迅速發(fā)展 生活富庶 人口攀長 魏晉以后
南遷甚多 湘贑云貴 閩粵臺海 置根海外 傳播文化
汝南郡望 穎汝世澤 纘茂四海
2.3光州固始
光州固始 南梁置州 治所光城 淮河南岸 吳頭楚尾
南北中心 山水毓秀 汝水穎水 并行東南 入淮于固
先民始祖 順?biāo)w徏 渡淮登岸 或添補濟 或暫竭息
或長居住 春秋時期 鄭楚逼許 輾轉(zhuǎn)遷移 途徑淮河
定居番國 歷史多次 中原戰(zhàn)亂 士族庶族 衣冠南遷
盛大規(guī)模 記有五次 一曰永嘉 二為唐初 三曰安史
四為唐末 五曰靖康 史有記載 皆有許姓 南北劃治
西晉東晉 南朝北朝 南宋遼金 江淮險障 戍守重地
集結(jié)淮水 相持對壘 隨軍家眷 就地居住 姓氏之多
各有譜載 許姓記錄 清晰在案 固始許姓 居住甚早
尋根溯祖 嘉言懿行 慎終追遠(yuǎn) 明德歸厚 光州固始
時公元二零一五年 歲在乙未菊月吉日
遠(yuǎn)公六十九世裔孫 固始許新頓首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