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鶴影
一個遠離家鄉(xiāng)的人,要經(jīng)歷多少事情,才會深深思念起最早生養(yǎng)自己的故園,我是于近期才有了很深的體會。
父親走很久了,母親離去也有了兩個春秋。他們從我的視線里漸漸遠去,我對他們的懷念卻日深一日。沒有父母的故鄉(xiāng),似乎已經(jīng)失去?;厝プ咦呖纯吹睦碛?,但我沒有想到,見到故鄉(xiāng)的次數(shù)變得稀少后,內心里對它的思念反而變得越發(fā)清晰而真切。
我的家鄉(xiāng)是一個不大的村落,全村八九十戶都姓方,典型的“聚族而居,不雜他姓”。方姓是首個從中原遷來徽州居住的北方氏族,當時這里尚不叫新安,徽州的大名更是千百年后才出現(xiàn)的。族譜載新莽僭亂時,司馬長史方纮“避地江左,卜居丹陽歙縣之東鄉(xiāng),子孫桑梓其地”。纮之孫方儲“舉賢良方正,對策為天下第一,累官至太長卿,卒贈尚書令,封黟縣侯”,可謂才高位顯,被后世子孫尊為新安方氏一世祖。北宋官兵用武力鎮(zhèn)壓了從這里興起的方臘武裝力量,徽宗皇帝開始用自己的帝號重新命名這片土地,以圖洗心革面。從這場戰(zhàn)火烽煙中幸存下來的方臘鄰里,新安方氏四十七世孫大圭決計另覓棲息之地。他來到百里以外歙南華源河畔,見有一地危崖高聳、石壁擎天,十分幽靜隱蔽,以為可以過上“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安寧日子,遂舉家來此定居。他給這里取名石壁溪頭,后干脆簡稱叫溪頭,是希望自己的家族福壽康寧、源遠流長。
這就是我的故鄉(xiāng),雖有了800多年歷史,但卻因為沒有留下文字記錄,后人無法知道她曾經(jīng)承受過多少動蕩與安寧、吉兇和悲欣?;蛟S是對櫥柜般充塞于城市鄉(xiāng)村的鋼筋水泥建筑早已厭煩和不屑,對似是永無止境的喧囂與吵嚷感到厭倦而無奈,縈繞我心頭的故鄉(xiāng)記憶,徘徊流連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溫暖的少小時光,就定格在幾株老樟樹和幾座曾經(jīng)榮光卻終歸風雨飄搖的古代建筑之上。而在這連綿的回憶和思念里,總適時浮現(xiàn)起父親母親熟悉的音容。
離開故鄉(xiāng)的日子,有一個畫面引我久久回望。在群山環(huán)抱之中,一條清秀的小河繞過著名的清涼峰和七姑尖,在一座形似小船的小村前潺潺流過,河對面有竹林清幽,雜木蔥蘢,一株需三人才能合抱的百年老樟,如同一忠誠衛(wèi)士,又像是一個盡職盡責的大管家。大人們說這樟樹和村子一樣古老悠久,歷盡風雨,還說村子的平安興旺都是她守護的結果。本來東邊村口還有一排樟樹,五六根簇在一塊,樹干高大蒼渾,遮天蔽日。上世紀80年代的一個黃昏,一場突然降臨的熊熊大火將其吞噬,這成為全村不能破解的謎,如今已化為一種難以釋懷的淡淡憂傷。
故鄉(xiāng)肯定有過耀眼的輝煌,村子不大,卻有一座名為“敘倫堂”的大宗祠。不僅于此,還建起了三座支祠,“懐德堂”、“慎德堂”和“桂林堂”,一個個氣勢雄偉,形神兼?zhèn)?,聽名字就知道來歷非同尋常。雕有各種瑞獸和花鳥的磚木石構件,整飭而富麗,于精美和雅致中透出大氣。敘倫堂的形制和全徽州的祠堂沒什么兩樣,三進五開構造,所不同是它筑在一個緩緩上升的半山坡上,仰靠青山巍峨,俯視碧水悠悠,尤顯壯觀和莊嚴。我小學是在敘倫堂讀的,一群無憂無慮的少年,以不知天高地厚的稚氣和夢想,把高大神威的祠堂衍變成一個“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快樂天堂。黑板上方“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八個大字,是我至今也不忘修煉的功課。享堂正壁上始遷祖的高大容像我不曾看到,只知高高在上的寢堂神龕里,歷代祖先的牌位仍停放在那里,只是有些凌亂,有立有倒、歪七豎八,看得出已塵封久矣。父親一生體弱,干農事倍感艱難,家里條件再差再苦,也要供兒女上學讀書。第一天上學堂,父親把我?guī)У綇氖謇锿鈦砦覀兇褰虝耐趵蠋熋媲埃谖乙犂蠋熢?,好好讀書識字,還說識字多有文化一輩子不會吃苦,那情景我永遠清晰銘記。我還記得那時自己特渴望打乒乓球,可學堂只有一張桌子,一個年級一周輪一次,還要排隊。每次站在一旁觀看自己最敬重的胡老師和另一位是他表妹的洪老師課余練球遣興,內心就像要爬出一只手來。我當時最大的夢想就是長大要努力當個老師,那樣就天天都有機會打乒乓球了。
祠堂成了學堂,支祠也做了生產(chǎn)隊的隊屋。提著竹簍在隊屋里排隊分糧的場景,像第一天上學一樣使我記憶猶新。后來宗祠被村里幾個見過世面的活絡分子合伙拆掉了,一件件珍貴的三雕散件不知流落何方,緊鄰祠堂的一戶人家,拿出在上海賣菜攢足的鈔票將磚石和堂基購為己有。幾個支祠雖仍留在原地,卻也已是缺磚少瓦、七零八落的樣子,風吹過,雨點斜打,一派殘破凄清景象。
祠堂的記憶是快樂和溫馨的,對村里觀音廟和社廟的回想,卻摻伴了少許初嘗人生滋味的艱辛和苦辣。
很難考據(jù)村后半山腰的觀音廟究竟建于哪個朝代,這里既可眺望遠山連綿,又可俯視村煙裊裊,每次親臨廟堂,都會感覺視野和心胸頓時為之開闊起來,真是心曠神怡。廟后坡石陡峭,左右兩邊則相對平緩,兩條常年流淌的高山溪水順勢向廟前流過來,并匯成一條長約二百米幾乎與地面垂直的天河,好似一道一次次折斷又一次次連上的瀑布,朝著泊于山腳的一片碧玉般的水潭高高垂落下去,最終注入華源河。這條細窄而跌宕的天河完全掩蓋于草木之中,幾乎沒有能曬到太陽的時候,盛夏從中段一懸崖縫里流出的水冰涼異常,喝進嘴里透徹心扉,就像城里人放在冰箱里凍過一樣,老一輩說這是經(jīng)觀音菩薩點化的圣泉。每次背著又長又粗的水筒去接水,總要先仰起脖子敞開肚子喝個飽足,然后將盛滿涼水的竹筒美美地背回家,讓全家人一一喝個痛快,暑熱的難熬在這一刻頓時全消。假期里我和伙伴們經(jīng)過廟前翻山越嶺去砍柴,最遠到過績溪龍川的山頂。盛夏日的正中午,當我們臉曬得通紅,渾身汗水濕透,往家扛著沉甸甸的樹棍,經(jīng)過觀音廟是一定要進去好好歇息一番的。廟有兩進,我們隨意坐在前廳的美人靠上,胡亂地說東道西,陣陣山風帶著山花山果的濃郁氣息從遠處吹來,汗透的身體瞬間涼了下來,好不愜意,又累又餓的感覺一下子飛到了九霄云外。一輩子細心謹慎的母親多次囑咐過我,在菩薩面前不要大聲喊叫吵鬧,帶著柴刀進廟里歇息,也絕不能亂刻亂剁。我們在盡情享受清風撫慰的同時,常常說起砍柴賣柴的苦與累,都希望長大后去城里要做幾件讓村里人刮目相看的事,但更多時候是猜想今天母親會燒什么好吃的菜,到家了一定大吃一頓。所謂好吃的也無非是豆腐和粉絲罷了。如果母親這天正好有空來廟里接擔,替我扛過因人累力乏而倍覺舉步維艱的一程,我一定會高興得哼起歌來。母親的勤勞是出了名的,又加上非常疼我,每次我們幾個十四五歲的孩子結伴挑柴往十七八里外的鎮(zhèn)上去賣,母親總是和其他伙伴的母親一道先為我們挑上兩三里,甚至四五里地,然后千叮嚀萬囑咐小心翼翼把擔子放到我的肩上。臨走還要補上一句:賣了柴你自己買根油條吃。我們都是后半夜出發(fā),母親在迷朦曙色中走回村里,接著便生火煮粥,或干脆下地做早工,開始了新一天的勞作。方圓百十里地都說我們村的觀音菩薩靈驗,即便幾年前前廳已傾圮不存,每逢重要節(jié)日,拜佛的人依然波浪似的涌來,把村后那條高低蜿蜒的山路,織成了一根五顏六色的不斷蝡動的彩帶。有一年縣委書記夫人也慕名前往,還帶來兩件新衣服穿在菩薩身上,在村里引起不小轟動。山上山下,從半夜直到午后,爆竹聲響徹云霄,無盡的香火,讓整個山村煙霧騰騰,難以散去,空氣中彌漫著神秘的喜慶氣息。
社廟的位置在西邊村外,與其相連的是全村最好的一片水田。廟后山坡上是一片雜樹,還有幾根野生板栗樹,前面是河水日復一日沖擊形成的深潭。初中畢業(yè)那年我也去生產(chǎn)隊掙工分,中午休工時,總有些只等回家吃現(xiàn)成飯的人,要在廟里坐下來,反復講一些從古書上看來或道聽途說的奇人異事,或是拿紅粉石在又寬又平坐上去很是涼爽的青石板上劃出棋盤,然后選好石子和柴棒當棋子痛快地殺上兩盤。父親能講故事,又是全村僅有的幾個棋迷中的一個,我順理成章當了他們忠實的看客和聽眾,日后對棋藝的癡迷也是那時種下的種子。我還記得他們講不厭也聽不厭的一個故事,說是在很久以前村里曾經(jīng)出過一個皇后娘娘,這個娘娘從小頭長癩痢,后媽不準她在家里洗臉洗澡,所以一年四季都在河里洗浴,下雪結冰的日子也不例外,村里有人可憐和同情她,她卻一點也不感覺到委屈,還滿身歡喜的樣子。有人問她因何快樂,她說自己每次要洗臉時,眼前就會出現(xiàn)一個巨大的金盆。人們不相信有金盆,認為她說胡話。一次,當她剛在河水里洗漱完畢,突然發(fā)現(xiàn)頭上的癩痢不見了,一頭烏黑的秀發(fā)像瀑布一樣披掛下來,迷人至極。一個標標致致的大姑娘沿河邊裊裊婷婷走來,把全村人都看傻了。這件事神奇又感人,所以很快跨過千山萬水傳進了宮里人的耳朵。后來,這姑娘就成了皇帝的妃子,再后來,姑娘家背后的山被賜名萬歲山,山下竹園邊的亭子也改名叫娘娘亭,皇帝諭旨娘娘亭四周一百步之內的山地為“百步免金地”,免除稅收,以示皇恩浩蕩。遙遠而美好的故事讓一代代人津津樂道,新近發(fā)生的一件事卻使我感到非常憂傷。那年,村里一孩子失蹤了,全村男女老少一起幫忙尋找,最后在離社廟不遠處的水邊發(fā)現(xiàn)其已經(jīng)溺亡的小小身體。此事震動極大,雖然廟里早就沒有了神位,成了堆放柴禾的場所,村里上了年紀的人仍認為這是社廟西門外照壁不久前倒塌招致的災厄,生產(chǎn)隊長立馬安排磚匠將其重新砌好,還用上好的筆墨在墻上畫上祥符和漂亮的花鳥。今年春天是母親的周年忌日,祭拜過父母在天之靈我來到河對岸的社廟前,本只想在青石門檻上安靜小坐,卻隱約感覺正門上方有一道異樣的光芒向我垂照下來,仰頭望去,見門額有一方四字題匾,字跡被刷了厚厚的石灰,變得若隱若現(xiàn),少時不曾留意,今天卻意外發(fā)現(xiàn),這美好的偶然背后,也許是歲月賦予其一種力透紙背的力量吧。當我借助近兩年臨帖讀碑得來的粗淺感覺,凝神定睛細辨,終于認清“容靈共仰”四個有著濃厚碑味的遒勁大字,心底深處的弦似乎被輕靈而有力地撥動了一下,此刻的心思,無以言表。
時光的流水總是充滿溫馨地送來一些東西,又毫不留情地帶走一些東西?;謴透呖贾贫鹊牡谌甏謇锞陀辛藲v史上第一個大學生,目前全村已有十三個孩子先后走進全國各地高等學府的課堂,與祠堂僅一墻之隔的一條小巷,九戶人家出了五個大學生、兩個中專生,其中一女生還在美國戴回一頂高高的醫(yī)科博士帽,如今在北京同仁堂醫(yī)院治病救人,另有一名因父早逝靠自己賣柴掙來學費的男生,高考第一年考取中專,后來當上了本市的石化公司總經(jīng)理,去年又開始擔任中國石油某省分公司的黨委書記一職,成了村里人教育子女求學上進的一等教材。祖先最初建村時許下的心愿好像變成了現(xiàn)實,但我仍心有遺憾,心靈深處有時甚至會隱隱作痛。幾百年美輪美奐的宗祠湮滅在了歷史紅塵之中,幾座支祠都進入商討變賣辦法的最后議程,塌了一半的觀音廟也還難以重建,因為我知道,那是我父母一輩子的家鄉(xiāng),也是我永遠的故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