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得傳染病并開始散播病毒的患者,被醫(yī)學界稱為“零號病人”。
1981年,美國亞特蘭大疾病控制中心研究人員介紹了5例患者的病史,這是一種歷史上從未出現(xiàn)過的疾病。1982年,該病被命名為艾滋病。至1984年,HIV病毒才被證明為艾滋病發(fā)病的原因。
艾滋病“零號病人”被認為是名叫蓋特恩·杜加斯的加拿大航空乘務員,工作性質(zhì)讓他常年在世界各地穿行。許多人認為,早期的艾滋病感染者都與這位“零號病人”有直接或間接的性接觸,這些感染者分布在美國不同的城市中。
但是最近《自然》雜志上刊登的一項研究表示,在當時的20世紀70年代,杜加斯只是數(shù)以千計的病毒感染者中的一員。
被粗暴標記的“零號病人”
1984年,杜加斯因艾滋病逝世。幾年后,記者蘭迪·希爾茨撰寫了《世紀的哭泣》一書,提及了“零號病人”的姓名,但書中稱,艾滋病是否由他帶到北美仍然存疑。而媒體在報道這本書時,卻暗示他就是此地艾滋病疫情的“源頭”。
盡管曾有科研人員認為,這樣簡單粗暴地標記“零號病人”缺乏科學依據(jù),但實際情況卻是,媒體和公眾已經(jīng)開始不可控制地詆毀杜加斯的“罪行”。20世紀80年代后期,杜加斯私生活“臭名昭著”的形象凝固在公眾意識里,他的名字也一直和HIV“零號病人”畫上等號。
新華社 周磊 攝
然而,英國《自然》雜志不久前在線發(fā)表的一篇遺傳學論文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其實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從加勒比地區(qū)“空降”到美國紐約,導致了艾滋病在整個北美的流行。
時隔30年后,科學家終于利用最新技術手段,并結合歷史和基因組分析,還了被錯認的艾滋病“零號病人”一個清白。
基因組分析洗清“罪名”
來自英國、美國和比利時的研究人員重新檢視了美國一些診所在20世紀70年代末收集的超過2000份血清樣本,它們都來自同性戀男性。團隊在其中3個來自舊金山以及5個來自紐約的樣本中找到足夠多的艾滋病病毒“基因痕跡”,從而對它們展開了細致的基因測序。
研究人員對比測序結果后發(fā)現(xiàn),這8個樣本中的艾滋病病毒與加勒比地區(qū)的艾滋病病毒毒株樣本、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早期在海地發(fā)現(xiàn)的病毒毒株樣本類似,這些病毒毒株已具備不同的基因特性。這意味著艾滋病病毒大約在1970年就已開始在舊金山和紐約傳播和變異,并且可能是經(jīng)由加勒比地區(qū)傳入。
參與研究的劍橋大學的理查德·麥凱說,杜加斯當時還只是個青少年,不太可能擁有活躍的性生活,更不可能與數(shù)百人發(fā)生性關系。
研究人員對杜加斯血液樣本的分析結果也表明,他血液中的艾滋病病毒毒株只是當時美國出現(xiàn)的典型病毒毒株,并非這一病毒傳播的特殊“源頭”。(據(jù)科技日報、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