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常
在早幾年的刷機歲月中,Cyanogen絕對是大神一樣的IT男—他是每一款糟糕Android手機的救命恩人。
Cyanogen原名Steve Kondik,他是第三方Ardroid系統(tǒng)CyanogenMod最早的開發(fā)者。在其他社區(qū)開發(fā)者的共同努力下,CyanogenMod一度成為很多Android用戶“刷機”的首選。
Steve Kondik的命運在2012年年底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創(chuàng)辦了CyanogenMod Inc.,開始將CyanogenMod商業(yè)化。其CEO Kirt McMaster當時的目標是,要從Google手里解放Android系統(tǒng),“對著Google的腦袋來一槍”。
Steve Kondik的目標得到了很多大人物的支持。截至2015年3月,Cyanogen累計融資1.1億美元,投資人名單里包括Andreessen Horowitz、高通、Twitter、騰訊和富士康等諸多重要的公司。不僅如此,Cyanogen還和微軟達成了戰(zhàn)略合作,在其操作系統(tǒng)中預裝微軟的多款應用。鼎盛時期,有超過5000萬用戶在使用CyanogenMod系統(tǒng)。
但是Cyanogen的子彈并沒有打中Google,自己卻先倒下了。Cyanogen公司宣布將在12月關閉位于西雅圖的辦事處,創(chuàng)始人Steve Kondik也將離職。早在今年7月,Cyanogen裁掉了大部分負責開發(fā)Cyanogen OS的員工,此外將公司運營方向調(diào)整為朝著模塊化應用和軟件的方向發(fā)展。
那么,Cyanogen到底錯在哪兒了呢?
策略 CyanogenMod最失敗的策略是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操作系統(tǒng)本身,而忽略了與硬件廠商的合作。迄今為止,CyanogenMod也只是和中國手機公司OPPO和一加開展了很不成功的合作嘗試,而沒有和任何一個手機大廠建立穩(wěn)定的合作關系。雖然早期CyanogenMod有很多Google Android系統(tǒng)沒有的好玩功能,但是缺少手機廠商的預裝渠道,僅僅依靠用戶自己刷機是很難迅速擴大規(guī)模的,也很難建立起競爭門檻。
時機 對于Cyanogen這樣的公司來說,其最佳的成長期是Android系統(tǒng)不夠成熟的那幾年。Android手機軟件和硬件都存在很多問題,用戶非常需要這樣的第三方系統(tǒng)來做各種優(yōu)化。但由于各種因素,CyanogenMod并沒有很好地把握這個時間窗口。如今Android手機的軟硬件都已經(jīng)非常成熟,刷機的需求越來越少,CyanogenMod的生存邏輯已經(jīng)不存在了。
軟件 CyanogenMod的另一個死穴是無法預裝Google的各種應用,比如Gmail、YouTube和Google Maps等。對于絕大部分用戶來說,一個Android系統(tǒng)的手機如果不能正常使用Google的應用,那就沒有太多使用的必要了。雖然CyanogenMod也嘗試用第三方的類似應用來替代Google的相關應用,但這是一塊無法替代的短板—用戶沒有任何理由去忍受第三方的類似應用。
CyanogenMod早期的發(fā)展實際上和小米早期的MIUI系統(tǒng)類似,都是免費的第三方Android系統(tǒng),也都受到了早期刷機人群的歡迎。但是這兩家公司有著完全不一樣的命運:小米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了一家估值幾百億美元的生態(tài)鏈公司,而Cyanogen仍然是一家不成功的初創(chuàng)公司。
造成這一巨大差別的核心在于兩家公司對于用戶的理解。小米顯然很清楚自己要服務的是那些普通人,無論軟件、硬件,還是后來的生態(tài)鏈都圍繞著這些人運轉(zhuǎn)。而作為一家想要顛覆Google的公司,Cyanogen本來應該努力爭取普通用戶,即那些不懂刷機的小白用戶,但直到現(xiàn)在,Cyanogen與用戶接觸的途徑還是“刷 機”。
不僅如此,Cyanogen系統(tǒng)的UI設計也過于粗糙了,那些經(jīng)常刷機的技術人員也許無所謂,但是對于普通用戶來說是很難有吸引力的。
總的來說,Cyanogen實際上是一家不懂普通用戶的公司,而僅僅是一家理解技術人員的公司。顛覆Google顯然是一件Cyanogen自己能力范圍之外的事情。連自己的目標用戶都不理解,這樣的公司是注定要失敗的。商業(yè)就是這樣。